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潘金蓮打官司》這部戲,是不太夠火候的準青春片。男主角丁波,母親病故,父親一門心思的想再娶。女主角南風,家在小縣城,父親嗜酒如命,動不動就打妻子。男配肥皂,雖然是個富二代,但父母對他不管不問。

三人都是高考落榜生,各有各的煩惱,寧願合租在一個破房子裡,成天去打工賺錢,也不願回家面對。

鍾麗紅來找於舒茵,是覺得她身上有一種華國女性少有的東西,那種很執拗、尖銳、不穩定的勁頭。

但鍾麗紅卻沒有找彭毅誠來演這部電影,因為她知道彭毅誠不適合這部電影,也沒必要請他來演這部電影。

電影裡面有大量華國人民心領神會的笑點,法院裡的人事鬥爭,縣長對市長的俯首帖耳,人代會時候的各種細節,縣裡對上訪的李雪蓮用心理攻勢,用美男攻勢,圍追堵截,等等。電影院裡的笑聲,大部分也是因為這些元素。這是根植於現實世界的荒誕劇。一個21世紀的《官場現形記》。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由此可以看出,其中出現的男性角色其實都是符號化的,圍繞在女主角周圍,推動整個劇情的發展。

因此,於舒茵找圓形畫幅的毛病,其實只是表象而已。

骨子裡,其實是於舒茵如今已經不適應表演沒有彭毅誠出現的電影了。

她對彭毅誠的電影會獲得成功已經產生了盲目的信任。

與此相反的,對於其他電影的失敗可能性,就會被於舒茵無限放大。

於舒茵自己其實也明白這點,只是心裡的執念太重,這麼多年來,彭毅誠和彭毅誠的電影已經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如今再演一部沒有彭毅誠的電影,她已經沒有任何底氣和自信了。

不過,於舒茵畢竟是意志力很強的國術大拳師,去廁所轉了一圈,回來已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道:“你不改拍攝畫幅也行。那你必須加個角色,戲多戲少無所謂,反正誠子在這部電影一定要演個人物。”

“我就不明白了,你怎麼這麼犟,為什麼非要有彭毅誠在電影裡演個角色?”鍾麗紅特鬱悶。

“你甭管,我就問你同不同意?”

於舒茵雙手一攥拳,嘎嘣嘎嘣直響。

“我加!我加!”

鍾麗紅只能點頭答應了,於舒茵這位閨蜜可不是善茬,那可是已經修煉到暗勁的國術高手。

真要逼急了她,分分鐘抓住自己打屁股,那就丟人了。

……

彭毅誠也看了《潘金蓮打官司》的劇本,他的想法略有不同:

第一,於舒茵接這部戲是為了刷演技,直白點,就是奔著拿獎去的。第二,他覺得這戲不適合自己,如果非要一起出演,反而會弄巧成拙。

當然他尊重媳婦兒的美好願望,所以客串表演一個人物,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

轉眼到了10月11日,彭毅誠和於舒茵動身飛往上滬市,去參加第18屆上滬市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式。

老實講,彭毅誠特看不上這種沒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影展,與其說是國際電影節,不如說是華語片大賣場。

重中之重的主競賽單元,完全不受媒體和觀眾待見,即便有希區柯克全集和法國新浪潮諸多大師的經典展映,也登不上華國各大媒體文娛版塊的首頁。

相反,媒體對於展映階段的電影票房倒是非常感興趣。

電影節展映階段的首日票房便破1億,展映9天期間,觀影人次超30萬,票房近2.8億元。

然而,熱門排片臨時被取消、展映電影字幕錯亂、影展期間組織混亂的訊息卻也如影相隨。

至於所謂的明星大導,什麼馮褲子、陳科新、陳大龍、劉得華、張紫衣、周蕁、曾志丹……

等一大堆受邀參加電影節的明星,對是否會參加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也都莫衷一是,亂七八糟。

總之,上滬市國際電影節的本質就是:華語片劇組搭臺推銷,記者看明星,觀眾看明星,主辦方看明星,只有評審團自己在看電影。

沒有人關注競賽影片的內容,除了追星和賣片,其他實在找不到令人驚喜的爆點。

以至於王瀟都發了神經,在前幾日的論壇上,忽然對著彭毅誠,還有其他商業電影導演一陣狠批:“他的總票房都快過100億了,但作為導演,他是失敗者。他一定特別羨慕我,因為我可以讓我的電影變得純粹。但他卻要不斷取悅觀眾。

我再窮,我也要堅持,否則人的信念會倒掉!”

但他說這話的時候,卻不討論《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也有4億多了,只不過請的流量明星太多,最後還是沒賺到錢而已。

王瀟雖然有當(biao)子,還要立牌坊的嫌疑,但架不住他的身份和地位夠高,媒體記者對他的話自然非常感興趣。

立馬就變成了一篇篇挑撥是非的報道,掀起了華國關於文藝電影和商業電影孰優孰劣的新一輪大討論。

……

對於王瀟的說法,彭毅誠根本沒接茬。

但作為商業導演代表之一的馮褲子,倒是血氣方剛,立馬在媒體上反擊道:“將電影人為的分成商業、藝術兩個部分,這是很陳舊的思路,我們這麼多商業大片,但觀眾罵它們沒內涵,可王瀟這種所謂有人文內涵的藝術片,觀眾也會罵的。電影不應該意識形態化,而是迴歸電影本身、迴歸市場。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是,觀眾的選擇究竟是不是對的,這是很殘酷的問題。如果他們都選擇放棄你,那麼扶持所謂的藝術片,又有什麼意義呢?”

掰扯到最後,上滬市電影節好像變成了一個吵架的地方,有點對影視圈不滿的人,都來罵幾句發洩發洩。

這就是現階段華語電影創作與市場關係的真實寫照,某些好面子、講藝術、談情懷的電影人們。

他們心裡懂市場的重要,只是沒本事迎合市場。

最終,只能說自己拍攝的是藝術電影,好像這樣以來,拍攝一部賠錢的爛片出來,把投資人的錢坑光,就變得偉大和正確了一樣。

其實如今華國大部分跨界而來的電影導演,連連電影到底是什麼都未必清楚。

……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