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管糧餉的人

在李景隆進行白溝河之戰時,一位山東的官員承擔了為李景隆大軍押運糧餉的任務,他很盡責,糧餉從來不缺。但他的辛勤工作並不能挽救戰役失敗的結局。李景隆潰敗的時候,他跟隨李景隆撤退,但他撤退的速度要遠遠慢於這位長腿主帥。

一路上,他不斷地收攏那些被擊潰的士兵,並將他們組織起來。在當時人們的眼中,這實在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而且隨著李景隆的潰敗,沿路的各府縣都聞風而降。江山隨時可能易主,大家都已經開始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算了。可是這個人卻仍舊幹著這樣的工作,其實不止官員和將領們不理解,連他收容的那些士兵們也不理解,他們不知道這個人為什麼要收容他們,準備把他們帶到哪裡去。

“濟南。”他說道,“我們要去守衛濟南。”

“主帥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嗎?”

“我是山東參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員,這是我的職責。”

這個按時運送糧餉、盡職盡責、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叫做鐵鉉。

鐵鉉,河南鄧州人(今河南鄧州市),他的履歷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之處,但讓人吃驚的是,他是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直接授官為禮部給事中,建文帝登基後被任命為山東參政。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懂軍事的知識分子挑起了那副誰也不願承擔的重擔——挽救國家危亡。

鐵鉉並不是那種幼年熟讀兵法、聞雞起舞的遊俠之人,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讀好書和做好官。第一次看到戰場上血腥屠殺的場面,他也曾經猶豫和膽怯過,以他的官職,如果願意投奔朱棣,是能夠撈個好前途的。但他最終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因為在他的眼中,朱棣並不是什麼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難的英雄,而只是一個攪亂太平盛世、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他的道德觀念使得他無法去接受這樣一個人成為國家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難了。鐵鉉雖然是個書生,卻也明白戰爭絕非兒戲,如果選擇對抗,他就將面對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統帥——朱棣。

在他組織士兵趕往濟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個叫高巍的人,正是此人堅定了他的意志。

高巍,遼州(今山西左權縣)人,他與鐵鉉很早就相識,且情誼深重。就在官員們紛紛跑去投靠朱棣時,高巍卻從朱棣的屬地裡逃了出來,他的目的和鐵鉉是一致的——以身許國。

鐵鉉在臨邑遇到了這位老相識,兩人抱頭痛哭,表明心跡,立誓盡責守護濟南,至死方休。

即使你的敵人無比強大,即使你沒有好的應對方法,但只要你有敢於面對強敵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會發現,奇蹟是可以創造的。

鐵鉉和高巍兩個人以必死的決心帶領一群殘兵奔赴濟南,可當他們到達濟南後,卻意外地發現李景隆又吃了一次敗仗。原來李景隆一口氣逃到濟南後,整頓了部隊,此時他的手下還有十幾萬人。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沒有想到朱棣沒有留給他這個機會。

朱棣率領大軍向李景隆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而李景隆已經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觸即潰,這次他逃得更為徹底,單人匹馬跑了回去,把十幾萬將士都送給了朱棣。

鐵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濟南的,他不會想到,作為一介書生的他將在這裡立下不朽功績,並為這個城市的人世代傳頌。

就在濟南城中,鐵鉉遇到了另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揮使。這位盛庸名中雖有一個庸字,但他本人卻絕不昏庸。相反,他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不過在李景隆的手下,再有才能的人也是沒有用的。

李景隆的逃走對他們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鐵鉉和盛庸終於可以擺脫這個蹩腳的傢伙,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奇蹟。

濟南的堅守

此時的濟南城裡,擠滿了人心惶惶的逃難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治安情況也不好,有戰鬥力的士兵極度缺乏,鐵鉉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而且上天也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朱棣已經帶領著他的十幾萬軍隊準備攻城了。

這又是一場看似勝負懸殊的較量,很多人如果處在書生鐵鉉的角色上,早就開門投降了。事實擺在那裡,李景隆最強大的六十萬軍隊已經被打垮了,現在城內的不過是些漏網之魚,而論軍事素養,鐵鉉等人更是無法和朱棣相比。

朱棣似乎也是這樣認為的,他一反常態,不再畏首畏尾,而是第一次主動採取攻勢,他把自己的所有軍隊列隊紮營於城下。他已經打敗了所有強大的敵人,擁有了更強的實力,無數的州府都投降了他,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眼前的這座柔弱不堪的城池居然不投降,而且擋住了自己的去路!

