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共和國“戰疫”中,醫護人員、解放軍指戰員、科研人員、社群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志願者等不懼風雨、堅守一線,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著力體現了由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先生提出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為徹底擊退這場疫情,而獻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

邱海波教授的採訪結束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有讀者不乏智慧地表示,所以我覺得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他們知道怎麼建設醫院,新增哪些科室,做哪些規培,未雨綢繆的提前做出哪些改變……

還有讀者說,傳染病防控和重症醫學學科很重要,重症醫護工作者在國內很稀缺,進一步加大對傳染病防控和重症醫學學科的各項投入,這不僅是我們尊重老百姓生命的具體體現,而且也是檢驗一個國家醫學綜合實力的試金石。

更有讀者感慨,疫情一來大家都想聽醫學專家怎麼說,是的,這次疫情給我們的教訓之一就是要聽專業人員的,政府的管理工作要由專業人員來做,平日儲備好專業人員,因為專業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到現在對緩解疫情發揮重要作用也是醫務人員,是他們的專業他們的勇氣與擔當,才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所以請傾聽他們的意見,改進我們的工作。

當然,還有讀者表達了對邱海波教授的個人好感,比如對他大家讚賞地感嘆,充滿智慧與幽默,和藹可親的大佬,我的偶像。更有讀者提出了對問題的思考,比如,如何讓人才在良性約束下自由發揮,創造出最大價值?如何用人才的確定性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深層次思考這些問題。

透過疫情,我國的高等醫學招生、學科應該進行一些改革,從今年開始可以開設應急處置公共衛生方面的專業。這場疫情看到了我們的不足,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國家應該重點培養什麼方面的人才,平時要跟民眾宣傳什麼方面的知識。一篇反省的文章,希望給醫療體系改革提供思路。醫學關口前移,加強社群醫療診治服務,防患於未然。加大重症醫學救治人才培養,築牢最後一道防線。

除此之外,對於一些有經歷的讀者,還聯想到了其他災難中ICU的突出價值。08年汶川大地震,重症醫學在傷員救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隨後正式成為二級學科。新冠後,重症醫學或會迎來新一輪的重視和發展。

還有些讀者推人及己地抒發了自己的觀感,重症發展真的是太難了。就說我們醫院吧,重症醫學科好不容易有了個規模,卻把科室活生生變成什麼專科監護室。這次武漢抗疫我們科室連主任一共去了5個人,就在這科主任不在的節骨眼上院領導把我們重症的領導全部調換了,還說我們重症不是發展的重點!這是要幹什麼?我好鬱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更有讀者表達了對邱教授不辭勞苦的心疼,邱院長你掩飾不住的疲憊,讓我們全囯人民很心疼!你現在是我們全囯人民的ICU專家!你要保重啊!我們在南京等著你勝利歸來。辛苦了,我的偶像。說得太好了!

與邱教授在武漢指導救治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全國人民都熟悉的鍾南山院士。因為各種原因,我不太容易親自採訪到他,但有一個卻相對便利。

丁明,江蘇省支援湖北黃石醫療隊隊員。

透過語音電話,他低沉而疲憊的嗓音傳遞了過來。

我仔細辨識了半天,才聽出了幾絲往日的影子。

確切地說,那聲音像個哭過的大老爺們,有點發黏有點發蔫有些讓我不敢置信。

我問他:“前方現在怎麼樣?”

他答非所問,向我一股腦兒地搪塞了些採集咽拭子的心得體驗。

等他說到後面,情緒明顯不對,我就不再勉強繼續採訪下去了。

“丁一針,你得注意安全,抗疫結束,哥幾個喝一杯慶祝。”

我叮囑了一句,準備掛線。

“一杯哪夠,要一壺。”他的聲音開始發顫。

“一壺不夠就兩壺,酒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我應允著回應。

……

第二天,他道出了真相。

一個要好的同學,走了。

依照中大重症“航母戰隊”國字頭的頂尖實力,怕是這同學還有得救。

然而,這同學並沒有那麼幸運,走在了中大醫院重症醫療隊抵達黃石的前夜。

這同學走之前立了遺囑,把遺體捐了。

再次相見,是在一個法醫教授的解剖室。

丁一針當時的情緒,低沉到了極致。

據說,患者死於呼吸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解剖出來,肺內佈滿了膠凍樣的黏液,填滿了每個肺泡。

連同他隨後與我交流的聲線都一起發了黏,黏得可怕,黏得讓人心疼……

“丁一針”這個諢號,是我們業內私下裡對他的稱謂。

基於一貫的合作中,他那出神入化的肺穿刺技藝。

在CT定位介導下為患者穿刺診治,他幾乎一針直抵肺內疑似部位,隨之取下組織病理送檢。整個過程幹淨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每每遇見,我都是極為佩服。

這個年近不惑的型男醫生,官方的身份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中大醫院第一批支援湖北黃石醫療隊成員。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鍾南山院士的博士生。

如同低調的鍾院士一樣,他低調得極少提及這層身份,更多的時候是潛心自己的專業深耕且卓有建樹,而他總會謙遜地說抗疫中他的貢獻有限,在馳援疫區的醫療戰隊中,共和國的最大功臣莫過於重症醫學的專家與同事們。

“重症航母戰隊”的英雄們在朋友圈刷屏,也都成家常便飯了。

這個帶引號的名頭,不過是和“丁一針”一樣,諢號而已。

正統的學名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

在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專科聲譽排行中連續多年全國第二,華東地區第一。

作為這一學科領銜者的邱教授,為此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邱海波教授,原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現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中國第一個重症醫學博士,國寶級重症醫學專家。

一手建立了中大重症醫學科,從學科初創時的羸弱禾苗培植到航母戰艦。

培養的博士醫者與精英人才,不計其數。

……

1月19日,邱海波教授再次被國家衛健委緊急抽調。

與鍾南山院士等頂級防控診治指導專家第一批進駐武漢。

作為重症專家組重要成員,奔赴各地指導救治工作。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邱海波教授一天內要跑三四家醫院。

巡診危重症病例,並指出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剛到武漢時,他發現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長,但重症病房卻一床難求。

邱海波和專家組建議,增加集中收治患者的定點醫院。

迅速擴充重症病床。

這個意見,很快被中央指導組採納。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