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的雅集攪動整個朝堂,要說唐武宗不知情還真不可能。

如果是其他皇帝面對這種局面,一定會往死裡打壓,因為兒子們結黨營私窺視皇權,禍亂朝綱是小事,犯上作亂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是唐武宗並不會打壓,相反他還在努力的扶持這種局面。如果沒有他這個皇帝發話,就算是杞王和兗王敢開雅集,朝堂上這麼多大臣也不敢去。為了防止大臣們不去,他還親自下詔書,讓杞王和兗王開雅集,百官必須去參加。

倒不是唐武宗特立獨行,也不是他心胸有多麼遼闊,只是時代不同,背景不同,這位皇帝多番取捨之後,才做出這麼個對皇家最有利的奇怪決定。

也許是有鑑於皇子奪權的先例,大唐的皇帝建造了十六宅。自從它建成以後,包括皇帝兒子在內的所有王爺們就都被圈禁在那裡,不僅出不了京城就藩,連從政都是個奢侈的願望。

這麼做,固然可以讓皇帝高枕無憂,免除藩王作亂的危險,卻也讓皇家的影響力虛弱至極,一旦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皇族能出來力挽狂瀾的人鳳毛麟角。

夜深人靜的時候,唐武宗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何皇家會落魄到屢屢受制於人的田地。遍尋前史後他才忽然發現,原來宗室作亂雖然是皇位的威脅,但是更多時候他們是皇位的保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哥哥在位的時候,甘露寺之變還能有個皇叔李石力挽狂瀾,努力維繫著皇家的尊嚴。可是自己呢?就算皇叔沒有因為刺殺一事嚇破膽而主動外放,他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幫著自己力挽狂瀾,因為人的壽命是有限的。

多番考量之後,唐武宗忽然發現,宗室縱然有作亂之危也要比受制於人要好得多。就算自己被藩王推下皇位,這個皇位還是李家的。如果被別人推下去,皇權豈不是要易主?皇家豈不是要面臨滅頂之災?

前思後想之下,唐武宗不僅開始允許兒子們參與政事,而且還努力幫他們塑造影響力,讓人們主動往他們倆門下歸附。

不得不讚歎一聲皇帝下了一手妙棋,這麼做的好處不勝美屬。

首先,因為是自己的兒子,就算他們有太宗和肅宗之能,可以在自己生前就奪皇權,自己也不會有任何危險,頂多做個太上皇,享受一下安逸的生活。

其次,對於皇子們來說也是一種歷練,既能解決皇權衰落的問題,也能讓他們在歷練中成長,為將來接班打下堅實的基礎。

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唐武宗想要轉移矛盾。他想削弱門閥,也有一堆堅定的支持者。以他為首的這些主張削弱門閥的人屬於革新派,那些被觸動利益的世家門閥屬於守舊派,兩派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已經成為朝堂上最突出的問題。

用兩位皇子的國本之爭,轉移兩派之間的矛盾。讓兩派都選出自己支援的人,將自己的希望灌注在支持者身上,這樣便可以讓矛盾緩和很多。因為人一旦還有希望,做事就不會毫無顧忌,難免會畏首畏尾。到手後左右相爭的兩派,只會越來越倚重自己這個皇帝,讓皇權變得更加有用。

從這一點來看,雖然即位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帝王權術已經被唐武宗玩兒的出神入化。也不難發現,骨子裡是革新派的皇帝,選擇兗王做繼承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他代表著守舊派的勢力。

那麼兗王是不是就徹底葬送了繼承皇位的機會呢?顯然不是,因為唐武宗還有另一番考慮。

如果他能從根本上解決藩鎮,或者藩鎮已經被削弱的成不了氣候,兒子可以無憂無慮的專門對付門閥,那麼杞王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他不能解決藩鎮的問題,那麼兗王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兗王既然代表著守舊派,藩鎮對於他當皇帝的呼聲肯定會更高。由他繼任,大唐才能最平穩過渡。