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戰術,硬拼一下,他要讓這座城市徹底屈服於他。

朱棣過於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記了他當年是怎樣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

善守者潛於九地之下

鐵鉉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不懂得軍事,但他是一個極有悟性的人,他在嚴酷的戰爭中鍛鍊了自己,瞭解了戰爭的規律,並最終被推舉為濟南城的鎮守者。而具有豐富軍事經驗的盛庸更是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這兩個人的組合將在今後數年內讓朱棣寢食難安。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派遣士兵向濟南發動了進攻。北軍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上指揮戰鬥,身先士卒,他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原本垂頭喪氣的士兵們,在這些戰敗者的眼中,鐵鉉是一個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在鐵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氣大振,連續打退朱棣多次進攻,北軍在城下徘徊數日,始終不得門道,每天除了抬回無數具屍體,再無任何進展。

朱棣向來不是一個蠻幹的人,他觀察了濟南的地形後,想出了一條很是毒辣的計策。他決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沒濟南城,並摧毀城內守軍的意志。這一招確實厲害,守軍是不可能一邊游泳一邊打水仗的,而這種人為的灌水法用編織袋是堵不住的。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鐵鉉並不慌亂,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不但可以緩解眼前的危機,還有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鐵鉉的計劃是這樣的,他預備了一千人前去詐降,並希望朱棣單騎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誠意。他相信,在危急時刻的投降,朱棣是不會懷疑的。

果然,朱棣上當了,他真的是一個人來的,濟南城城門大開,似乎在等待著它的新主人的到來,而實際上,這座不設防的城市是鐵鉉張開的一口麻袋,正等待著獵物的到來。

就在朱棣騎馬即將進入城內時,城內忽然有人叫了一聲:“千歲!”

這是行動的暗號,叫聲未絕,麻袋已經收口,從城門上突然降下類似武俠片中機關的鐵板,意圖將朱棣困在城內。

這算得上是一個極為精妙的設計,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點,鐵板沒有隔住朱棣,卻正好打在他的馬頭上。朱棣被這道天降鐵板搞蒙了,他慌不擇路,立刻換了一匹馬逃命去了。

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氣惱。他難得信一回別人,卻被欺騙了,他那並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鐵鉉無情的傷害,於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濟南城,但濟南仍舊防守嚴密,朱棣一連打了三個月,都沒有任何進展。

為了打破僵局,朱棣決定使用他最後的秘密武器——大炮。明代的大炮已經廣泛應用於戰場。在靖難之戰中,南北兩軍都使用這種武器,但總體而言,北軍使用的頻率要少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北軍以騎兵為主,而朱棣的戰術是突襲,這樣的戰術特點決定了他們不願意也不可能隨時帶著這些動輒幾百公斤重的大家夥。但現在既然是攻城戰,大炮就派得上用場了。

這下鐵鉉終於要面對他鎮守濟南以來最大的危機了。當時鐵鉉的手中沒有火箭炮,憑著火銃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毀對方的炮兵陣地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北軍士兵一邊唱著小曲,一邊裝填彈藥,然後點燃引線,把特製的禮物——各種大鐵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給自己。

當然了,能人總是能夠從沒有辦法的地方想出辦法來的。如果鐵鉉真的無計可施,讓北軍就此攻破城池,相信濟南城內就不會到今天還有紀念他的鐵公祠了。順便說一句,我也曾經去拜過,因為即使單憑他處理這次炮轟濟南的危機時表現出來的智慧,他也有資格被後人崇拜了。

正當朱棣準備好大炮和彈藥準備炮轟濟南城時,城頭上出現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他立刻下令不許開炮。因為當他看到城頭上鐵鉉掛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濟南只是小事情,要是開炮把這些玩意兒打壞,那才真是大麻煩。

到底是什麼東西讓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鐵鉉手中似乎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了,而且即使有什麼值錢的玩意兒,只要開炮打進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將歸自己所有了,還忌諱什麼呢?

事情滑稽就滑稽在這裡,鐵鉉掛出的這些玩意兒一點不值錢,但卻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開炮的。

因為鐵鉉同志找人連夜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寫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掛在城牆的四周。

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彈衣還頂用,朱棣在城下氣急敗壞,破口大罵,但就是不敢動真格的,而這一切都早在鐵鉉的預料之中。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沒有朱棣不敢幹的,他敢對皇帝無禮,敢瞧不起皇帝,還敢公開造反,而這些木牌不過是用普通的木頭寫上幾個字而已,為什麼鐵鉉斷定朱棣絕對不敢損壞這些木牌呢?

