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梁軍、宋軍一南一北來攻,王慶勢力早已是人心惶惶。

梁軍勇不可擋,一直打到了襄陽邊上,連樊城都奪了去。

樊城、襄陽是唇齒互依的關係,自古“守襄必守樊”,現在樊城已失,襄陽還能守得住嗎?

此番,南面劉光世的五萬大軍亦連戰連捷,現已攻佔了荊南地區的鄂州,先鋒官韓世忠已斬殺王慶麾下大將十數人,令人聞風喪膽。

此時的襄陽城中,段二、段五這兩個王慶的大舅子、姑丈方翰、表弟丘翔、親信龔端和龔正等人,都齊至皇宮,勸王慶移駕襄陽。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段二苦口婆心,憂心忡忡,“大王,樊城已被梁軍惡賊所佔,襄陽處境危險,您是萬金之軀,怎可留在這危牆之上?”

段五、龔端等人也都你一言,我一語的齊勸。

雖然這明顯是段二他們擔心自己小命,不敢待在這裡,不過卻都說是為了王慶的安危著想。

王慶若肯走,那他們這些人自然是要跟著離開的。

王慶自己其實也不敢待下去了,此時見眾人都如此勸,正是合了他的心意。

他正要開口答應時,李助、範全忽然齊至,大聲喊道:“大王,千萬不可撤離襄陽啊!”

段二等人立即怒視李助、範全,“兩位如此置大王的安危不顧,安的是什麼心思?”

李助氣沖沖的伸手指著段二、段五,“貳臣誤國!大王若臨陣撤離,襄陽必士氣跌落,如何守得住?襄陽若失,天下何處能有我等的立足之地?”

範全也道:“襄陽是座大城,城內兵強馬壯,若大王能親自督陣、激勵士氣,讓將士上下一心,定能成功守住城池!”

一時間,大殿之內的兩方人就撤離、留下問題,頓時吵得不可開交。

最後時,段二向王慶道:“現在梁軍正在徵調戰場,準備渡漢水,若讓他們準備妥當後,大王再想離開可就來不及了!”

王慶聽後,終於下定了決心,向李助、範全道:“孤意已決,明日就撤離襄陽,兩位卿家不必再勸了。”

李助、範全頓時面如死灰,互相看了對方一眼,眼神中滿是無奈和絕望。

段二、段五等人因惱恨李助、範全的作對,有心擺他們一道,於是對王慶言:“既然丞相與範表兄說襄陽能守,大王不如就讓他們在這裡把守城池……”

王慶沉思良久,最後看向李助,“襄陽乃我大楚都城,請軍師無比為孤堅守住此處!”

李助苦笑,想當年王慶能奪得房山基業,多賴他的出手,至此才慢慢發跡,直至割據一方,期間李助的功勞也是最大的。

但這時,見到王慶只顧自己逃命,卻又妄圖讓李助守得襄陽後,李助已然是心灰意冷了。

李助於是躬身道:“大王,臣下愚鈍,不知兵事,只怕不能接受此重任,臣先行告退了!”

李助說完,竟不理王慶的反應,立即轉身往王宮走去。

段二、段五氣急敗壞的道:“大王你看,這李助如此無禮,成何體統?簡直豈有此理!”

王慶無精打采,擺手道:“你們快去準備撤離之事吧!”

段二等人見此,於是都退了出去。

不多時後,忽有人入宮來報:“丞相李助將大印掛在門前,騎驢出城去了,是否要派兵去追?”

王慶大驚,連忙下令出兵去追。

但軍隊出城搜尋許久,也沒有找到李助的蹤影。

“金劍先生”李助在王慶的勢力中,不僅於民間頗有威望,在官員中也十分尊崇,他這一掛印離去,襄陽城裡頓時變得更加的人心紛亂了。

這李助後來一心修道,遊歷名山大川,再沒捲入到塵世的爭奪之中來。

當年近九十的時候,李助去河東五臺山與人論道,忽然遇到一個似曾相識的無耳故人,一番交談後,才知道那人竟是原田虎的國師、左丞相喬道清。

兩人再見時,已是世事大變,回憶起當年的崢嶸,不禁感慨萬千,最後都道:“當年敗在那人之手時,還頗為不甘,現在再回首時,才發現竟是輸得一點不冤。”

在李助掛印騎驢離開襄陽後的第三天,王慶在護國大將軍段二、段五等人的陪同下攜帶宮中妃嬪、文武官員,以五萬兵馬護衛,也離開了這襄陽城。

當然,王慶並沒有就此放棄襄陽,還令都督杜壆(xue,二聲)管領衛鶴、酆泰等將佐十二員,兵馬六萬鎮守襄陽。

杜壆號稱是王慶麾下第一猛將,就連柳子山五虎也都對他的武藝心服口服,可見其勇著實是不凡。

然而兩軍對陣,講究的因素太多,又豈是一員猛將可以扭轉形勢的?

就如之前李助、範全所勸的那樣,作為楚王的王慶在這關鍵的時刻,竟撤離了他楚國的都城襄陽,襄陽守軍又怎會賣命的死守?

而且接連的損兵折將之下,如今留在襄陽的大都是臨時招募的鄉勇,老弱頗多。

這樣的一支隊伍,即便杜壆再勇猛,襄陽城池再堅固,只怕也是不能阻擋住梁軍猛攻多久的。

武植在探知李助掛印離棄王慶,王慶率部奔逃襄陽的訊息後,便下令大軍南渡漢水,殺奔襄陽而去。

樊城之所以對襄陽十分重要,便是其所在位置,是漢水的最窄處,從樊城去襄陽甚至一度有橋可通,只是如今被王慶軍毀掉了而已。

故而梁軍渡漢水,過程極快,只不多時船隻就已往來數次,有兩萬多人於漢水南岸站住陣腳。

就在這時,杜壆忽然領軍傾巢而出,喊殺著前來阻攔梁軍渡河。

杜壆明白,以襄陽現在的實力,若讓梁軍大軍圍困,只有敗亡一途。

唯一的機會,就是趁他們渡河立足未穩、兵力不能接應的下情況出擊,方有反敗為勝的一線生機!

杜壆不願坐以待斃,故而領著弱兵主動出城來戰。

杜壆的偏將衛鶴,這時更是舞著大刀,拍馬當先而來。

先行渡河的“雙槍將”董平躍馬挺槍,更不打話,接住衛鶴來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