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傑的默契,張顯自然是非常高興,他就怕蘇裡國那邊反應太慢,真要讓秦國大軍殺入蘇裡國,那就不妙了,這可不是他張顯所樂見的結果。

當先說明,這可不是蘇傑被張顯收買了,拿本國利益配合張顯,而是張顯算計到了,蘇傑肯定會按著他的劇本走,唯一的變數就是看蘇堪的反應速度。

蘇裡國說起來也是,這麼多年了,就是沒能把軍隊的戰力提升上去,可也得說蘇裡國的軍隊像小強一樣,打不死揉不爛。

你說吧,一萬多秦軍就把他們攪得一塌糊塗,可鮑奉想要拿下宜春城卻也不能做到,從開始的混亂,到最後的殊死搏鬥,這個轉變速度也沒誰了。

要說誰最瞭解蘇裡國,那就得說張顯了,從從軍時就與蘇裡國打,就一個感覺,蘇裡國像個氣球,一拳下去他就癟了下去,但是看似再用點勁他就爆了,可是任你再用勁,它還是那個樣子,癟癟瞎瞎,就是不破,你一鬆勁,他又慢慢恢復原來的樣子。

蘇裡國就這麼頑強的生存在四戰之地。

這次鮑奉突襲,北方牛虻山區呼應,讓蘇傑的確手忙腳亂,一時間難以應對。

講真,蘇裡國如果不是為了尚城國那塊地盤,不是因為大長老進階得到建鄴城世家支援,也就不會這麼野心膨脹把蘇汕國給吞了,不邁出那一步,國力肯定要上一個臺階,在有了蘇傑這個全才相助下,軍力也會增強很多。

說白了蘇裡國地理位置不好,不佔地利,人才上也欠缺些,好在蘇堪還是位明君,所以能有現在的堅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能堅持,也是與黎國幾十年的拉鋸戰有一定關係。

一直戰爭不斷,雖然是消耗國力,但實戰鍛鍊了軍隊。

只是國家地盤小,人口少,所以國力羸弱。

為什麼能堅持就不用多說了,誰也不願意國破家亡,逼急了兔子都咬人。

為什麼張顯佔了南蘇裡國後,就不敢打蘇裡國主意。不敢趁機滅了黎國,更不敢覬覦武威國。

別看這些諸侯國不大,看上去大軍一過就能滅了,但一旦真的去做,絕對能把你的血靠盡。

老牌諸侯國能存在這麼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根由。

至於楚國,張顯那是佔了取巧加起內部太過腐朽等諸多原因。

最主要的一點,他偏安一偶,y有天然屏障,四周不與任何強大勢力毗鄰,就算強大的秦國想要征伐夏國,也就是原來的楚國,那也要先掃蕩相隔的幾個諸侯國,而夏國怎麼可能讓其得逞。

幾年前的聯合抗秦就見一癍。

如果單鮑奉那一軍,就算北疆遙相呼應,蘇傑雖然開始時手忙腳亂,但最終還是能處理的,甚至會穩住陣腳後會反攻,但是諶江西北岸的秦軍加入,蘇傑可就扛不住了。

畢竟他這邊大都是新軍,而蘇裡國邊界又太長,兵力為了防守就會太過分散,想要集中兵力那得需要太多的時間來準備,可目前欠缺的就是時間。

不得已蘇傑只好求助黑旗軍。

蘇傑自然是不知道張顯在茂山,沒哪個諸侯王四處溜達,還膽大妄為的跑出國門,這個世界唯有夏國這個奇葩國主是不上朝不說四處亂跑的。

蘇傑藉助黑旗軍,也肯定是向蘇堪申報過,他的身份地位都很尷尬,如果不是處在動盪時期,他絕對是掌不了兵權的。

能做個逍遙侯就算命大的。

黑旗軍和張宇的水軍出現,無疑是在諶江上橫了一道天塹,讓黎宗遜頭疼不已。

本來秦國水軍就不怎麼滴,而這次南征也就派了少許水軍負責輪渡和運送物資,黑旗軍和張宇的水軍都是有名的殺神,被秦國視為要發詔書征伐的眼中釘,恐,怖,分子,為此黎宗遜不得不暫時停止行動來想對策。

黑旗軍能出現在這裡,讓黎宗遜誤以為夏國軍隊在強大的水軍協助下,可以隨意出現在諶江任何地方,這就不得不讓他重視這一問題,需要向秦皇彙報。

南征出現太大的變數。

這一來一回就需要很長時間,他們可不像夏國,有突發情況,可以先處置後彙報。

也就是先斬後奏。

而最便捷的便是通訊。

張顯可不怎麼喜歡寫旨意,信鷹帶去一條簡短的書信就行了,這還是有些事他不得不糾正的情況下,他可不願意每事親躬,不瞭解前線情況瞎指揮。

但秦皇卻不同,秦國的軍事行動那必須是經過秦皇親自部署批准實施,還得走一道聖旨的手續。

這就繁瑣了。

張顯因為瞭解,所以才如此應對。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