想念你的“家人”嗎?記者說的“家人”,東南大學中大附屬醫院重症團隊的所有“家人”。想念!邱海波說特別想念和問候“家人”,他說,“大家都辛苦了!在這次戰‘疫’中,我們的團隊得到更大的歷練,無論在武漢、在黃石、在江蘇,還有昨天趕赴黑龍江的出征,每個人都堅守職責、獨擋一面、協同作戰,都是好樣的,而且各方面的鍛鍊是前所未有的。”

在武漢救治間隙,邱海波和同事也會連線義大利、英國、美國、希臘、巴基斯坦等多國的重症醫學專家,“我們一起探討、分享彼此在臨床中遇到的新情況、棘手的難題以及交流應對措施,抗疫全球同心,作為醫生,我們面對的是侵襲人類健康的共同的敵人,醫學無國界,我們的武漢方案、中國經驗也得到國外同道的認同。”

想對妻子說什麼?本來相約回來一起看南京櫻花的。面對這個問題,邱海波笑了,“我們每天都通個電話,哪怕只有一分鐘,報平安。其實吧,她現在倒不像開始擔心我了,只是到底哪天回到南京的日子不確定罷了。其實,即便回到南京,也是早出晚歸、隨時一個電話就去醫院。嘿嘿。”

回來第一件事想做什麼?“當然是趕緊迴歸醫院的重症救治的日常。重症醫護病人在等著我們,趕緊繼續接續工作。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這就是醫生的本職和宿命。”邱海波說的是大白話也是真心話。

鄭瑞強教授,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從今年1月23日起,他作為第一批援鄂專家進駐武漢市肺科醫院搶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對一線醫護人員來說,ECMO、氣管鏡、氣管插管等是高危操作,鄭瑞強都是自己上。

這是鄭瑞強在武漢的第84天。這天,已經解封一週的武漢逐漸恢復了往日生機,鄭瑞強上班的路上堵車了,車水馬龍的城市景象回來了。而鄭瑞強和戰友也迎來了他們最後的“攻堅時刻”。

4月13日,鄭瑞強離開奮戰了七十多個日夜的武漢市肺科醫院,按照國家衛健委工作安排,與繼續堅守在武漢的20名專家分成四組,分別到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定點醫院巡診、查房、疑難危重病例討論,現有危重病人大部合併有嚴重基礎疾病,治療非常棘手,鄭瑞強深感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疫情以來,武漢市協和醫院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約1700人,現在還有在院患者四十多人。“這些患者中,大部分核酸檢測已經轉陰,但他們有很多基礎疾病,且病情複雜。”鄭瑞強說,有些患者自1月底入院後,由於併發症等較為嚴重,至今仍在醫院治療。

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被分在武漢市協和醫院的5位專家分成了兩組。“每天上午,我們兩組專家都會和當地ICU專家一起查房。ICU裡十幾位患者,每一個人的病情我們每天都要過一遍,及時制定和調整相應治療計劃,一人一方案,對症治療。”緊密作戰、適時調整、雙線配合,轉戰後的鄭瑞強仍舊馬不停蹄。

鄭瑞強是國家衛健委最早派往武漢支援當地醫院的四名專家之一。大年二十九,鄭瑞強臨時接到馳援任務,隻身前往武漢。疫情初期,除了要負責駐點醫院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方案外,鄭瑞強還要不定期前往其他定點醫院巡查,篩選危重症患者,提高救治精準和成功率。有時,他還要帶頭做插管等高風險手術。

作為一個經歷過“非典”的醫療老兵,鄭瑞強直言,有了2003年的經歷他不再會從內心恐懼這個高傳染性新型病毒。“信心,一定要有信心。”他常常和他的病人說,“只要你們堅持下去,我們就有辦法!”

“我從不認為我們是英雄,我只是做了一個ICU人應該做的事情,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鄭瑞強說,這就如同戰場,“你是戰士,該你上戰場時你就得上戰場。這就是我們這個專業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前幾日下班,鄭瑞強專程走到武漢長江大橋上,“當看到燈光亮起來了時候,我滿心感動,武漢重生了!”他說,最幸福的就是看到了武漢的重生,此刻,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潘純教授。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咬牙扛住,扛住就能勝利!”這是潘純常對自己說的話,而這句話在武漢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之後得到了最好印證。武漢整體疫情狀況得到改善,根據國家衛健委統一要求,一支20人的專家團隊將繼續留守武漢。潘純與邱海波教授、鄭瑞強教授等專家組成一個5人團隊,定點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進行指導。

“我們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儘可能挽救更多的重症危重患者。我們救治的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基本已處於康復期,但對於很多本身就存在基礎疾病的患者來說,新冠肺炎所遺留或引發的一些疾病可能還比較嚴重,因此,如何處理這些後續問題,讓病人能夠生存下去,也成為我們現階段的工作重點。”潘純說。

目前,武漢危重型病人全部集中到四家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武漢同濟中法新城院區和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由於這些病人大多數年齡偏大,併發症較多,且病程較長,如何對這類病人進行後期治療無疑給這四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增加了壓力。專家團隊的留守將給予武漢當地醫院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也對病患的篩查管理提供了規範指導。

猶記得1月26日馳援武漢時的場景,疫情肆虐,各地專家紛紛前往武漢支援。那時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病床基本上不得空,潘純所在的南五病區一天中最多收治了近三十個病人,十幾個有創機械通氣,十個無創通氣,三臺ECMO同時運作。“那時候壓力真的很大。按照重症醫學的管理規範,三十個重症患者應該至少有九十個護士來輪流照看,但由於醫護人員的人手嚴重不夠,我們當時只有十幾個醫生和五十名護士。由於物資短缺,我們所有的醫生每天只能分到8個口罩,這對於需要往返各個醫院重症病區巡查的我們來說是極為緊張的。”潘純說,在物資緊缺的情況下,團隊成員一次次調整物資分配和病患救治方案,正是為了保證病人治療和醫護人員“零感染”。

3月初,金銀潭醫院南五層出現了空床。潘純回憶,那時雖然病人病情依然很重,出現床等人。這說明前期疫情防控起到了效果,上游管控得力,新發病例減少、病例轉重率降低。這是從ICU病房觀察疫情變化的拐點,南五交給其他醫療隊時,病區內病患僅剩10餘人。

4月5日,潘純和團隊成員迎來了金銀潭醫院第一例撤除ECMO康復出院的患者。使用國際最頂尖的治療手段之一ECMO進行治療,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面臨巨大挑戰。“在治療的78個日夜裡,患者經歷了急性腎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和血流感染等多種併發症,這不光是醫生醫術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團隊協作度的考驗。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臨時組建的、非整建制團隊來說,能夠將他成功治癒出院,是非常難得的。”目前,潘純所在團隊負責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ICU病房中還有5個ECMO患者。“相信在我們團隊的堅持努力下,我們很快就能迎來勝利曙光。”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他看來,重症醫生是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關口,就是要到最危險的地方去。只有戰疫前線保住了,後方才安全。 隨著武漢金銀潭醫院“清零”,潘純又有了新的使命,堅守武漢,繼續奮戰。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