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六年十一月初四,李自成率軍回到家鄉祭奠祖墳,拜訪家鄉父老鄉親。

命侄兒李過把原來的真武始祖廟改修成行宮,李自成率眾弟兄在行宮捧聖樓內拜祭天地。

崇禎十六年年底,李自成率軍毫不費力地奪取了陝西三邊各個重鎮。穩固了後方,控制了湖北、河南、西北數省的廣大地區,建國立業時機已成熟。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正式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李自成由大元帥改稱順王,造甲申歷,定是年為永昌元年,並鑄永昌幣。

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一月,大順王李自成誓師東征京師,並開始最後的戰爭準備。

二月初二,在沙渦口造船三千的準備工作全部結束,全軍開始東渡黃河,兵不血刃攻下了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大明藩王盧江王載堙被擒殺。

二月初五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

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

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三月初一日,大順王李自成攻克寧武關。

這一戰,讓大順軍前後戰死精銳將士七萬餘人,可謂是傷亡慘重,李自成大怒之下屠城。

當晚,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承胤投降,大順軍趁勢威逼居庸關、昌平。

三月初八日,李自成的前鋒部隊已經兵至陽和。

三月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

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三月十五日,大順軍主力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

與此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越過昌平,抵達沙河一線。

十七日攻克高碑店,抵達西直門外五里紮營,隨即以大炮轟城。正午時分分兵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

三月十八日上午,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覲見崇禎皇帝朱由檢,謀求秘密談判,爭取和平解決爭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大順王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是喜歡一個妥協的人,對於李自成提出的割地自主,聽調不聽宣的條件根本不予考慮,結果雙方的談判還沒開始就已經破裂。

三月十八日傍晚,李自成得知朱由檢拒絕談判意向,一怒之下決定破釜沉舟,畢其功於一役,下達了同時進攻京城四門的命令。

聽到攻城的炮聲,朱由檢親自撞響了午門外的大鐘,這是緊急召集文武大臣的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前來。

平時聲嘶力竭,自我標榜“為皇帝盡忠,為朝廷拼命”的東林黨文官集團那些正人君子,現在都不見了。

不對,那些東林黨文官集團的成員其實都還在,只不過現在已經蜂擁出城,迎接新君去了。

東林黨文官集團,口中唸叨四書五經,心中全都是男盜女娼。權力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效忠”這兩個字不可能有人記住。

東林黨等文官集團的成員,因為讀書很多,所以知道很多事情。

比如他們就知道三個字:識天命。或者是七個字:識時務者為俊傑。

因為他們識天命,一向以俊傑自居,當然明白現在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只能讓他們賠死,而不可能再給他們東林黨任何權利,這樣的皇帝不是他們想要的。

執掌朝廷大權的東林黨人臨陣叛變,讓崇禎皇帝朱由檢驚慌失措之下,更是惱羞成怒。

氣急敗壞的朱由檢彷彿一頭瘋獅,提著寶劍在宮中大開殺戒,甚至親手殺掉了長女安樂公主及幼女昭仁公主。

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近侍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京師內城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

此後不久,城門守軍全部投降,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京師內城。

太監王廉急告崇禎皇帝朱由檢,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

朱由檢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後、袁貴妃和三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

朱由檢不可能讓自己的妃子落入賊手,因此找到周皇後:“汝乃國母,理應殉國。”

周皇後也哭著說:“妾跟從你十八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

袁貴妃伺候皇后上路之後,看著崇禎皇帝冷冷地說道:“不用陛下操心,臣妾必不為賊寇所辱,自當追隨皇后於地下!”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

朱由檢又召來十五歲的長平公主,含淚注視良久才嘆息一聲:“卿本無罪,奈何降生到帝王家!”

朱由檢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長平公主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

一旦殺紅了眼,朱由檢再無顧忌。年僅六歲的么女昭仁公主被叫到身前,同樣一劍刺死。

國破之際叛徒數不勝數,但是宦官之中也有忠烈之人。

近侍王承恩始終不離不棄,九叩首之後,在崇禎皇帝朱由檢對面上吊身亡。

朱由檢在上吊自殺之前,曾咬破食指血書於衣襟:“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接劉宗敏所部大順軍入城。

從崇禎皇帝朱由檢拒絕談判,到京師被徹底攻破,整個過程不到四個時辰。

大順王李自成從潼關起兵東進,到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一共只有三個月時間。大軍所過之處僅僅發生一場血戰,其他的地方簡直就是摧枯拉朽一般。

平時那些在嘴巴裡叫囂“忠君愛國”的文人志士,根本沒有看見他們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更沒有幫助皇帝和朝廷做出什麼像樣的抵抗就全部投降。

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

因為擔心激發民變,所以李自成縱馬進城之時,在承天門射了一箭,正中“承”字,同時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一律殺無赦!”

於是“有二賊掠緞鋪,立剮於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正因為如此,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

大明朝走到今天,人心向背到了何種程度,已經沒有必要解釋。

正午時分,李自成在劉宗敏、牛金星等文武百官的陪同下,一身與將士同樣的裝束,在夾道群眾的歡呼聲中,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城,經承天門步入內殿,宣佈大明朝的崇楨皇帝倒臺。

李自成並沒有對崇禎皇帝的人趕盡殺絕,而是下令安撫幼小的皇太子及宮中人。

兩天後,人們在煤山找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屍體。

面對這位亡國之君的遺體,李自成下令“禮葬”,派人把他的屍體運到昌平縣明十三陵。並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於田貴妃墓中。

苗三冠簡要說明了中原血戰的經過之後,最後強調:“從佔領大同、宣府、昌平開始,大順王李自成、軍師牛金星和宋獻策、權將軍李巖都已經感受到了建州女真韃子的真正威脅,同時知道大明朝的主要敵人是建州女真。”

“這是民族存亡之戰,誰也不敢做歷史的罪人,李自成也不敢。正因為如此,李自成才決定和崇禎皇帝朱由檢議和,然後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北上抗擊建州女真。”

“但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不甘心失敗,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吳三桂的身上。殊不知,這個吳三桂根本就是首鼠兩端。”

隨著苗三冠講述北方發生的事情,熊儲從最開始的震驚,到後來完全是一臉頹然之色:“目前張獻忠進入四川,李自成佔據了河南河北,連朱由檢都上吊自殺了,現在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

“我關心的是,北方究竟如何了。女真韃子一直對中原腹地虎視眈眈,現在朝廷已經崩潰,他們會視而不見嗎?你們不在衡陽關注局勢的發展,而是跑到我這裡爭吵不休,究竟所為何事呢?”

彭無影介面說道:“主公明鑑,大順王李自成已經攻破京師,而且崇禎皇帝已經在煤山吊死,大明朝現在已經沒有皇帝。俗話說得好:國不可一日無主。主公乃是建文帝嫡傳血脈,現在就應該趁勢而起登基稱帝,繼承大明朝的國統。”

苗三冠搖搖頭,斬釘截鐵地說道:“不妥,主公現在絕對不能稱帝。太祖皇帝當年的教誨言猶在耳: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萬練看著熊儲,第一次惜言如金:“微臣贊成苗三冠的意見。”

“微臣反對苗三冠和萬練的意見!”侯銘德嗓門不大,但是言辭目標更加明確:“現在形勢危急,主公就應該當仁不讓,立即宣佈繼承大統。不然的話,大明朝的軍民必定亂套。”

張毓秀僅僅說了四個字:“微臣附議。”

五個人兩種意見,而且是一張一弛,態度決然相反。

每個人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最後把目光都放到了熊儲身上,而且神情都顯得非常緊張。(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