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後邊有條小路上去,近多咧。”張老漢伸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土包說:“翻過那搭土坎,有條小道,順著往上爬,不要半個鐘點。就是要留神胡蜂,這山上的胡蜂蜇得死人咧。”

“好,老伯留步。”丘山快步向那個土包走去,才走出數十步,忽聽後邊張老漢的喊聲又起,回身一望,遠遠看見張老漢一邊揚著手裡的東西追來,一邊嘴裡喊道:“後生,你把錢落下了。”

“老伯,給大娘買點東西吧。”丘山衝張老漢揮揮手,腳下卻沒停,不一會兒功夫就把他遠遠甩在身後。

丘山翻過土坎,果然見前邊右側有一條蜿蜒而上的小路,於是快步走了過去,順著小路往上攀爬。好在坡並不陡,路雖然窄,但灌木荊棘枝條盡數被撥開,走起來也挺順暢,應該是附近農民上山常走的道。

梁山並不高,只有一千米出頭,樹木還算茂密,丘山爬了二十來分鐘,來到一處裸露著黃土的空地上,轉身回望,遠遠看見司馬道就在眼皮前面,遠處是侍立兩側的乳*峰,自己已經爬到梁山主峰的半山腰裡。

丘山思付若折向右走,就可以走到李治和武則天墓碑所在的山脊上,往右邊應該也有小道。丘山接著往上爬了一會兒,果然有條岔路往右邊橫著延伸過去,於是沿著這條岔道前進。小道平時應該少有人跡,時不時有橫伸出來的刺條勾住衣服,遠比剛才難走。

丘山一路上走走停停,大約又花了十來分鐘,才走到正南邊的半山腰上。他沿著山脊放眼望去,司馬道就在正前方,自己身處的位置是並不對遊客開放的陵園。

丘山順著道往南走,已經能看見稀稀拉拉的遊客三三兩兩沿著司馬道參觀。近處一道鐵欄杆將陵墓與景點隔開。五、六個上了年紀的西方遊客正站在鐵欄杆外往裡拍照,嘴上有說有笑。

丘山心想若這樣走出去,難免會引人懷疑,如果招來陵園的工作人員,就更扯不清了。好在此處松柏森森,自己身處的角落也比較隱蔽,就在原地等了片刻。待那群外國遊客走遠,丘山探頭望了一下,四下再無人影,便戴上墨鏡,快速衝到圍欄處,翻身一躍而出。

剛離開圍欄不遠,又一群遊客從遠處轉過來,丘山暗自慶幸,沿著石道往外走去。正前方不遠處立有一塊高約三米、通體黑色的石碑,上邊書有“唐高宗乾陵”隸字。

石碑前有兩尊石獅,巨頭披鬃,軀體雄壯。不遠的前方有六十一個蕃臣石像分列兩側,據說是依當時大唐帝國屬下少數民族的官員和鄰國的王子、使節為原型雕刻而成,不知為何都沒有腦袋。無頭石像南邊各有兩垛城闕,丘山記得述聖紀碑

和無字碑就在城闕後邊。

他穿過城闕,來到武則天的無字碑前。回想當時採訪的情形,李泰來說的是“乾陵的無字碑”,難道秘密在無字碑裡?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碑,就是舉世聞名的無字碑,也是武則天的墓碑,號稱為歷代群碑之冠。無字碑由一整塊巨石雕鑿而成,高達八米,重達一百噸……”一位女導遊向身旁的一群遊客娓娓道來,丘山因離這群遊客不遠,導遊的話也字字入耳,“無字碑空無一字,為什麼呢?民間有三種傳說: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功高德大,連文字都表達不了;第二種說法是武則天自認為罪孽深重,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過要讓後人去評說……”

丘山對無字碑早有些瞭解,此時再看碑首,見其上八條螭龍纏繞、鱗甲鮮明、狀如花蕊,碑身奇崛、通體潤潔、瑰麗壯觀,心想若其中真有什麼秘密,一千多年來被這麼多人瞻仰撫摸,難道看不出什麼端倪?

