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藍州大學的技術很成熟,味精的中試十分順利,裝置建好後的第十天,產品就出來了,結晶形狀特漂亮,一根根無色透明的針狀物,如霧松般閃閃發光。

大家開心之餘,王進水也有幾絲擔心,發醇廢水數量很大,排到溪裡,溪水都成棕黃色的了,還帶著一股腐敗的氣味,類似與醬油。

“我們現在只是中試幾批,產品就產生了這麼多棕黃色的廢水,排到了谷坦溪中,國家雖然沒有這個規定不準排放,附近的村民因為我們給他們創造了就業機會,另外,目前我們的產品還沒有給他們造成太大的傷害,如毒死禾苗,魚之類的情況,所以暫時不會有人上我們這裡鬧事,可是,如果我們上了大的生產裝置以後呢,情況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中試成功的慶功會過後,王進水召集了姜老師與課題組的成員為了產品的產業化的問題展開討論。

“毒死禾苗是肯定不會的,我們藍州大學作過研究,廢水裡的成份都是一些生物發酵的副產物,裡面含有一定數量的氨氮,是能被禾苗吸收的成份,只是,當禾苗成熟後,富營養化的廢水排放到稻田裡,可能會使稻穗長久地停留在青色的狀態,延遲它的成熟。”姜老師從筆記本上翻出了資料。

“這還是對禾苗有害,結果一個樣。”王進水搖了搖頭。

“我們可以把管路通到谷坦溪中,不經過農田,稻穗長成後,稻田要保持乾燥,不用灌水的,這點倒不用擔心。”李西銀從小幹農活,提出自個從農村裡得出來的經驗。

“好了,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對魚苗呢,會不會引起魚的大量死亡?”這是王進水另一個擔心的問題。

“因為富營養化,會引起魚苗的缺氧而死亡。其它方面的毒性沒有作過專門的研究。”姜老師又翻出資料進行說明,內地的高校研究風格與沿海的不一樣,時時刻刻注重以實驗資料說話。

李西金站起來搶過話題:“豐水期肯定沒事的,枯水期毒死魚是大機率的事,不過,死的是溪裡的魚,池塘裡的魚應當不會有事的,池塘多數水面要比溪更高些。

溪水枯了,魚本來就會死的,溪裡的魚又不是養殖的,大家怪不至到我們身上吧。”

“大家表個態,味精專案在這裡建個生產車間上,還是等待以後找到合適的場地再說?這專案的裝置有特珠性,發酵罐都是龐然大物,真的上了,就很難搬遷了。”王進水拿出工藝草圖,在大會議桌上展了開來。

一個發酵罐80噸,簡直可以給人家作主臥室了,十幾個發酵罐排成一排,顯得其它的裝置都是小兒科。

“一萬噸的味精設計規模,一年約一億的產值,估計消耗的玉米需要二萬五千噸左右,原料與產品一進一出,每天得一百噸,十輛大卡車連續不斷地運輸才能吞吐掉我們公司的產品,一萬噸,將產生多少噸的廢水?

我們還是請姜老師整理一下廢水資料,另外,向政府拿一下谷坦溪的水紋資料,兩者對比後再作詳細的分析與決策。”建立在大家感覺中的決策是不可靠的,要建成一個大規模的生產車間,一定得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農藥廠車間的建設中,王進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知道向那一個方向努力。

第二天,會議繼續進行中,姜老師對自個的味精工藝優勢作了分析:“我們的發酵採用溫度敏感型菌株,產酸12~15g/dl,設計的投糖方式採取中糖或低糖及中後期連續流加糖發酵。提取工藝用等電離交方法並經帶式濾過機分離,樹脂除鐵,內循環式結晶,得到產品。

我們目前達到的製糖收率95%以上、發酵產酸11~12%、轉化率 59~62%,提取收率96~98%、精製收率96%。達到全國領先的水平。

每噸產品的廢水為二十噸,這個目前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王進水感覺姜老師有了一些小小的誤解,企業針對的是如何防止因廢水問題而引起民憤,沒有絲毫懷疑他的技術水平。

“我們只針對廢水這一塊再討論一下,就是說,平均每天排到河裡的廢水是600噸,而溪水的全年天平均流量為23700噸/天,其中三個月的枯水期流量為1900噸/天,就是說,在枯水期時,河水的四分之一都是我們的味精廢水,這個濃度將對魚與住在河邊的人產生怎麼樣的影響?”王進水說完後,大家低頭沉思著,短時間內沒有說話。

因為這是個產值比較大的專案,屠副縣長也帶了水利局的人到場旁聽,聽後表態說:“企業發展總要犧牲一些局部利益的,做事前怕狼後怕虎的,那麼,我們將永遠的這麼落後下去,總理都說過,先發展,後治理的嘛,我代表政府表個態,支援產品上馬。”

能以陳化糧為原料,具有成本的優勢,味精的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一億產值,估計有個三千萬左右的毛利。王進水心算了一下,從這個角度上還是值得上馬的。

“既然屠縣長這麼表態了,那麼,我們立即啟動味精專案的工業化生產設計。”會議當場,三界化工研究院作出了決策。

“姜老師,你與你的學生們可以留下來與我們共同把味精產品搞好嗎?我們的企業裡太缺人才了。只有一萬噸的大生產上去了,您的味精夢才真正的圓滿了。”王進水再一次伸出橄欖枝。

三個月的實習期很快就將到期了,實習的大學生們經過多次的考慮與討論,在回學校報道前的晚上,大家透過姜老師交上了一份願意留在企業工作的名單:

原味精課題組成員:易躍武、周章勇、封文斌。

分析專業人員:楊翔、張麗琪、江瀟霞、林羿、孫娟、張穎穎。

化工設備專業人員:何小兵、凌昌武、吳拉拉、黃浩。

化工合成專業人員:曾德雲、周海峰、馬永彬、熊斯敏、江文濤、張學清、蘭久林、羅小月,李遵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