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郭淮獻城歸河北 劉雄稱帝封群臣

卻說劉雄平定中原,乃令徐晃兵屯武關,與蜀軍龐德部合圍長安。再說那日司馬懿父子循去後,王雙、戴陵、秦朗、孫禮無不六神無主,就遣散了眾軍,幾人抄小路直奔長安城內尋郭淮、王基等人。眾將見面俱都唏噓,人又報方舒孤身投河北去了。王雙怒罵道:“此人只能享富貴,不能同患難,真無義小人也!”

郭淮道:“大勢已去,人之常情耳!”孫禮道:“伯濟素有主見,如今之勢,該當如何?”淮哀嘆無言。王基道:“如今四下被圍,大王亦不知去向。以我之見,不如開門投降,以救滿城百姓。”

王雙瞋目道:“王伯興何膽怯也!城中尚有兵馬萬人;錢帛糧草,可支半年:奈何便降?”王基道:“吾等只剩長安一城,無援可助,縱有十年糧草,糧盡亦亡,何況兵無戰心,如何守禦?與其讓士卒白白流血喪命,不如投降以全仁義。”守城將校聞之,皆墮淚大呼道:“王大人體恤士卒,句句真言,吾等若不降,只等埋骨捐屍耳!”秦朗、戴陵、孫禮等聞言皆嘆。

郭淮悽然道:“軍心已散,無力再戰。眼下與西川有殺馬孟起之仇,與河北有害關公之恨。彼此仇深似海,今降,恐命不保也。想我輩一身本領,自出仕以來,追隨晉王東征北伐,何等威武,不料今日落的個尷尬,進不能進,退不能退,連繳械投降亦是如此不利,尚有何面目立於世間,不如以死了卻此生!”言畢,拔出佩劍,便要自刎。

王基一把攀臂攔住道:“尚未至必死之時,請伯濟切勿輕生。”又道:“某願隻身入許都,面見靠山王,隻言片語,管教他整軍列隊,迎視吾等如上賓一般。”秦朗問道:“靠山王雖是英傑,吾等弒其二弟。汝欲如何說之?”

王基道:“吾見機而變,自有分寸。”便欲辭眾人,郭淮道:“伯興慢行。城東就乃河北大將徐晃營盤,不如且先拜會他一番,探些口風再說。”王基點頭稱善,孫禮道:“我願出城與徐晃溝通。看他允是不允。”眾人稱善。

孫禮遂投徐晃營中來,備言願出城議降。徐晃聽後大喜,重待孫禮。禮道:“我等以城中百姓為念,願開城投降。但恐與河北有害關公之恨,未知令主靠山王能相容否?”

徐晃道:“自古兩軍交戰,白骨平鋪荒野,民生哀怨沸騰。故今公等投降,實順天時,從民心,真大仁大義之舉也。吾主靠山王雄才偉略,英明仁德,豈能以舊日之仇,而塞斷賢者之路?某徐晃今立誓於此,公等降後,倘吾主有何不周之處,某願以死謝罪!”就折箭與孫禮納誓。孫禮再三拜謝。徐晃親自送歸長安城中,並遣人相隨致禮。

孫禮回得城內,眾人接住,禮具言靠山王之德。王基道:“既如此,事不宜遲,我這就去面見靠山王。”徑奔小路投許都而來。無數日,王基行至許都河北軍營外,為巡營士卒所攔,王基道:“我是青州東萊人王基,快與我通報靠山王,某有要事來見。”軍士忙報入寨中。

時劉雄方定許都,引軍在外駐紮,正與眾將商議軍事,聞王基至,驚道:“狗賊與孤有血仇,怎敢來此!”便要呼人擒下,徐庶攔住道:“王基乃海內名士,此來必為請降之事。大王切莫失賢者之心。”劉雄聽後,反手入背,疑問道:“彼來果是請降乎?”

徐庶道:“大王可喚他進來,一問便知。”雄遂喚他入內。王基入帳施禮,直說獻長安請降之事。劉雄道:“昔日雲長之事,非怨公等,實乃各為其主也。雖如此,難息孤恨!”龐統道:““郭淮、王伯興、王雙等人文武雙全,乃當世英傑,今肯棄暗投明,大王為何懷昔日之恨拒而不納?”

王基道:“昔關君侯被害,大王懷恨如今。然則死在君侯刀下之魂,千千萬萬,亦如大王這般,安有河北今日之局面耶?大王既然如此,實非明主所託,吾王基既來,項上頭顱在此,任爾等取之,又有何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雄見他神態凌然,心底一聲喝彩,道:“公真好膽氣!汝等與孤有殺弟之仇,孤

為天下大事,不與計較便罷了。只是汝等真心歸降,切莫他日再行反叛之事!”

