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王翦與蘇默的彙報,趙嘉不由回想起了往事。

當年的燕國,欺負趙國長平大敗成年男子缺乏,以傾國之力攻打趙國,妄圖將其覆滅。

那場戰爭趙嘉全程參與,看到了無數老卒、傷殘退伍軍人,乃至於婦女都參軍保家衛國,與燕軍死戰。

也正是因為趙人有此血性,趙國才非但沒有因為長平大敗而走向滅亡,反而蟄伏近十年以後屢敗強敵,開啟了中興之路,成為七國之中除了秦以外的最強國家。

當然,若單論疆域以及人口、田地,趙國未必比得上楚國,可是論到能征善戰,也只有秦國能與趙國爭鋒。

哪怕沒有趙嘉穿越改變歷史,至少在趙孝成王駕崩以前,趙國也是中興之路上面。

可惜的是,歷史上趙國因為各方面原因,終究還是在趙偃繼位以後,逐漸開始走向衰落,反而被秦國屢屢攻伐。

饒是如此,歷史上同期的趙國,除了秦國以外,也能吊打其餘幾個鄰國。

趙國,也算是戰國末期唯一一個,有可能阻攔秦國東出的大國。

現如今的趙國,因為趙嘉改變了歷史,不僅擴大、加劇了趙國的中興,還順著歷史大勢,極大削弱了秦國。

現在的趙國,已然達到能夠威脅到秦國的程度,這才是秦王政寧願不要燕國河間十城,也想要連橫先與趙國決戰的原因了。

可惜的是,正是由於趙嘉的出現,秦國的策略再一次失誤,趙國不僅在絕境中尋求到了生機,反而再一次挑起合縱大旗,先是掃滅十萬秦軍,緊接著更是讓秦國陷入極大被動之中。

接連不斷的勝利,不僅讓申岐之地將官感到有些飄飄然,就連曾經如履薄冰、對秦國忌憚無比的趙嘉,也感覺那個戴在自己頭上的緊箍咒沒有了。

趙嘉甚至有種錯覺,就算此戰不能打殘秦國,趙國在消化了這場戰爭的戰利品以後,憑藉趙人那驍勇善戰的特性,也有機會與秦國正面爭鋒。

只不過,這場意料之外的失利,卻再次給趙嘉敲響了警鐘。

七國之中,並非只有趙人驍勇善戰,在面臨亡國之禍的時候能夠上下團結,奮勇抗敵。

趙人能做到的事情,秦人早在百餘年前就做得絲毫不比趙人差。

經歷過商鞅變法以後,曾經充滿血性、願意為秦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老秦人,更是成為了既得利益者,獲得關中無數封地與賞賜。

他們的血液中,已經充斥著對於這個國家的熱愛,以及那聞戰則喜的好戰因子。

只要這些人尚在,只要秦國國君不昏庸,只要秦國堅定的使用商鞅之法,秦國就很難被真正摧毀。

縱然有暫時的削弱與低谷,只要給其喘息之機,秦國憑藉數代的積累,早晚都將捲土重來。

歷史上秦二世而亡,除了秦二世昏庸、朝政敗壞以外,也與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好大喜功,以及不體恤民力有極大關係。

再加上老秦人守邊者不在少數,更有許多關中秦人被遷往其餘各國,這才導致了秦國的迅速覆滅。

秦始皇的確是千古一帝,做下了許多帝王窮極一生都做不了的大事,但人無完人,越是這樣的有氣吞天下之勢的雄主,越是執著於四處用兵。

繼秦始皇之後的漢武帝亦是如此,為了擴大戰果,不僅消耗掉了漢朝數代的積累,甚至達到了賣官維繫戰爭的程度,以致國內叛亂四起,漢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詔,這才平息民憤。

如今的秦國,疆域、人口雖然都不及統一之後的秦國,卻也沒有出現那麼多問題,秦人封地至少還都在關中。

只要老秦人尚在關中,秦國根基就牢不可摧。

王翦的建議被趙嘉反駁,倒也沒有生氣,反而說道:“既如此,君上何不孤注一擲強行渡河,不惜代價一舉拿下咸陽。”

趙嘉搖頭道:“且不說騎兵不善攻城,戰馬渡河也極其艱難,就算能夠孤注一擲渡河,也不見得能夠攻下咸陽;哪怕可以攻下咸陽,也未必能夠摧毀秦國統治核心。“

說完以後,趙嘉有些奇怪的看著王翦。

他想不明白,以王翦的統兵才能,為何會提出如此有失水準的建議。

王翦似乎沒有看出趙嘉的異樣,繼續說道:“既然不能進,那也只能暫且退兵,否則繼續拖下去,只會對我等越來越不利。”

趙嘉聞言,有些遲疑的說道:“想必在吾等回返路上,秦人已經堅壁清野,甚至還可能有秦軍把守住了撤退必經之路,縱然想要撤退,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王翦笑道:“君上且寬心,以騎兵之機動性,完全能夠縱橫秦國境內,未必需要原路返回才行,想必秦國也不可能,讓整個關中都堅壁清野。”

“真要如此,吾等已經不戰而勝矣。”

撤退的路的確有很多,那些所謂的必經之路,也只是指某些交通要道罷了,不過以秦國疆域之遼闊,以趙國騎兵之靈活,跨過那些所謂的必經之路,也只是多繞一些路罷了。

趙嘉也相信,只要自己鐵了心撤退,以王翦對於秦國的熟悉,再加上細作早就製作好的地圖,安全撤退並非什麼難事。

而這,也是趙嘉敢於孤軍深入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趙嘉還是心有不甘的說道:“此番勞師遠徵,未獲戰功就倉促撤退,恐怕會影響聯軍士氣。”

趙嘉崛起以來,戰必勝、攻必克,這樣固然會讓部下產生些許驕橫心理,卻也會讓申岐之地士卒有種無堅不摧,舉戰必勝的氣勢。

對於軍隊而言,這種氣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趙嘉並不願意看到,三萬滿懷希望跟隨自己深入秦國腹地的士卒,就這麼灰溜溜的返回。

王翦臉上,終於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君上不想進又不願退,更不能在此與秦軍僵持,那當如何是好?”

趙嘉看到了王翦臉上的笑容,卻是心中微動,當即笑罵道:“汝既然已有良策,何故試探與我,速速說來便是。”

王翦擅於明哲保身,很多時候提建議前,也會試探一下上面的意思,只要上位者有了確切的目標,王翦就不會去貿然進諫。

否則進諫不成,反而可能因此觸怒上位者,這就是王翦的處世之道。

“君上邀請楚國出兵之時,可是答應過楚國,要助其奪取南郡?”

趙嘉有些疑惑的說道:“的確如此,可奪取南郡之事,吾此時亦有心無力啊。”

王翦臉上笑容不變,拿出地圖攤在地上,指著武關的位置,說道:“如今七國注意力都聚集在咸陽以及函谷關,若此時君上不攻咸陽亦不撤退,反而南下從武關進入楚國境內,與楚軍聯合攻打南郡,開闢第二戰場如何?”

趙嘉聞言先是有些發愣,繼而大喜道:“王都尉用兵天馬行空,吾不及遠矣!”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