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時間段上,向倭國用兵,與向新羅用兵是同一時間。在具體時間點上,楊行密帶領的嶺南水師抵達濟州島時,後百濟甄萱已經投降,當嶺南水師正經向東航行的時候,新羅全境已經平定。

這是嶺南水師第一次跨海出征,後勤保障十分重要,側翼也必須安全,李曄將一切能夠考慮到的因素,都跟楊行密做了充足謀劃。

衝破重重滔浪的嶺南水師,終於看到了湛藍天空,雖然身後的海域依舊狂風席捲,但眼前的海面已經可以稱作風平浪靜。

楊行密第一時間下令水師檢查物資損耗、人員傷亡,並要在第一時間上報。在得到將士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每艘巡洋艦上的儲備靈石,都被消耗了接近兩成的訊息時,楊行密臉色有些難看。

“將軍,靈石消耗太多了,接下來若是再遇到這樣的風暴,還請將軍三思而行......”副將周本向楊行密抱拳進言。

在戰鬥時期、事發階段,他作為副將,執行楊行密的軍令不會打半點兒折扣,但是事後卻有進言之責。

楊行密看著周本,沉默了片刻後才道:“你覺得,若是本將不下令消耗這兩成靈石,將士們會有多少傷亡?”

周本沉吟片刻。

他出身將門,家族世代熟悉水師,據說還是周瑜後裔,對沙場之事自然很熟悉,“我們的船都是海船,就算不比巡洋艦,也能抗風浪,加上大修士眾多,能夠起到護衛作用,就先前的情況來說,零星會有幾艘運氣不好的船傾覆,將士傷亡約莫在千餘人。”

楊行密點點頭,周本的推論跟他想得差不多。

他道:“千餘人的傷亡,本將不願意看到。”

周本眼神變了變。

如果是尋常將領,此刻就不會多說了,但他是楊行密的心腹,彼此關係親密,想了想還是直言道:“將軍,相較於十萬大軍而言,千餘人的傷亡微不足道,可兩成靈石的損耗就太多了,二者的價值、作用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大戰未啟,為了千餘將士,消耗兩成靈石,會極大消減艦隊的戰力......”

到了水師副將這種層次的位置上,戰士在將領眼中就是數字,要想贏得戰爭勝利,很多時候都要權衡利弊。論作用,百分之一的將士,怎麼都比不上兩成靈石。

所謂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

周本的見解,符合大多數統兵將領的想法。

楊行密卻搖了搖頭,“賬不是這麼算的。巡洋艦中的靈石,可能足夠用了,戰爭結束都消耗不完,當然,靈石也可能不夠用,那是不確定的事。但能肯定的是,千餘將士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用的。

“不確定的事,我們無法把握,能夠把握的只有確定因素。本將領兵,不會把大軍得勝的希望,寄託在不確定的事情上。你明白了嗎?

“最重要的是,大戰還未開始,我們連倭國戰士都沒看到,就自己先折損了千餘將士,這對士氣極為不利。大海茫茫,倭國我們誰也沒去過,那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接下來的戰事也不可預測,戰局究竟如何,誰也沒有把握。

“面對未卜的戰場,可能接踵而至的困難,士氣絕對不能傷。只有將士鬥志昂揚,銳氣不失,大軍才有可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你可明白了?”

周本明顯沒想這麼多、這麼深入,聽完楊行密的話,訝異之下陷入沉思。半響後終於想通,不由得佩服道:“將軍英明,末將不及。”

楊行密揮揮手,示意周本退下,自己繼續觀察海面情況。

這是他第一次作為主將,單獨率領一支大軍出戰,不敢有半分懈怠。對於自己的先前的決定,他篤定是對的。但作為一個優秀的將領,他必須時常反躬自省,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由得開始權衡利弊,細細分析。

漸漸地,楊行密眉頭皺了起來。

“楊將軍方才那番話,朕聽了甚為滿意。”

聽到這句話,楊行密神色一震,顧不上去尋找李曄的身影,連忙單膝下跪,“臣,嶺南水師大將楊行密,參見陛下!”

李曄出現在楊行密身前,吩咐對方起身。

“臣一點愚見,不敢說都對,還請陛下為臣指點迷津。”楊行密恭敬道。

對楊行密順杆子往上爬,跟自己套近乎的行為,李曄沒有覺得反感,淡淡道:“每個將軍對沙場之道都有自己的見解,有的還會相互衝突,除了常識,誰也不能篤定的說別人的理解,哪些一定錯哪些一定對。同樣一種道理,有時候會帶領將士取勝,有時候卻會失敗。”

楊行密聽得滿臉疑惑。

李曄轉頭看著他,正色道:“但有一點,你要記住,我大唐的將士,哪怕是普通甲士,生命之貴也不是靈石可以衡量的,再多都不行!他們可以戰死,但絕對不能是因為主將見死不救,而毫無尊嚴的屈辱死去!