王基道:“大王名震華夏,神威無比。吾等不才,定保大王平定天下,豈敢再有二心?”雄點頭稱善。王基道:“七日之後午時,請大王率軍於長安東靜待吾等之降。”劉雄大喜,乃厚賞王基,遣人送回長安,並攜禮犒賞城內守軍。

王基回城之後,將劉雄意思告予諸將。郭淮遂傳令軍中,放下軍械,只待約降。士卒厭戰已久,盡皆欣喜。七日足,郭淮大開長安東門,更引全軍棄甲,舉白旗跪於道旁。

劉雄令趙雲引軍駐守在外,自率諸將引精兵萬餘受降,但見:旌旗嚴整,甲仗鮮明。劉雄橫棒立馬,威風凜凜,立與城門之下。郭淮、王基、王雙、孫禮、戴陵、秦朗等將辛酸滿懷,淚流滿面。劉雄見了,遂傳令降軍免禮。令雖下,郭淮等雍涼眾軍依舊伏地不起。

劉雄乃下馬親扶諸將起身,撫慰道:“公等棄暗投明,乃天下之幸也,何必多禮。”郭淮流涕道:“在下本為大魏之臣,自當忠效不二,從一而終。然晉王待吾不薄,用為心腹,故叛魏佐晉。淮早知大王英明神武,且不記舊仇,寬容深遠,恩同再造,誓當竭力圖效,已報深恩。還望大王勿要……”言及至此,已是泣不成聲。

劉雄撫其背慰道:“將軍切勿多心。前有所犯,皆因各為其主也。既知去逆投順,亦是豪傑之志。孤不記前嫌,萬事以大局為重。他日若能靖平宇內,當與諸位將軍富貴與共,絕不失信於天下。”諸將拜謝,遂從河北。劉雄令辛毗出榜安民,交割倉廩。又下令禁軍士劫掠。於是長安百姓盡焚香而拜,長安城一日即安。

再說趙雲引軍屯駐城外,望見前面塵頭大起,人報:“有蜀兵至矣!”雲起兵前去檢視,轉過前面山腳口,一彪軍馬攔住去路。當先兩員大將,乃蜀將馬岱、王平。二人見趙雲怒目睜眉,只待廝殺,心下不由一凜。

只見趙雲拍馬上前喝問道:“二位將軍來此作甚!”王平上前答道:“吾等奉將令,前來巡查長安城周,唯恐有叛賊開城逃脫。”雲冷笑道:“長安城已在我河北掌握之中,二位將軍勿要費心。”

馬岱大喝道:“既然如此,交出王基、郭淮二賊來。”雲道:“王、郭二人已歸降河北,乃我軍干將。恕不能奉命。”馬岱大怒道:“趙子龍,休要多言,交是不交!”雲以槍指馬岱道:“吾只不交,汝待怎地!莫不想廝殺麼?”馬岱拍馬就上,幸得王平扯住馬韁頭,引軍退走。趙雲見他二人走了,亦收軍回去。

劉雄安頓長安已畢,加封郭淮為安遠將軍,王基為長安尹,王雙、孫禮、秦朗、戴陵皆封為將軍,命其駐軍長安。又命徐晃為都督、假節,郭淮為副都督,率夏侯霸、夏侯惠、包乾、徐商、徐章、徐質等諸將鎮守長安,節制雍涼一應軍馬。

王基道:“吾等久鎮雍涼,所過之處,皆服我等號令。既蒙大王厚恩,現有安定一郡尚為昔年好友楊葵率軍鎮守,某當前行招降。”劉雄大喜,便欲從之。諸葛誕密謂道:“彼剛入我營,不可遠縱。”劉雄乃道:“彼誠心歸附,公休何多心耳!”乃謂王基道:“公既有心建功,孤心甚慰。今著夏侯仲權與你一同前往。”王基、夏侯霸領命去了。

再說諸葛孔明得知郭淮獻了長安,歸降河北。遂引軍連夜取了宛城。甘寧進言道:“吾軍圍困長安,奮戰多日,更折了大將馬孟起,怎可如此便宜河北。何不趁彼方取城不久,遣軍奇襲,或可奪城。”

孔明道:“此次中原大戰,河北取了兗、徐二州,並許都、洛陽、長安等重鎮。吾等亦得了宛城、上庸、壽春、襄陽並西涼等地。何必在乎一城一池得失,而失信天下。況中原之地,多慷慨忠義之才,惜乎魏帝不能善用之,若能用,吾等安奪下這許多城池也!”又轉謂諸將道:“天下至難得者,人心也。此大魏所以失天下也,汝等宜深體查之。”眾將應諾。

