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赴湖北的白衣戰士中,還有 “超豪華陣容” 的國家專家組成員的身影,他們經驗豐富,再上戰場,更知道如何在前線 “排雷” ,這裡自然少不了聲名顯赫的邱海波教授。與邱海波一起堅守抗疫一線的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還有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潘純、謝劍鋒,蘇北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鄭瑞強,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護師茅一萍。

1 月 19 日,有豐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導救治經驗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著名重症醫學專家邱海波教授緊急馳援,來到武漢防疫第一線。邱海波曾經說過,挽救生命,就像是闖關,每一關都走得艱辛、驚險。 幾十天來,邱海波每天負責巡查武漢定點收治重症患者的醫院救治情況,察看各相關醫院救治情況,穿上防護服進入隔離病房檢視、指導重症病人救治,與國家專家組的專家一道會商、討論、研判,給出指導意見和應對良策,並向國家有關方面通報救治進展情況,統籌協調武漢地區重症病人搶救等重要工作。2003 年他擔任南京非典病區治療專家組組長,冒著被感染的極大危險為重症疑似病人插管,並帶領醫護人員創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驕人紀錄。當國家發生突發事件時,邱海波總是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一次次趕赴現場參與救援。2008 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和同事奮戰十天十夜,230 多個小時,爭分奪秒和死神賽跑,成功搶救 300 多人次。作為國家衛健委的重症病人救治專家組組長,邱海波還先後參與玉樹地震、天津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搶救工作,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

正是邱海波導師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和大愛情懷的力量感召下,潘純的成長可謂是神速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成就與經驗,帶到了更多更需要的地方,特別是在支援邊疆的那段歲月,對於潘純來說意義非凡。

2019年1月3日,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潘純博士成為中組部、團中央第十九批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助理,時長一年。這一天對於潘純來講,不僅僅是一次全新的起航,一次歷練,一次自我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擔負著一份責任和使命,用多年來在中大醫院所形成了規範重症醫學思維路徑和所學的專業技能為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和重症科的發展以及重症醫學專科的規範化建設發揮作用,為當地青海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2019年4月,在潘純的帶領下,青海首家擁有ECMO搶救裝置的青醫附院的ECMO團隊助力貴德清清黃河半程馬拉松賽事,提供高階生命支援。他還傾力參與青海西寧各醫院進行重症醫學的巡講,傳播重症先進理念,服務於青海人民。

如果說一開始潘純僅僅是滿足於當一個專業醫生,而現在在邱海波教授、楊毅主任身上他看到了是一個個背負著重症醫學發展使命的開拓者,推動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築夢人。潘純將沿著一代代重症先鋒的步伐奮勇前行,不辜負醫院黨委和同仁們的信任,為重症醫學的明天和人民健康事業踐行努力,一展抱負。

潘純的母親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從小潘純就對醫生這個職業有著特殊的感情。母親每每在成功救治產婦後講述新生命喜悅時都讓他對醫生產生了深深的敬仰,而母親經常加班看不到身影也讓他很早就理解醫生職業的艱辛。也許正是這份情結和理性的認識讓他選擇醫生的道路。

2005年潘純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東南大學臨床醫學院強化班,而讓他矢志不渝地選擇了重症醫學科,則是導師邱海波教授在授課時對治學的嚴謹、對生命的敬畏,對重症事業的堅貞和對人民健康的大愛情懷。用潘純話來講,在沒有遇到邱教授之前,他可能只是一個小醫生,但是成為他的學生以後,他可以成為一個令自己驕傲的專業醫生。

潘純告訴我,師從邱教授後,自己的職業格局變得豐滿起來,一個個砝碼讓自己不斷沉澱承重成長。走入重症醫學這扇門,潘純才親歷生命的脆弱和偉大。一名31歲的女性因罹患重症爆發性心肌炎導致心臟停跳10天,重症醫學科全力搶救,在心臟“罷工”的狀態下,先後3次施行手術搶救,終於奇蹟生還。而另一名同樣罹患爆發性心肌炎的中年男性在成功施救康復出院後,竟然在半年後因為創傷性心理障礙而自殺令人扼腕嘆息。對生命的敬佑不僅僅是救死扶傷,更重要的醫心治人,讓他身心健康,重回社會。

正是經歷了太多的生死場面,潘純對生命的理解越來越通透和理性,每次從病房回到家,看到溫柔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看到玄武湖怡人的湖水,都讓潘純覺得生命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讓他更堅定自己初心,去承擔醫者的責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潘純來到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第10天,就面臨著技術上的挑戰。

一名43歲患有馬凡氏綜合徵突發主動脈夾層的女性患者,在經歷了心血管外科最大的Betall+孫氏手術後出現了嚴重低心排,心肺功能無法正常維持,必須透過更為高階的心肺支援手段維持患者生命。

當時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對更高階別的V-A EMO技術經驗還不夠豐富。

潘純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綜合判斷,與邱海波教授和楊毅主任商討後,決定大膽採用世界最頂級的先進技術ECMO人工心臟)+IABP主動脈球囊反搏)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維持患者組織灌注。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