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媒,在亞瑟小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都覺得作為第三產業中的行業,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殊不知背後傳媒的力量和各行業的融合度。

時尚潮流引領,主流價值宣傳也是傳媒業的用途,好的宣傳可以左右人們的判斷,有了網際網路之後,現如今傳媒業透過點擊率也有很多盈利手段,對現代人思想影響也愈加厲害,而逐漸辯證思考和批判xing學習方法成了現代人必須需要培養的習慣,否則全盤接受下,傳媒力量太可怕了。

因為隨便一個斷章取義的新聞都會被傳的鋪天蓋地。開始信以為真,經過各方評說,人們就變成了吃瓜群眾,不知真假,然後各方指責。會給人們這樣的感覺,是因為訊息都是經過媒體宣傳才得到的訊息。很多事情,只知道其中的一個片面,人們就給人家蓋棺定論了。

然後就可能是冤枉好人,然後發生反轉,然後被打腫臉,然後衝著其他吃瓜群眾豎起大拇指,再一口老痰吐在草地上,罵罵咧咧的退出群聊。。。

好吧,手中掌握了媒體的力量,除了有了自己的喉she,有了輿論武器外,對於亞瑟來說,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讓他可以更加真實的瞭解這個世界,而不是感覺自己活在‘別人’營造的虛擬世界裡。

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意識到,人們其實是活在一個由資訊構建的虛擬環境世界中。這不是亞瑟危言聳聽,或者是看黑客帝國看傻了,而是一個事實。

當世界走入了一個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成千上萬的資訊以每秒上億條的速度充斥著人們的生活,面對“客觀的資訊”時,人們早已失去了選擇的能力。

閉塞視聽意味著滅亡,而接受的結果便進入了一個媒體加工過的“擬態環境”之中。

在現實的世界裡,人們用虛擬的觀點改造著生活,而普通人的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又形成了虛擬的觀點。在虛擬和現實的互動裡,人們用現實對映的虛擬思想創造著整個世界。

所謂的“擬態環境”也就是資訊環境,它並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透過,對象徵xing事件或資訊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

在這個“擬態環境”中人們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瞭解的一切資訊,並透過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每個人又用行動,語言等將這些觀點表達出來並作用於現實的世界。

比如人們從傳媒那裡獲知,從而自己幻想出的各種明星的所謂‘人設’,比如扶老人,先問問自己家有沒有礦之類的,由傳媒營造出的現實環境。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人們在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透過各種“新聞提供機構”去瞭解。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是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

細思極恐!

在這種意義上說,人們的行為是控制在大眾傳播的資訊環境中的。媒體透過“議程設定的功能”,樹立“意見領袖”,營造“意見環境”等等等等的手段來影響和制約輿論,從而影響和制約人們的思維和行動。這種影響造成的結果有時是無法預知的。

在網際網路世界沒有徹底發展起來之前,制霸世界的是傳統媒體,而傳統媒介中傳播模式是“沙漏式”的,即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資訊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湧來的新聞的命運。

讓哪些新聞透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此,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定”的職責,即將某些資訊放在何版面,位置刊登,設計多大版面報道,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而與此不同的網路傳播中受眾看似是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訊,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釋出資訊。似乎資訊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

但是,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絡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當然,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

似乎這樣看來媒介對於人們的控制似乎是減小了,人們在這種新的傳媒方式下可以更自由的選擇資訊而不受記者和編輯主觀的影響,而人們在作用於現實社會時擬態環境對他的影響也就變小了,資訊環境的環境化趨勢似乎也不那麼明顯了。然而可事實並非如此。

別忘了,網路的資訊雖然受媒介的主觀xing減小了,可是卻是處在一種資訊超載的狀況下。。。絕對數量多的驚人,零散的,表面化的,無組織的,篩選變得非常困難。

而面對這種新的資訊形式,有些人能夠很好的接受,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並加以整理歸納形成自己的觀點,而大多數人卻並沒有做好接受這種新資訊形式的準備。

網際網路確實是允許人們隨意自由的“拉出”資訊,看上去,人們對自己在網路中的資訊接收是有主動權的。但是,人們怎樣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從多如牛毛的資訊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些呢?

無非是兩種結果,一種是人們長期依賴於少數幾個固定的網站來獲得資訊,其實還是把選擇權交給網站。另一種結果是,人們在網上漫無目的地點選,看到什麼算什麼,也不管真假,拿來就用,隨便評論,錯了也不怕,反正到處是假資訊。。。

所以說,實際上,網路資訊數量的增多只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可能性,但這並不會必然增強人們對資訊的選擇力,反而是對選擇力的削弱。

有時選擇不但不能使人擺脫束縛,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貴,以致於走向反面,成為無法選擇的選擇。一句話,有朝一日,選擇將是超選擇的選擇,自由將成為太自由的不自由。

這也是為什麼亞瑟看重傳統紙媒的原因,亞瑟相信,面對各種資訊轟炸,會有人和他一樣,需要有實實在在的載體,幫自己來分辨那些難免真假,多如牛毛的資訊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亞瑟也需要手中的報紙,記者,編輯們來告訴他,這個真實世界的樣子,而不是活在虛擬的環境中,受到別人的思維擺佈。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