如果說當時有心理戰的話,那麼鐵鉉應該就是其中高手,他準確地抓住了朱棣的弱點。朱棣弱點並不多,但確實是有的。他的弱點就是出兵的理由。

雖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賊,但是朱棣畢竟還是有一定的理論支援的,這個支援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遺訓,所謂藩王靖難、掃除奸臣是也。其實也就是用爺爺來壓孫子。可是現在鐵鉉掛出這些自己父親的神牌,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話,豈不是連老爹的神位也敢毀?

這是萬萬使不得的,朱棣何嘗不知道這些所謂神牌可能是鐵鉉派人上山砍了木頭下來,找幾個測字先生寫的,有何神聖性可言?但奇怪就奇怪在這裡,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兒是假的,可就是沒人敢動手去砸了它。而朱棣這種既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也被鐵鉉充分利用,弄出了這麼一幕滑稽戲。

城下的朱棣大炮齊備,兵馬強壯,只要命令開始攻擊,濟南唾手可得,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難發,就是不敢開炮。城上的鐵鉉得意洋洋,敲打著那些昨天可能還是山中林木的所謂神牌,以挑釁的眼光看著下面的朱棣,就差喊出“向我開炮”這樣的豪言壯語,那意思似乎是說:有種你就開炮啊!

朱棣沒種開炮,只好收兵回營。這應該是朱棣軍事生涯中最為窩囊和鬱悶的一天。

這一幕後來被很多電視劇引用,皆未注明轉載。特此申明,版權所有。

朱棣終於感覺到了自己對手的強大,一群殘兵敗將,一個沒有打過仗的書生,一座似乎踢一腳就會落下幾塊磚頭的城池,居然擋住了自己。而這也是他開戰的第一次失敗。

上天是不會讓一個人來主宰這個時代的,只能班師。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嗎?

城中的鐵鉉敏銳地發覺了朱棣撤退的跡象,他和盛庸率軍追擊,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慌不擇路,一退幾百裡。鐵鉉趁勢進攻,收復德州。

此戰的勝利給長期以來鬱悶無比的建文帝帶來了一絲曙光,他晉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之後又讓他擔任了兵部尚書。這位並非軍旅出身的書生能夠擔任最高軍事長官,實在要感謝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動和李景隆的愚蠢無知。

而建文帝終於也做出了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他撤換了李景隆總司令的職務,並將此職授予盛庸。事實證明,在當時,盛庸確實是這個職務最適合的人選。

同時,逃跑比賽冠軍李景隆一溜煙回到了京城,這位仁兄實在是讓人無話可說,出師時候的六十萬大軍輸得一乾二淨,只剩下了他本人光著屁股跑回來。連當初保舉他的黃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黃子澄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便聯同御史大夫練子寧和御史葉希賢向建文帝慷慨陳詞:立斬李景隆!

但是建文帝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拒絕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親戚。

建文帝一向以慈悲為懷,具有博愛精神,對造自己反的叔叔都關愛有加,更何況是一個打了敗仗的表親。而且在他看來,李景隆打敗仗已經是既成事實,殺掉他沒有多大用處,養著他也不過每年多費點糧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

但是建文帝錯了,他不會想到這個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其實還有著第二個身份,在不久的將來他會對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不管怎樣,南軍方面終於從開戰後的一頭霧水、稀裡糊塗的狀態中恢復過來,他們確實找到了能夠對付朱棣的將領,並開始積聚反攻的力量。

經過休整後,重新佈置的南軍準備向朱棣發動反攻,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將不再出現,朱棣將面對由新一代的優秀將領組成的南軍最強陣容,也將迎來他人生中最為慘痛的失敗。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準備北伐後,他已經提前做好準備,開始了進攻。

建文二年十一月,朱棣向南軍重兵駐守的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數萬南軍,並俘獲大將徐凱。之後朱棣馬不停蹄,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攻克德州、濟寧、臨清等地。

此時的統帥盛庸在得知朱棣先發制人後,準確地判斷了形勢,並準備轉攻為守,吸引北軍前進,他明白小打小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朱棣的決戰在所難免。

他在仔細勘查地形後,選定了決戰的戰場——東昌,這裡即將成為北軍的集體公墓。

為了吸引朱棣前來決戰,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避其鋒芒,他有步驟地安排自己的軍隊節節後退,以引誘朱棣繼續前進。他相信,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性,也更容易掉進自己佈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計是正確的,此時的朱棣確實有著比以往更強的進攻慾望,濟南的失敗讓他寢食難安,特別是鐵鉉使用掛神牌這樣的手段逼退自己更是讓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覺。但他還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鐵鉉再聰明,那也只是防守的本事而已,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進攻。

若論進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與自己匹敵!

