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幕府裡事情很多,說是日理萬機一點不為過。

張居正現在是禮部尚書,可是他管轄的事情遠遠超出了禮部的內務,諸如軍務、河運、練兵、徵餉、土地、田賦、治河,官員人事任免以及其他五花八門事無巨細,他都要管。況且感覺張居正的幕府簡直就是一個縮微版的小朝廷,行使的是宰相府的職能。

禮部主要管理的是國家文人方面還有禮儀方面的事,諸如教育、科舉等等,再就是對那些所謂的貞潔婦女的旌表,所謂貞潔婦女不是一輩子不嫁人,相反,不嫁人是得不到貞潔的名聲的,禮部旌表的物件是那些能從一而終,夫死後絕不再嫁,守寡怎麼也得四五十年的才有希望獲得旌表,當然,實在活的年頭少也沒問題,禮部可以做做文章,說你因夫死悲傷過度、或者絕食、或者上吊殉夫的,都可以得到旌表,而且是快速獲得貞節牌坊的不二法門。

況且進入張居正幕府不久,就遇到一個討論一位婦女是否應賜予貞節牌坊的問題 。

這是一個致侍官員的妻子,丈夫死後如何悲傷、如何堅志守節的事當然只有紙上那些描述性的文字作證,況且對這些是不大相信的。

張居正的幾個幕僚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爭執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婦女在夫死後不到三年時,被魚刺卡死了。

按照紙上文字的說明,這婦女是用魚刺自殺的,可以稱之為殉夫,以死殉夫是完全可以得到一座牌坊的。

“這樣的婦人怎麼可以旌表,丈夫死了她還有心思吃魚,這可是三年守喪期間,不能茹葷腥的。”一個幕僚攘臂怒道。

“老兄,人家可不是吃魚,是以魚刺為自殺工具。”一個贊成旌表的幕僚爭辯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她如果沒有吃魚,魚刺從何而來?”

“也許是從外面得來的,也許是家裡別的人吃的,但是這位婦人並沒有吃魚。”

“這只是紙面文字說的,我嚴重懷疑她就是吃魚被魚刺卡死的。”

況且心裡感覺好笑,這還用嚴重懷疑,分明就是。不過他沒有說話。

於是,贊成旌表和反對旌表的幕僚開戰了,爭論了一個下午也沒個定論。主要就在於這個婦人是否吃魚了,如果是吃魚被魚刺卡死的,那就說明她守喪期間嚴重犯戒,哪裡還能得到旌表。贊成的人則對此或者裝作不見,或者堅持說魚刺是這位婦人從別處得來的,而不是她自己吃魚。

反方提出質疑:既然是自殺殉夫,自殺的工具那麼多,為何偏偏選擇如此偏門的魚刺?難道天井有蓋子嗎?手邊沒有剪刀、繩子嗎?

正方對此的確無言可對,他們心裡也暗恨不已,為何偏偏要用魚刺自殺,不要說工具另類,自殺時的火候也不好掌握啊,雖說每年都有被魚刺卡死的,但想要專門用魚刺卡死自己不是件容易事,比吞金自殺難多了。

最後他們只好咬定:雖說不明白這位忠貞可敬的婦人為何一定要選擇魚刺自殺,但這份忠貞可對天地日月,絕對不容質疑云云。

張居正聽完兩方大辯論後,最後拍板:旌表可以給,不過文字上一定要處理好,不要提那個敗家的魚刺了,就簡單說這個婦人以死殉夫就足夠了。至於她究竟怎麼死的不要多著筆,而是要著重在她守喪期間如何悲傷就足夠了。

事後,張居正對況且說了自己的苦衷:今年一個夠旌表的婦人都沒有,這現象不好,說明天下禮儀道德有頹喪的跡象,他身居禮部尚書可謂失職,也可以說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力度還不夠,所以亟需一個代表人物來提振道德風氣。

張居正心裡窩火,對著不知身在何處草擬這份旌表申請的人發了脾氣:“魚刺?他以為這是科場上考《孟子》嗎,還魚刺熊掌的,這是敗筆,絕對是敗筆。”

顯然,身為禮部尚書,張居正對文人文風的淪喪也感覺自己負有責任,所以才氣憤填膺。

初入幕府,況且作為一個旁聽者、旁觀者,沒有加入辯論決策的圈子。這既是張居正的建議,也是他自己的想法,等到大致情況都瞭解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況且忽然想到了一句名言: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張居正幕府裡的人絕對沒人聽說過這句話,但是這裡真還就是按照這個道理來做的,誰若能夠取得發言權,必定是這個問題的行家裡手。

幕府裡蒐集了全國各地方方面面的資料,幾乎所有方面的事這裡都能找到相應的資料,況且最驚奇的是居然還有一份全國任職官員、致仕官員的檔案,還有朝廷庶吉士、待選官員的檔案。

