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眨眨眼,撓了撓頭,原來還有售後服務啊,這麼好!

她原地蹦了蹦,發現身體確實完全恢復了,頓時喜笑顏開。

身體OK了她自然是接著爬樓梯,別說,這破樓梯真的和她想的一樣,翻倍了。

真的,她很想問,這裡有沒有住人,是不是也是爬樓梯的,不累嗎?

既知識面,戰力,又來到了謀略一關。

李寧扯了扯嘴角,這是修仙的吧?

誰家修仙會特意學這個?

真的不是針對她?

第一關放水了,第二關就要命,一鬆一弛的。

這第三關。。。

唔,感覺像是針對著她的各方面綜合來出題的。

對,李寧覺得這就是在考試。

這種久違的感覺,還真甚是懷念。

謀是針對眼前問題思考出來的對策、解決方案;

略,則是針對長遠問題思考出來的對策和解決方案。

謀略,即計謀策略,是矛盾雙方(兩個以上的人或集團)最大限度的運用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實現各自預期目的與效果的藝術。為創造有利條件實行全盤性行動的計劃和策略,最大限度的運用各種力量,以實現各自的目的。以長期、綜合性觀點來看,謀略即是“創造致勝條件而動用各自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精神力量是指智慧、言論、文化、傳統和科學技術等;物質力量是指所掌控具體的實物資源,如戰爭的核力量、軍隊、戰備物資、財力、人力等等。

所以,這會是考什麼啊?

考兵法?大局觀?還是啥?

李寧默默的看著眼前的環境在置換,然後出現了她的考題。

別說,每次看見這場景就像是置身於虛擬世界一樣。

想當初,全世界的人民都一直在期待著虛擬的出現。

雖然到她走了都還只是個影子。

不過,腦洞無限大的人類同胞們,想要做的事情好像就從來沒有失敗的時候。

尤其是眾志成城的時候。

上天入地都難不倒人類,何況是建立虛擬世界。。。嗯而已。

李寧漫不經心的想,看著眼前的題目,毫不猶豫的走了過去。

打仗佈局啊。李寧掃了一眼,看了看給她分配的將士,不禁感嘆大手筆。

上百萬的兵士,以及,目標,拿下一域!

李寧斂眉,正好現在試手也不錯。

見過人,知道他們的優缺點,心裡便有底了,到時分派任務也知道應該用誰。

一個好的領導要重視將領的才能、素質、作用。

《將務兵謀》一開篇就說:“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赴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者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這段話裡,李靖對將領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作為將領,他認為,不僅應具有深謀遠慮,明察情況的才識,還應有團結士眾的組織能力和果斷的性格,否則,帶兵打仗,就等於驅趕人們去赴湯蹈火,驅趕牛羊去喂虎狼。

所以,“勇而輕死,貪而好利,仁而不忍,知而心怯,信而喜信人,廉潔而愛人,慢而心緩,剛而自用,懦志多疑,急而心速的將帥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在李靖看來,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將領是十分重要的,必勝之道的第一點就是“察將之才能”,沒有對將領的深刻瞭解,輕率地委以重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她又不是赤手空拳,上百萬人馬,不把任務分下去,能把自己累死好吧~_~

歷史上就有那麼一個傻逼皇帝,活生生把自己累死在桌案上,簡直是牛逼。

李寧佩服完之後,就直接吐槽,以此作為反面例子,告訴自己改放手的要放手交給屬下,不要傻不愣登的。

說句不客氣的,累死活該。

然後,她又對敵情充分瞭解後,採取不同的策略。

《衛公兵法》在談到必勝之道的幾個方面中,“審敵之強弱”位居第二,可見李靖對瞭解敵情的重視。

李靖說:“若上驕下怨,可離而間;營久卒疲,可掩而襲;昧迷去就,士眾猜嫌,可振而走;重進輕退,遇逢險阻,可邀而取。若敵人旌旗屢動,士馬屢顧,其卒或縱或橫,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見利恐不獲;涉長途而未息,入險地而不疑,勁風劇寒,剖冰濟水,烈景炎熱,倍道兼行,陣而未定,合而未畢,若此之勢,乘而擊之,此為天贊我也,豈有不勝哉。”

這就是說,在充分瞭解敵情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對策,取得勝利是必然的。否則,“不知而擊者敗”。

為什麼要瞭解敵情呢?

李靖認為:“料敵者,料其彼我之形,定乎得失之計,始可兵出而決於勝負矣。當料彼將吏孰與己和,主客孰與已逸,排甲孰與已堅,器械孰與己利,教練孰與已明,地形孰與己險,城池孰與己固,騎畜孰與己多,糧儲孰與己廣,功巧孰與己能,秣孰與己豐,資貨孰與己富。以此揣而料之,焉有不保其勝哉!”

這裡強調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彼。以上的諸多對比,說明的就是不能輕舉妄動,必須要充分瞭解敵我的情況,尤其是敵人的情況。

怎樣才能瞭解敵情?

李靖舉了大量的例項來說明這一問題。

他說:“揣敵之術易知矣,若辭怒而不戰者,待其援也;杖而立,汲而先飲者,倍程逼速,飢渴之兼也……若遇小寇而不可擊者,為其將智而謀深,士勇而軍整,鋒甲尖銳而地險,騎畜肥逸而令行,如此,則士蓄必死之心,將懷擒敵之計。此當固而待之,未得輕而犯也。如逢大敵而必鬥也者,彼將愚昧而政令不行,士馬雖多而眾心不一,鋒甲雖廣而眾力不堅,居地無固而糧運不繼。卒無攻戰之志,旁無車馬之援,此可襲而取之。抑又聞之,統戎行師,攻城野戰,當須料敵,然後縱兵。夫為將,能識此之機變,知彼之物情,亦何慮功不逮,鬥不勝哉!”

什麼樣的敵人能打,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打,用什麼樣的方式與策略,這都要看不同的情況。

所以,瞭解敵情是決策的基礎。

“當須料敵,然後縱兵”。不這樣,其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作為將領,其基本的能力是“能識此之機變,知彼之物情”。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