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也沒辦法,但凡比試肯定就是這樣變幻莫測的,若是哪一方能以壓倒性的實力勝出,這才沒意思呢!

而且,現在才過了多久?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他拿起題卡,又念了第四題。

“期期艾艾指的是人有口疾,吐字重複,那麼這個典故講得是誰?請搶答!”

越析蒙舍的學子手虛握著紅繩,卻怎麼也拉不下去。這個典故他們知道何意,可是講得是誰,他們卻不太清楚。

就在這時,場中忽然響起一陣鈴聲,眾人看去,大魏學子這邊,林承易正一下又一下地拉著紅繩。

有些人開始唱衰,認為這下子大魏又要扣分了。周尚書愣了一瞬,而後連忙舉起題板,楚辭便讓他站起來作答。

“期期艾艾說的是西漢的周昌和西晉的鄧艾,此二人皆患有口疾,說話結巴不清,故後人將這兩個典故合在一處,稱期期艾艾。”

正確答案一出示,廣場上的大魏人都鼓起掌來。他們大魏接連受挫,這次好不容易能加上十分,怎麼能不打起精神表揚一下呢?

“恭喜答對,剛剛答題的乃是國子監學子林承易。承易,這道題其實很是偏門,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引人注意,故而許多人知其意卻不知其源,那麼你是從何處知道這個典故的?”

“楚司業有所不知,學生在小的時候也曾吐字不清,說話含糊,及至六七歲時還是如此。每逢外出登門做客之時,都要被一眾夥伴嘲笑。我為此自卑自厭,再不肯外出。後來,我的母親就給我講了這兩個典故,說他們二人雖有口疾卻從不自苦,而是更加奮發向上,最後成為一代名臣。我聽後感懷不已,從此日日清晨到園子裡大聲唸書,最後,終於練得口齒清晰。因為他們二人激勵了我,所以學生才會記得如此清楚。”

楚辭本以為他會說從哪本書上看來的,卻沒想到此人的回答這麼有意義,當下便說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話語中飽含激勵,這才使得當初說話不清的孩童成長為一個這麼出色的年輕人,也正是因為這位慈母之故,使得承易為我大魏掙來十分,我建議大家再次把熱烈的掌聲送給這位慈母!”

場下的情緒瞬間被楚辭調動起來,一時掌聲雷動,大家都被林承易說的話感動了。父母之愛,於細微之處見真章。他們也難免想起了自己父母曾經的殷殷教誨。

“現在場中分數持平,可見競爭之激烈,不到最後一刻永遠都不應輕言放棄,這也是比試的魅力所在。現在,請看第五題……”

楚辭一席話自然是為了激勵大魏學子,他已經看出這幾個有些畏首畏尾,不敢競爭了。輸了比試倒無甚,可別輸了信心!

上面坐著的五個大魏學子被楚辭略帶深意的眼睛一掃,都有些緊張,待聽出他話中的鼓勵之意後,總算是丟掉了剛才的懊喪與膽怯,重拾信心,不再計較一兩題的失誤。

搶答題一共三十題,自第四道題起,大魏學子勢如破竹,一路高歌,雖然也會被蒙舍越析搶到題目,但他們再沒有扣過分了。

到了搶答題結束時,楚辭又一次報出了分數,這時蒙舍國積三百二十分,越析國積三百分,大魏積三百四十分。

“先讓我們把熱烈的掌聲送給臺上三國的學子們,感謝他們的精彩表現讓我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學到了更多東西。”楚辭很會調動氣氛,時不時地就和場下的官員們來個互動,不讓他們有無聊的可能。

不過即使他不這樣做,大家也都是很認真的,事關朝廷顏面,誰能不緊張呢?就連那些武將都很認真,他們雖然對這些東西一知半解的,甚至完全不懂的也有,但這不妨礙他們看分數。每次大魏一得分,他們的大掌就噼裡啪啦一陣拍。

“恭喜大魏學子暫居第一,接下來為風險題,由積分最高組先選。此題分為十分題、二十分題和三十分題各三道,每國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答對加上相應的分數,答錯則扣去。林承易,你們這邊選什麼題?”

大魏學子聚在一起商議了一下,決定選擇二十分題。此時他們是領先的,不需要貿然選擇最高分的,只要穩住這個局面,那麼他們就一定能贏。

“好,請出示二十分題第三題。”這風險題難度最高,所以時間會長一點,需要將題板亮在上面,以免大家忘記題目是什麼。

題板很快就上來了,上面寫著:鄉人張三,年老且貧,某日夜入其子家宅,偷盜財物若干。因其離去時有磕碰,驚醒其子,誤以為賊人,後將其亂棍打死。請依照《大魏刑律疏議》草擬一判文,限時為一刻鍾。