他繞著無字碑慢慢走著,邊走邊看,見碑側各有一條線刻飛龍。飛龍凌空舞動,隱隱有飛騰之勢。此外還有一些精美的花飾和雜陳交錯的字跡,只是年代久遠,已經變得模糊難辨了。

丘山蹲下來,用手摸了摸地上的石磚,見石磚表面粗糲、嚴絲扣縫砌在一起。丘山用手指敲了敲石磚,抬眼見旁邊有遊客正留意自己的舉動,光天化日之下這些動作看起來未免有些奇怪,只好停住手站起身來,眼看再無其他特別之處,便走到西邊的述聖紀碑前。

述聖紀碑是李治的墓碑,丘山知道這碑也叫“七節碑”,連蓋帶座共有七節,象徵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著李治的文治武功。丘山看了看碑上的屋簷,四角各有一個凸出的力士石雕,再看碑面,字跡依稀可辨,據說是武則天親撰,刻成後填以金屑,只是年久剝蝕,現在已難覓蹤影了。

丘山見看不出其他名堂,就沿著司馬神道往南走,侍立兩側的依次是十對翁仲石像、五對石仗馬、一對鴕鳥浮雕和一對石刻翼馬。丘山且走且看,一路來到了南端的華表處。

華表高八米有餘,頂端有一個荷花苞形石球,下邊是個八邊形雲臺,石柱立於蓮座上,遠遠望去頗為粗壯。丘山走到右側華表南邊,摘下墨鏡,側過頭端詳柱身,這時斜陽西照,給柱身染上一層金黃的顏色,顯得莊嚴肅穆。

丘山繞著華表轉了幾圈,又望了望遠處的梁山,四野遼闊,顯出秋日的壯美來。他抬頭望向華表,夕陽打在柱身上,露出明暗不同的條狀色塊。丘山赫然醒悟過來,這華表有八個面,正是八菱石柱狀。丘山按捺住激動的心情,來到華表右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側的那條陰影裡,來回走了數步,東西凝望片刻,暗想現在的方位和辰時相差甚遠,若太陽正在東邊,那麼陰影應在華表之左。

丘山假想太陽從東邊升起時華表陰影的位置,估摸著快到司馬道了。他來到司馬道邊上,凝神往北望去,此時殘陽如血,梁山主峰巍巍屹立,映出殷紅的色來。

眼看天色向晚,遊客們已成群結隊下山,丘山心道明日辰時再來無妨。轉身正要離開時,見剛才那群外國遊客正好從身邊經過,人群中一位約摸六十來歲、碧眼銀髮、身材微瘦、略有駝背的男子衝丘山微微一笑。

丘山回笑一下,對這種禮節性致意也沒放在心上。隨著人流從南邊的石階下山之後,丘山尋了輛計程車回到乾縣縣城。

此時夜幕已降臨,丘山找了家旅館,收拾妥當後到外邊吃了晚飯,飯畢立即趕回房間。自昨天下午看到絕句後,丘山一直沒時間查資料,此時便取出膝上型電腦,迫不及待地在網上搜尋起來。

最先找到的是《算經十書》。《算經十書》分別是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五經算術》、《輯古算經》、《綴術》、《五曹算經》和《孫子算經》,是漢唐一千多年間的十部數學著作。經唐初天文學家李淳風增訂刪補,在唐高宗時期這十部算經被彙編成冊,作為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數學教科書刊印發行,算是古代讀書人的科學讀物。近代以降西學東漸,這些古代科學書籍早就被淘汰了,流傳至今日,其中有幾部業已失佚。

丘山細看這些算經,都是以具體的例項輔以圖畫進行描述。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是採用歸納法進行論證,與西方的演繹法大相徑庭。這也意味著《算經十書》中有許多例項,有些例子還非常著名,比如《張丘建算經》的“百雞問題”,《孫子算經》的“雞兔同籠”等。但由於缺少數學公式符號,原本簡單的數學問題全靠文字敘述,令人不忍卒讀。

丘山暗付要從這些內容裡找到什麼線索,實在有點勉為其難,更何況現在也不太清楚絕句中的“一部算經”究竟是特指某本書,還是泛指《算經十書》中的某一部,於是乾脆把有關資料悉數下載到手機內,待日後有需要時再慢慢查閱。

他接著又搜尋了一些有關乾陵的史料和唐代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資料,全部存入手機,弄完後已是晚上十點。準備上床睡覺時突又想起張老漢的紅磚,就拿出手機,將下午拍的圖片看了一遍,挑了兩張拍攝角度比較理想的給胡天發了過去。心中暗想,若這紅磚真是什麼稀罕寶貝,他一定會回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