他並非沒有察覺到盛庸的企圖,但他有著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時,已經投身軍伍,得到過無數名將的指點,經歷過戰場的血腥廝殺,他戰勝了無數可怕的敵人,有著充足的戰鬥經驗,南軍的那些將領,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

在南軍中堪稱自己敵手的只有一個平安,此人確實是一個勁敵,如果他成為南軍統帥,倒真是難以對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個錯誤,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揮位置,讓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過敵軍主帥盛庸的情況,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並沒有什麼耀人的功績,原先只不過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不善於指揮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以往在對付外來遊牧民族入侵時,騎兵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而在朱棣的那個時代,南北軍中公認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恰恰是朱棣本人。他曾親率大軍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還有著足以自傲的指揮能力和強壯的士兵,而對手卻只是自己手下敗將的部下,與自己相比,盛庸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朱棣看來,這場戰役是沒有懸念的,他堅信在面對面的交鋒中,精銳的北軍騎兵將摧枯拉朽般把敵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將註定是戰役最後的勝利者。

不過事實證明,每個人固然有自己的短處,但也必然有著自己的長處。盛庸雖然沒有朱棣那樣優秀的騎兵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長指揮的兵種。

朱棣的大軍仍在前進,同年十二月份,北軍先後攻佔了東阿、東平等地,不斷向盛庸預先設計的戰場——東昌前進。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似乎與他所預想的一樣,盛庸的軍隊不堪一擊,他沒有費多大功夫就擊潰了對手。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將和李景隆一樣,敗在他的手下,然後灰溜溜地逃回去。意氣風發的朱棣終於擺脫了濟南作戰的陰影,他率領著十餘萬大軍抵達了最終的決戰地點——東昌。

盛庸正在這裡等待著他。

說起盛庸這個人,還真是有幾分傳奇色彩,《明史·盛庸傳》第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看似滑稽的語言說明這是一個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黑戶,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過很多敗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歷了真定之敗,然後隨著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轉而跟隨李景隆。應該說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打敗仗後如何逃跑、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收拾殘兵敗將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戰役裡,他已經習慣了戰敗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過自己前兩年的軍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一直以來他都被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

對於盛庸來說,所謂軍人的尊嚴在他那裡不過是一句笑話而已,失敗、逃亡、再失敗、再逃亡,如同喪家之犬一樣的生活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當然,如果盛庸就這樣混下去,那麼在歷史上也就不會有盛庸傳了,他在歷史中最多會留下一句諸如某將名盛庸被斬於某役中的記載。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著卓越軍事才能的人。

盛庸曾多次在陣中看到過朱棣的身影,朱棣那快速的進攻和突破,選擇時機的突然性和準確的戰場判斷力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當他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領他的精銳騎兵來往縱橫、無人可擋的雄姿時,他都會產生無盡的感慨和疑問:這個人是可以戰勝的嗎?

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盛庸不斷地學習著,他漸漸地摸清了朱棣的進攻套路和方法,即以騎兵突擊側翼、正合奇勝的軍事策略。

在白溝河之敗後,他逃到了濟南,見到了並非軍伍出身的鐵鉉,在那危急的時刻,他與鐵鉉齊心協力,終於第一次擊敗了朱棣的軍隊。這件事情讓他認識到,朱棣並不是所謂的戰神,他也是可以被擊敗的。

在經過仔細謀劃後,他根據朱棣的攻擊方式專門設定了一套獨特的戰法,並在東昌設下戰場,準備迎擊朱棣。

其實盛庸的心裡也很清楚,濟南之戰的勝利多少有點僥倖,而要想在野戰中戰勝朱棣就十分困難了。朱棣統率的北軍長期以來都依靠騎兵為其主力,多次征伐蒙古,極善野外作戰,而盛庸也確實如朱棣所料,他並不是一位卓越的騎兵指揮官,但他敢於迎戰朱棣,是因為他有著自己擅長使用的秘密武器和應戰方略。