劉雄引眾奔回許昌,令陸遜守汝南、張遼守許昌、臧霸守徐州,諸將各赴轄地。未及一月,

至本年秋,正逢劉雄壽辰,雄在許都大宴眾將,許都民眾,並與同樂。宴罷,雄請問大勢於群臣,諸葛誕道:“曹魏舉國立與交州,以曹霖為帝,稱之南魏,改元龍升。劉備如鯁在喉,此不足為慮。只是眼下有一大事若不定,吾等為臣下者,每每憂慮不安。”

劉雄問何事?諸葛誕長輯在地,奏道:“請恕微臣直言。自古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無以威服天下,且士民助也。以臣愚見,大王既成大業,可順天應人,去除漢亭王之爵,即皇帝位,龍馭天下,然後以王道圖之,必則事半功倍!”眾人皆知劉雄忠漢,每每提之,皆被劉雄推遲言中原不定,漢室未興,豈敢稱帝。此番聞了諸葛誕一言,亦是不由一驚。

劉雄嘆道:“中原方定,民心未穩,孤豈敢冒此不諱。”徐庶出班道:“大王起於亂事,躬神武之才,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大略定天。故大王為帝,乃天下臣民之意。”雄轉問龐統道:“士元之意若何?”統對道:“臣附議!”

劉雄道:“昔日在河北之時,公何不諫?”統道:“此時非彼時也。昔日大王苦困河北之地,異族強敵環立,若就帝位,是圖虛名而授人以柄也。今吾王坐擁河北四洲並中原富庶之地,天下半壁已在其中,正當登基為帝,號令天下,以正萬民君臣綱義。願大王查之。”眾將皆附議,跪請劉雄即皇帝位。

劉雄推辭道:“孤聞為帝者必賢明有德,虛言無實者,不可立之。今諸位所言,皆推高孤也,孤實不敢當帝號。”諸葛誕道:“大王德施天下,海水不足以量大王之功,而居帝位則甚顯大王之實,願大王稱帝以幸天下之眾。”雄再三推辭,諸將只是不從,雄只得道:“諸位若以孤為帝可使萬民為便,孤只好從之。”

於是群臣商議,謹擇良辰吉日,於本年冬十月十二,在鄴城南築壇,使張屈持筆草詔,宣告天下,登九五即皇帝位。定都鄴城,改元隆興,史稱北漢。又在鄴城內修乾陽殿為朝堂;鄴城之南貢山修明武大殿鑄陶相,祭奠有功將士,以供後世瞻仰。立王后秀珍為皇后,糜氏為淑妃,子劉赫為太子。又大封文武官銜:

以龐統為丞相、楚國公,領司隸校尉,兼督天下軍備;以陸遜為大將軍、越國公,領豫州牧,兼掌天下征伐;以張飛為燕國公、車騎大將軍領冀州牧;以孫權為彝國公、鎮國大將軍領夷州刺史;以徐晃為秦國公、大司馬領雍州牧;以李嚴為韓國公、衛將軍領幽州牧;此六人配比王侯,賜黃冕車仗,假節鉞,稱文武六國公。

封梁習為尚書令領鄴城相,餘晁為光祿勳領河間太守,徐庶為太尉,諸葛誕為司徒,糜竺為司空,辛評為太僕,辛毗為廷尉,滿寵為大鴻臚,劉曄為宗正領幷州刺史,毌丘儉為大司農,朱鑠為少府;鮮于輔為遼州牧,雲天錫為燕州牧,張既為太常領青州刺史,杜恕為濮陽太守,王昶為洛陽令,彭恙為陳留太守,闞澤為徐州牧。

趙雲為驃騎大將軍領渤海太守,張遼為上軍大將軍領許昌太守,高順為撫軍大將軍領北平太守,呂蒙為輕車將軍領北海太守,閻行為中軍將軍領弘農太守,張合為鎮軍將軍領任城太守,安仲卿為領軍將軍領河東太守,淩統為驍騎將軍;鄧艾為鎮東將軍,藏霸為鎮南將軍,周泰為鎮西將軍,徐商為鎮北軍師,廖化為鎮中將軍。

關興為前將軍,張苞為右將軍,王雙為後將軍,夏侯霸為左將軍。徐盛為安西將軍,丁奉為安南將軍,蔣欽為安北將軍,徐章為安東將軍;其餘戍邊老將如田預、牽招、閻柔、朱靈等皆封列候,賜金匾車駕,以彰其功。剩餘眾將,亦各封將軍之號;舊時官吏,俱晉升大夫、郎中、侍中等。

又追諡故去諸將,以關羽隨帝起兵,功勳卓越,加封齊王;追諡郭嘉,諫策施計,平定河北,剿滅公孫,追封晉王;追諡孫策,隨帝起兵,功勳卓越,追封吳王;追諡周瑜,隨帝起兵,功勳卓越,諫策施計,平定青徐,追諡慧王;追諡窩闊達,隨帝起兵,功勳卓越,追封遼王。五人入貢山明武大殿鑄陶相,以供後人瞻仰。其餘不必一一細表。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