“以千人救百人,就算最後會戰死五百人,也必須去救!這是我大唐軍風,惟其如此,三軍才能上下齊心,奮武無畏,我大唐將士才能縱橫天下。你,可明白了?”

楊行密心頭一動,霎時醒悟,連忙抱拳:“臣謹記陛下教誨!”

李曄點點頭,開始跟楊行密商量即將到來的戰事。

李曄瞭望著無邊無際的海面,徐徐道:“兩百多年前,大唐與倭國有過一次交戰,那也是水師之間的較量。

“倭國跟半島一衣帶水,彼此之間常有往來,倭國那時便有染指半島、圖謀那片土地的想法,他們選定的是距離最近的目標,新羅。為了對付新羅,倭國跟百濟結成了盟友。

“高宗年間,大唐征服高麗,滅百濟,新羅臣服朝廷,倭國圖謀落空,殊為氣憤,遂發兵來攻,支援百濟。龍朔三年,雙方在白江口一帶爆發大戰,劉仁軌、劉仁願率領大唐水師萬餘將士,百餘艘戰艦,與倭國四萬餘將士,千餘艘船艦激戰,最終戰而勝之。

“那一戰,倭國水師損失戰船四百餘艘,將士折損不計其數。因為恐懼我大唐攻伐倭國本土,自己無法抵擋,不僅大規模修繕海防,後來還將國都從飛鳥東遷。

“從那之後,倭國開始派遣唐使入唐,全方面學習我大唐文明。”

有關此戰,楊行密也知道一些,此刻聽李曄舊事重提,他自然知道用意,連忙抱拳道:“陛下放心,此戰嶺南水師定當奮不顧身,絕不辱沒先賢之威!”

李曄微微頷首,少不得勉勵兩句。

最後一批遣唐使抵達大唐,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李曄記得,倭國在前些年,還想派遣菅原道真來大唐,不過這人覺得大唐內亂,過來沒有意義,就沒來啟程。

自此之後,遣唐使從歷史中消失。

在倭國歷史上,發生過兩次重大改革,一個是明治維新,那是倭國學習西方,還有一個就是大化改革,那是倭國學習大唐。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在李曄看來,事情遠不止大化改革

李曄接著道:“倭國那片土地,一直是蠻荒之地,百姓漁獵為生,穴居鄉野,使用的工具也只是石頭骨頭。直到彌生時代,‘渡來人’出現在倭國,帶去了陶器、鐵器、銅器及水田文化,倭國才進入農業社會,發展出文明來。”

文明三要素:城池、文字、青銅器。在“渡來人”出現在倭國之前,他們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文明社會,是一群真正的蠻荒野人。

楊行密一頭霧水:“陛下,何為‘渡來人’?”

李曄意味莫名的笑了笑,“就是從咱們中原遷徙過去的人。”

楊行密瞪大了眼睛。

李曄沒騙楊行密,事實的確如此。

雖然後世的倭國學者,認為“渡來人”除了中國過去的,還有朝鮮半島及其附近地區過去的,但“渡來人”擁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其農耕、建築、鍛鐵、紡織等水平極為高深,是那個時代的巔峰水平。

不是李曄大言不慚,事實就是,除了中國,那些蠻荒地帶,在彼時根本沒可能擁有這些。

“一言以蔽之,倭國之所以從蠻荒時代,邁入農業奴隸社會,擁有文明,追根揭底,是因為中原人到了那裡。”

李曄曲著手指輕敲船舷,看著遠方慢悠悠地說道,“而那些渡來人的身份,你可知曉?”

楊行密搖搖頭,一臉茫然:“臣不知。”

李曄嘆了口氣,指了指楊行密,有些無語的模樣。

楊行密忽然間福至心靈,想到了一個可能性,失聲道:“難道果真是徐福?”

徐福誆騙秦始皇相信成仙之術,自己帶了一支在那個時代,最先進的龐大艦隊東渡,在海外之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

李曄目光深邃道:“除了徐福,在倭國所謂的彌生時代,還有誰能將那樣的農業文明帶去他們那裡?”

楊行密恍然大悟,轉而又神色振奮,顧不得失禮,一拳重重擊打在掌心,“如此說來,那裡的人,原來都是咱們自己人的後代?咱們這回去攻打倭國,實際上並不是兩國之戰?!”

李曄嘆息一聲,道:“朕這回出兵新羅、倭國,之所以不宣而戰,就是因為這不是兩國交戰。楊行密,告訴將士們,我們此番出戰,不是入侵別國,而是一統江山!”

楊行密神色激昂的抱拳:“臣這就去傳令!”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