當然這些都是長遠的想法,唐武宗現在最主要的想法還是長生不老,自己統治江山千秋萬代。

此刻皇帝可以拋去這些雜七雜八的心緒去休息吐納,可是被他攪動起來的百官們卻正是忙活的如火如荼的時候。

李德裕和魚弘志都把皇帝的想法猜出個大概,所以他倆對於這次雅集,既沒有世家門閥那麼熱心,也沒有李讓那種想要明哲保身的人所表現出來的小心翼翼。

兩人和平常一樣,有一句沒一句的先聊著,說道哪個話題就順著說下去,就算是無意中說個一兩句國家大事,揣摩聖意他們也不在乎。

對於皇帝的想法魚恩雖然猜的不夠透徹,但是他的眼睛會看,耳朵會聽。發現兩個老狐狸的泰然自若以後,狡詐的駙馬爺開始有樣學樣,加入閒聊的隊伍中。

“聽說你那個舞姬有身孕了?”

一見他靠過來,魚弘志馬上打斷和李德裕的話題,開始問自己比較關心的事情。

也不知道是因為想給他倆留下獨處的空間,還是因為身孕這兩個字收到刺激,想起對魚恩的愧疚,相爺主動把身體歪向另一邊,和周墀聊了起來。

“算算日子,再過五個月就該臨盆了。”

說話時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嘴裡的語氣也滿是得意,不難看出駙馬爺對於自己的這個成就頗為滿意。

說道臨盆,魚恩忽然又想起一件頗為傷心的事情,一臉惋惜的說:“可惜不能看著親眼看著孩子出生,也算是人生一大憾事!”

聽到他的抱怨,老狐狸一邊拍打著他的肩膀一邊安慰:“好男兒當立不世之功,怎能對家庭戀戀不捨?”

話音落地,老狐狸左右張望兩下,見附近沒別人以後,輕聲詢問:“公主那邊怎麼樣?聽說從那件事以後她對你挺上心,對於這件事不會有啥想法吧!”

“應該不會有啥想法。我倆當初有過預定,我不干涉她,她也不干涉我。她生的兒子我會承認,我生的兒子她也得給名份。”

對於魚恩信誓旦旦的說詞,理所應當的語氣,老狐狸顯然不敢苟同,張嘴就是一頓訓斥:“你小子是不是傻?你倆現在是什麼情況?和以前能一樣麼?”

“以前是她有便宜可佔,現在是你有便宜可佔,保不齊她就因為妒忌弄出什麼么蛾子。以咱家看,等你出征以後就把他們送到咱家府上。無論從哪方面說,上柱國公府總比在公主府裡周全。”

魚恩知道魚弘志說的有道理,公主府裡畢竟是義昌公主當家,自己在家的時候或許不會有啥問題,但是自己不在家,難免會有些瑣事磕磕絆絆。可是上柱國公府卻不同,就衝著老狐狸原來對自己的那份好,他絕對會把紫焉照顧的妥妥當當,連一絲一毫的委屈都不會有。可就算是這樣,魚恩還是不想把紫焉送到上柱國公府,因為他還有另一方面的顧忌。

“侄兒倒是也想把紫焉送過去,只是這樣一來未免會讓公主產生誤解,也難免會引發寫流言蜚語。為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煩,還是委屈紫焉一下吧,反正有家老他們在,料想公主也不敢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還沒等老狐狸再說話,忽然聽到有人昂聲說:“兗王殿下聽聞杞王的雅集上有不少大家,特意命我送來些詩篇,請諸位大家斧正。”

聽到這句話,魚恩苦笑一聲,該來的終究是跑不掉,看來這位爭強好勝的兗王,今天是非得力壓杞王一頭不可。

來的人不是別人,正是魚恩的老熟人司徒令。自從仇士良致仕以後,司徒令毅然投身門閥行列,隨著他們支援兗王倒也不足為奇。

司徒令帶來的是厚厚的一摞詩稿,裡面未必有多麼驚世駭俗的詩句,但是每人一篇的詩稿,聚集起來足有一本書那麼厚,這本來就是一種炫耀,是一種示威。就像是兗王在對杞王說,你看看,這麼多人支援我,你拿什麼和我爭?