前哨已經向盛庸報告了朱棣到達東昌的訊息。盛庸知道,他終於要面對這個可怕的敵人了,這一次戰役中,自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去報告軍情了,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所有的責任和重擔都壓到了自己的身上,再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出乎盛庸手下將領的意料,盛庸並沒有選擇堅守城池。這些將領們都和盛庸一樣,在數次敗仗中吃夠了朱棣的苦,深知其厲害,對於正面與朱棣作戰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所以當盛庸宣佈他將列隊背城迎戰時,手下將領一片譁然,爭論之聲四起。

盛庸並沒有說話,他堅持了自己的部署。

背城而戰,有進無退,有生無死!再也不能逃跑了,即便是為了軍人的尊嚴,也要決一死戰!

朱棣,就讓你看看我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

東昌決戰

朱棣帶領著他的精銳部隊來到了東昌,開始了與盛庸的決戰。正如他所料,盛庸的軍隊中騎兵既不多也不精,但這些士兵卻裝備了另一種武器——火器和弓弩。

盛庸深知,要在騎兵對沖中戰勝朱棣,無異於痴人說夢,於是他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大量裝備了火器和弓弩。為了增加殺傷力,他還命人在弓弩的箭支上塗抹了毒藥,不給北軍負傷後等救護車的時間,務必做到一擊必殺。

朱棣看見這個陣勢,終於明白了來者不善,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一聲號令之下,朱棣親自率領騎兵攻擊,如以往一樣,他選擇的攻擊方向還是盛庸軍的左翼,但在他全力攻擊之下,左軍竟然巋然不動。朱棣反覆衝擊,卻毫無效果。

朱棣的這一招實在是老掉牙了,盛庸對此早有準備。他不但派重兵保護自己的左翼,還設計了一個朱棣做夢也想不到的圈套。

進攻失敗的朱棣及時調整了軍隊部署,他決定改變突破口,以中央突破戰術攻擊盛庸中軍,以求獲得全線擊潰之效。他重整了部隊,轉移到了中軍方向,準備發起一次致命的攻擊。但他預料不到的是,當他威風凜凜地整肅隊伍準備進攻時,他和他的部隊已經站在了盛庸的麻袋口上。

很快,朱棣率領他的騎兵發動了最大規模的進攻。如他所料,盛庸的中軍一觸即潰,紛紛向後逃散。朱棣大喜,發動全軍追擊敵人。可是他的追擊沒有持續多久,朱棣就驚奇地發現,越往裡突進,南軍的人數越多,而且他們並不像是逃散的士兵,手中都拿著火器和弓弩,正瞄準著自己的軍隊。

一個念頭瞬間閃過朱棣的腦袋:“上當了!”

這正是盛庸的計劃,他料定朱棣左翼攻擊失敗後會轉而攻擊中軍,便設下陷阱,遇朱棣攻擊時安排中軍後撤,待其進入包圍圈後再進行合圍發動進攻。

朱棣又一次陷入了危機之中,這一次他不可能如白溝河之戰那樣去欺騙敵軍主帥了。盛庸不是李景隆,而且朱棣已經成為囊中之物,他這次就是把馬鞭揮斷,也不會再有任何效果了。

救兵

此時在包圍圈外,還聚集著朱棣的大批士兵,但由於主帥被圍,大家都不知所措。經驗告訴我們,關鍵時刻總是會有英雄人物出現的,這次充當英雄的是朱能。

他緊跟朱棣攻擊南軍,但在一片眼花繚亂的陣法變換之後,他發現自己把主帥給丟了,這還了得!再不把人找到,全軍就有崩潰的危險!

當他得知朱棣已被包圍時,立刻率領自己的親兵向南軍包圍圈猛衝。此人實在是少有的勇猛忠義之人,也出了名的不要命,之前他曾有過帶領三十餘人追擊數萬大軍的光輝紀錄。這一次他也沒有讓朱棣失望,左衝右突之後,他居然在亂軍中找了朱棣,並和他一同衝出重圍。

此時遠處指揮的盛庸怒不可遏,他沒有想到自己花心思設計的圈套居然還是被朱棣跳了出去;既然朱棣已經逃走了,那就去攻擊北軍士兵,一個也不要讓他們溜走!