況且一邊翻閱資料一邊想:高拱若是知道這個細節,一定會產生版權糾紛,張居正這不是典型的侵權行為嗎?官員檔案資料鐵定是吏部權力範圍,不容其他部門染指。

但高拱當然一定會知道,張居正的幕府絕不是保密部門,這些人在這裡做什麼都是大張旗鼓的,別說高拱,就是朝廷一般人物都知道。

也許所有大學士的幕府都是這樣運作的,況且只能做如是想。

“小夥子,人要務實些,這裡可是容不得才子輕浮氣的地方。”負責保管檔案資料的老管家看著況且一頁一頁不停翻閱的樣子,苦口婆心勸道。

這位老管家不是無的放矢,況且這種年輕才子他見多了,北京城裡無論缺什麼,都不缺才子,連當代文壇盟主王世貞都被排擠出京城,這位王大盟主還是張居正的同年進士呢,又能咋樣。

況且嘿嘿笑了兩聲,繼續不停翻閱著,他的照相式記憶早已經把所有資料都刻印在腦子裡了。

一般的土地田賦資料是可以拿出去閱讀的,可是官員檔案不允許離開這座府邸,只能在這裡閱讀,所以況且的照相式記憶法派上了用場。

老管家見勸不動他,也不再多說了,他認定了況且是那種想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年輕人,總想著給皇上上一道什麼萬年平安策,好青史留名的那類浮躁人物。

況且看到一頁時忽然失聲笑了,這是文壇盟主王世貞的檔案資料,下面的評語是:文采有餘,政事不足。寫下這評語的恰恰是張居正。

況且看到王世貞現任官職才是河南按察使,這不是以前要練達寧調任的官職嗎?練達寧拼命避開了,最後謀任南京按察使,沒想到最後這頂官帽落到王世貞的頭上了。

由此事可以看出,高拱、張居正這些人對文采還真不是很看重,他們最重視的還是處理政務的能力,簡單說就是務實,這跟南京截然相反,江南的風氣還是以才子才氣為重。

老管家失望地走開了,臉上的神情寫明了“孺子不可教也”,在他看來,況且這孩子是沒救了,官員檔案資料是何等嚴肅的事,他居然還能笑出聲來,簡直不可容忍。

幕府裡其他幕僚對況且的態度也很矛盾,況且要進入幕府是兩年前就定下的,他們都知道,可是誰也沒想到的是況且一進入京城,就被皇上授予五品京銜,而且還是錦衣衛指揮使。

錦衣衛可是皇上私人衛隊,連兵部吏部都只是儲存他們的檔案資料,卻沒有權利管轄,所以況且可以說是皇上那面的人了。

這些幕僚現在看況且,就像看待一個莫名闖入他們隊伍中的異類分子,沒法給他正確定位。

不要說他們沒法定位,現在況且自己都沒法給自己定位,因為誰也不知道皇上到底打的什麼主意。

他的五品京銜是很顯赫,錦衣衛雖然沒有明初時那樣風光,卻比一般部門更有威權,可是他只是寄祿錦衣衛,算不算正式的錦衣衛官員還兩說。

錦衣衛都指揮使陸行人折柬相邀他去做客,他自然沒法拒絕,去陸大人那裡走了幾遭,每次都按常例備上一份不薄不厚的禮物,只是沒有按照官場禮儀行庭參之儀,陸行人待他如貴賓,一點看待下屬的意思都沒有,同席的同僚官階比況且都高,可是他們待況且也如上賓一般,倒是弄得況且渾身上下的不自在。

他們都認為況且在錦衣衛不過是鍍金來的,因為只有錦衣衛是皇上可以不透過內閣,不透過吏部、兵部同意就可以直接安置人的部門,況且寄祿這裡自然是混個資歷,一兩年後就會高升,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這才看得出皇上對況且寄予之重。

“老弟啊,皇上對你的心思可不一般啊,老弟日後要是青雲直上,可別忘了咱們錦衣衛這些兄弟。”

一次酒後,薄醉的陸行人拍著況且的肩膀說道。

況且來了興致:“大人,皇上對我究竟什麼心思啊?”

陸行人酒意登時醒了,徉怒道:“老弟,做人不能不地道啊,這種事你明白我明白就行了,千萬不能說出口。”

況且聽他如此說,只好不問了。

這位陸大人的來歷他不知道,張居正自然是知道,不過他沒問。

內廷十二監和錦衣衛都是皇上自己的勢力範圍,自然用的都是皇上自己身邊的人,嘉靖年的錦衣衛都指揮使就是嘉靖帝的奶兄弟陸炳,兩人雖不是一奶同胞,卻是吃一個娘的奶水長大的,情感自然不同,這種關係跟康熙帝和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的關係一樣,奶兄弟也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一種關係,有時候不比親兄弟差多少。

陸行人當然跟陸炳沒有任何關係,要是有的話,也不能在隆慶帝身邊站牢,外廷裡嘉靖朝的老臣還保留一些,可是內宮和錦衣衛裡的主要位置上,嘉靖朝的人一個不剩地被淘汰了,可謂是乾淨徹底的大換血。(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