本來只是送個詩稿的差事,送完詩稿以後司徒令就該離開。可是他以為這樣離開不夠出彩,無法博得兗王的關注與青睞,於是乎他就含辛茹苦的想了一番說詞,準備綻放一下異彩。

把詩稿遞交上去以後,他便迫不及待的問:“杞王殿下這裡為何如此冷清?”

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因為白居易和劉禹錫的悉心教導,杞王已經頗有城府。在弟弟使者的挖苦面前,他依舊能笑語盈盈的接住遞過來的詩稿,然後和顏悅色的回一句:“本宮怎麼不絕得冷清?足下以為本宮這裡冷清,莫非三弟那裡如市場一般喧鬧?”

不得不佩服杞王隨機應變的本事,也不得不稱讚一下他拐彎抹角的嘴。司徒令挖苦他這裡冷清,他變著法的說兗王飢不擇食,什麼人都請,把雅集弄得像鬧哄哄的菜市場。

想著大放異彩的司徒令,豈能因為杞王一句話就敗退?馬上笑著接茬:“殿下說的確實有道理,兗王是有些宅心仁厚,不忍拒絕那些趨之若鶩的才子,什麼人都往裡放。以至於現在頭痛到手的詩稿太多,諸位名宿都看不過來,只能勞煩杞王幫忙。”

司徒令是鐵了心想讓杞王難堪,委婉的說兗王那邊人多不是他什麼人都請,而是因為眾望所歸,天下才子都希望去投靠他。

本來是一番不錯的說詞,可惜杞王大小生活在皇家,兄弟姊妹眾多,為了在父親面前爭寵,大小就練就了一口鐵齒銅牙,豈能被他三言兩語就難住?

只聽杞王笑呵呵的回道:“三弟的雅集倒是辦的有模有樣,本宮這邊還沒開始,光顧著談些家常了。還要勞煩足下回稟一聲,就說本宮這邊有些忙,還沒到品詩論稿的時候,等一會兒大家閒暇下來有了佳作,再連同指點一起送回去。”

誰都知道兗王送詩稿過來並不是想讓杞王這邊指點,只是想給杞王難堪,開場的那句指點不過是謙虛而已,這些詩稿裡肯定多是上品。

可正是那句謙虛讓杞王鑽了空子,他裝做沒聽出來,連蒙帶虎的誇一遍自己這邊的人,遍地一下兗王那邊的人。

司徒令聞言還想再說什麼,可是杞王顯然不想與這麼一個的身份低的人繼續糾纏下去。在他開口之前,搶先說:“若是足下再糾纏下去,本宮這個雅集可就連一篇詩稿也拿不出來了。”

面對柔聲細語的逐客令,司徒令只能心有不甘的悻悻而走。只是他臨走的時候還不忘丟一句:“既然如此,卑職就在兗王那裡等候諸位大家的傳世名篇。”

送走這個不速之客,杞王這邊的雅集也正式開始。

皇帝下命令的雅集,大家當然早早就準備好詩篇來應付,不然到時候皇帝問起來怎麼交代?隨著雅集開始,瞬間爆發出不少佳作。

杞王也不客氣,直接讓白居易挑選最好的幾個作品,讓人給兗王送過去。他的目的很簡單,既然兗王想以數量來打壓自己,那麼自己就一質量來打壓兗王。用這種方式告訴弟弟,你那些草包都是泛泛之輩,真正有才的人都在我這裡。

杞王這麼做倒不是他意氣用事,而是他心裡明白,今天只以詩文論勝負。今天只要能在詩文上勝過兗王,那麼以後自己這一邊就是天下文人的標杆,會有更多的文人學士站到自己的身後。換句話說就是,今天晚上誰才是最大的贏家,可是都由這些詩稿來決定。

杞王明白的道理,兗王自然也知道,朝堂上那些精明的掉渣的老狐狸當然也知道。兗王自知杞王這邊雖然人少,但是高才俊傑遠比自己那邊多,所以想出一個想用勢壓人的辦法。可惜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杞王巧妙的化解過後,大家比的又迴歸到詩文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