所謂有失必有得,盛庸設定的圈套雖然沒有能夠套住朱棣,卻套住了另一個人。

朱棣被包圍之後,最為著急的並不只是朱能一人,張玉也是其中之一。他是公認的朱棣手下第一大將,在以往的戰役中,曾身先士卒,居功至偉。朱棣也與他交誼深厚,眼見自己敬愛的領導被陷了進去,張玉也效法朱能,拼命衝進包圍圈。

經過奮死拼殺,張玉終於衝了進去,但他看到的不是朱棣,而是死神的笑容。

此時朱棣已經被朱能救走,而殺紅了眼的南軍士兵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了,正想找個人發洩一下,張玉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願望。於是眾人一擁而上,人手一刀,把張玉砍成肉醬。此時以往被朱棣追著跑的將領們都意識到,有怨報怨、有仇報仇的時候到了。不用動員,拼死追殺,北軍隨即一潰不可收拾。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著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打破。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南軍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傷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數次死裡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們並不是傻瓜,他們十分瞭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地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閒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士兵們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朱棣才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朱允炆的這道指令最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所謂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於無數的南軍將領和士兵們從此命令中看到了兩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這個敵人將來有一天甚至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所以動手殺朱棣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做的。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雖然他本人在戰役中並沒有吃多大虧,但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這才是他最大的損失。此時的北軍也終於明白,他們並不是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的,自己的對手南軍也有著很強的實力,而東昌決戰的失利使得他們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情緒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謀士道衍商量應對之策,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氣氣、禮遇有加了。

他看著自己眼前的這個和尚,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這個和尚,自己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只好問問這個和尚下一步該怎麼辦?

道衍卻沒有朱棣那樣焦急的心態,對他而言,遊戲才剛剛開始。

他不緊不慢地告訴朱棣,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最緊要的事情應該是立刻整頓士氣,為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

北軍剛遇大敗,要恢復士氣又談何容易?但道衍似乎總是有辦法的,他為朱棣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做感情文章的人——張玉。

張玉被稱為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有著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對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順水推舟,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參加。由於張玉是死於亂軍之中,估計是沒有屍首的,所以遺體告別儀式也沒法搞,但朱棣還是下足了功夫,他親自為張玉寫悼文,並當著眾人的面脫下了衣服燒掉以示哀悼。雖然根據其財富估計,他的衣服很多,但這一舉動卻打動了在場的很多人,他們紛紛流下眼淚,表示願意繼續作戰,為張玉復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無退路

完成表演任務的朱棣疲憊地坐在椅子上,看著對面打坐的道衍。即使這個怪異的和尚已經跟了他十餘年,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奇特的人。這個和尚從不安心過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讓朱棣驚歎的是,此人無論碰到什麼緊急情況,總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這是個難以捉摸的人。

朱棣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體會到天子之路的艱難,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而這次失敗也又一次重重地提醒了他,前路兇險無比。

朱棣似乎有點厭倦了這種生活,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何時是個頭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道衍,這個始作俑者此刻似乎變成了一個與此事毫無關系的人。他搖搖頭,苦笑著對道衍說道:“此次靖難如此艱難,實出意料,若與大師一同出家為僧,倒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聽到朱棣的這番話,一直閉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間站了起來,走向了對面的朱棣,他沒有如以往一樣向朱棣行禮,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語氣對朱棣喊道:“殿下,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犯了謀逆之罪,已是亂臣賊子,若然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朱棣被驚呆了,這些話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敗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但他仍然不願意面對這殘酷的現實。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視下,朱棣帶著一絲無奈的表情垂下了頭。半晌,他又抬起了頭,臉上已經恢復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再戰盛庸

東昌之戰成全了盛庸的威名,這位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將領終於獲得 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過望,決定去祭祀太廟,想來祭祀內容無非是告訴他的爺爺朱元璋,你的孫子朱允炆戰勝了你的兒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靈,會作何感想。

而盛庸則借此戰確立了他的統帥地位,朱允炆終於將軍隊交給了正確的指揮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經不是正確的時機了。消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已經被李景隆錯過了。朱棣雖然主力受損,但實力尚存,他終究還會與盛庸在戰場上相遇的,但他不會再輕敵了。

建文三年(1401)三月,盛庸率領二十萬大軍在夾河再次遭遇朱棣的軍隊,他將在這裡第二次挑戰朱棣。

朱棣已經不敢再小看這位對手了。很明顯,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擊特點,並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付自己。相對而言,自己卻不瞭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就需要詳細地偵察敵軍陣形和列隊情況,並找出對方的弱點。