很快,就有人拿出一支香,擷取一半後點燃,視為計時開始。

這道題可以五個人商量著答題,因為時間會比較久,所以皇上賜下了瓜果點心,讓大家可以暫作休息。

楚辭看了看送上來的東西,發現比平時的好多了。看來皇上也是要面子的,平時哭哭窮也沒什麼,現在面對這些外國使臣,再扣門就有失國體了。

他來到臺下,拈起一塊糕點慢慢地吃了起來。他吃完之後,掏出帕子擦了擦嘴,而後忽然想起寇靜當時藏了他那麼多東西,便轉頭四處搜尋著寇靜的位置。

不知是場中人太多還是怎麼樣,楚辭沒能找到他,也沒有看見許喬南和秦釗他們。明明他們身為國子監的臨時夫子,還是有座位的。

一刻鍾時間很快就到了,楚辭來到臺上,示意他們交卷。大魏學子交出卷子,表情有些忐忑。

楚辭接過他們寫的東西,快速瀏覽了一遍,心中頓時明了。他端起卷子,讀了起來:“張三之子暗夜殺賊,原為不知者不罪,可以饒恕,但其不孝之行卻當誅矣。子尚有餘財,不思奉養其父,使其因貧而盜,是為不孝。以子弒父,更是逆天道人倫之大不敬,故判張三之子斬立決!”

“請出示正確答案。”

太監抬著題板上來,這題的答案是剛剛他們作答的時候問刑部主量刑的官員所書,上面寫得和他是一樣的。

楚辭剛要宣佈大魏回答正確,加二十分時,就有人說話了。

“大魏皇帝陛下,老夫覺得不妥。這一題不應該這麼判。”說話的是霍華,這個老頭兒站了起來,“昔日我也曾研讀過大魏刑律,這張三夜入內宅,死有餘辜。其子不知其父,按照一般手段處理,為何不可?老夫覺得應該判他無罪。這道題本就是說按照大魏刑律來判,為何能不按照書上所說呢?”

“對啊,既然題目是這樣要求的,就應該按照上面的要求。應該扣掉大魏二十分!”九銖的右相又說話了。

昭祈和浪穹緊隨其後,他們都明白,只要這題判大魏錯,那麼這場比試他們就輸了。能夠讓大魏失了體面,他們當然是巴不得的,說不定兩國因此斷了邦交,這更是他們樂見其成的。

大魏這邊想要反駁,卻不知從何辯起,題目確實是言明要按《大魏刑律疏議》上判刑的,可是……判案,是這樣判的嗎?

他們步步緊逼,楚辭卻沉吟著,遲遲沒有給出判斷。

“楚大人,為何還不宣佈結果?他們沒有按題意作答,就應該扣分!”

楚辭搖搖頭:“我覺得不對!”

“楚大人,你是說老夫判法不對?那也就是說明,你認為《刑律》一書有誤?”霍華說道,蒙舍的閣羅親王這時裝出一副莽夫的樣子,並不約束霍華的步步緊逼,反而有些故意放縱的樣子。

“不,楚某是覺得,當律法條文與倫理道德相牴觸之時,不應該這樣下判。有一句老話說,律法不外乎人情。此案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偷盜案,也不是一件簡單的弒父案。犯人和被害者在重重誤會之下犯下此人倫慘劇,實在可悲可嘆至極。但判決一件案子,須得從其前因後果來分析,此案只有一點線索,本不可輕易下判書。如果說學子們完全是按照儒道思想來判決的,那刑部大人們為何又會這樣判決呢?有請剛剛作答的刑部主事杜明祥大人上來解釋一二。”

杜明祥被請上來後,說道:“此題實乃一個真實案件的部分線索。它發生在閔地張家莊內,此案一發,當地父母官便四處查證,而後發現,這張三是個性子老實的農人,他年過不惑方有一子,從小寵溺非常,及花甲之年為其子聘妻,誰知那婦人生性刁鑽,常與張三發生口角,未免其子為難,張三便獨居於村尾老房之中。時至冬日,張三缺衣少食,又適逢其子外出,他幾次上門討要未果,便決定夜間翻牆自取。誰知他兒子這時已經回來了,聽見房內聲音,以為盜賊,便持棍將其父打死。”

“霍大人,此事前因後果俱明,若還判其子無罪,是否有些不妥當呢?”

“這分明是惡婦造孽。”

“雖有惡婦推波助瀾,但追其根由,還是在其子身上。若不是他其身不正,放任妻子不孝老父,又怎會發生這樣的慘事?”楚辭反問道。

霍華一時沒有聲音,楚辭又接著說道:

“我朝學子熟讀律法,本應按照《刑律》判案,可條文是死人是活的,若一味只按照上面的律法條文來判案,無異於紙上談兵,恐會造成冤假錯案無數。當然,他們這次僅依據這些條件下對判書,也是誤打誤撞蒙對的。”

“那麼依你之言,你想如何?”霍華見他各打五十大板,心中隱隱猜到他的意思。

“我的意思是,不如此題只記一半分?若貴使還覺得不妥,我們可以讓場中眾人判斷。”楚辭笑著說道,大魏泱泱大國,讓了這十分又何妨?只希望這些學子明白這十分因何而丟,往後當官,莫要當個糊塗官!

霍華看了看下面烏泱泱一片大魏人,頓時心裡罵了一句。不過,人家的判決確實下對了,他能爭取到只加十分,那他們蒙舍就還有機會。所以,霍華點了點頭,任由計分員將大魏分數變成了三百五十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