但問題在於,盛庸所擅長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騎兵去偵察,只怕還沒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篩子。但如果不瞭解敵情,此戰取勝機會更是渺茫。朱棣靈機一動,他決定利用戰場規則上的一個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隊去偵察敵情。

應該說執行這樣任務的人確實是敢死的,因為死亡的機率是相當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這支敢死隊卻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率領這支隊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著朱允炆為他貼身準備的防彈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軍全副武裝列隊出營,他的陣勢和上次沒有什麼區別,以盾牌列於隊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軍的突襲,並裝備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隨時可以打擊北軍騎兵。

盛庸在中軍觀察著敵人的動向,不久如他所料,敵人的先頭騎兵就衝了過來,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衝過來的這個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經很多次夢想過要親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敗的恥辱,現在這個人竟然孤軍衝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並未接近自己所布的陣形,而是從旁掠過,很明顯他的目的是偵察。此時盛庸也終於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朱棣怎麼樣。對付這種偵察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槍,把他打下馬來,可是皇帝陛下的教導始終縈繞在耳邊,無論如何是不能開槍或者射箭的,因為那會讓仁慈的皇帝陛下擔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雖然盛庸不止一次地懷疑過皇帝這種近乎弱智的仁愛之心的適當性和可行性,雖然他很難忍受這種看得見卻吃不著的極度痛苦和失落,但他還是不敢違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騎兵去追擊對方,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大大方方地檢閱了盛庸的軍隊,雖然佇列中的每個人都對他報以憤怒的眼神和大聲的責罵,他卻依然從容不迫地完成了這次檢閱任務。在這個作戰系統中,朱棣是一個利用規則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這個愚蠢系統規則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偵察任務,但卻沒有更好的攻擊方法,因為他發現這個陣勢似乎並沒有破綻,無論從哪個側面進攻都撈不到好處,盛庸實在不是浪得虛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奧妙。朱棣看似神氣地轉了一圈,其實也不過是精神勝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裡等待著他。

經過仔細的考慮後,朱棣仍然選擇了攻擊對方陣形的左翼。其實朱棣的這一行動無非是要探個虛實而已,並沒有全軍進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卻不這樣想,於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就在朱棣發動試探性進攻的同時,朱棣大將譚淵看見左翼大戰,估計由於視力不好加上過於興奮,誤認為是正式進攻的開始,二話不說就率領自己所部投入了戰鬥,但當他到達敵軍陣前時,才發現自己從一個湊熱鬧的龍套變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軍清楚地辨明了形勢,他立刻命令後軍大將莊得帶領大軍前去合攻譚淵,莊得在南軍中素來以勇猛聞名,他在盛庸的指揮下對譚淵發動夾擊,譚淵沒有提防,被莊得一刀砍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譚淵是北軍中僅次於張玉和朱能的戰將,他的死對北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朱棣又一次發揮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長,他迅速地化悲憤為力量,利用譚淵引起的南軍短時間混亂發動了總攻!

盛庸是一個很小心謹慎的將領,他的戰術以防守反擊為主,正好剋制朱棣的閃擊側翼戰術,在沒有判斷出朱棣準確的行動方針前,他是不會發動進攻的。然而粗人譚淵的魯莽行動使得他不得不調動中軍進行圍剿並打敗了北軍,卻也露出了破綻。雖然破綻出現的時間很短。

如果他面對的是一般的將領也就罷了,可惜,他的敵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個天生的戰爭動物,他對時機的把握就如同鯊魚對血液一樣敏感。譚淵用生命換來的這短短一刻戰機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裡。

此時天色已經見黑。黑燈瞎火裡搞偷襲正是朱棣的強項,他立刻率領朱能、張武等人向出現空當的南軍後側發動猛攻。在騎兵的突然衝擊下,南軍陣勢被沖垮,軍中大將、剛剛斬殺譚淵的莊得也死於亂軍之中,他大概不會想到,光榮和死亡原來靠得這麼近。

但盛庸實在厲害,他及時穩住了陣腳,抵擋住了朱棣的騎兵攻擊,朱棣敏銳地發現了南軍陣形的恢復,他立刻意識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決定撤走部隊。

在撤走時,社會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戲,他仗著自己有防彈衣,便親率少數騎兵殿後,揚長而去。這種把戲他在今後還會不斷使用,並將之作為勝利的重要資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並不真正瞭解他的這位朱棣叔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是一個無賴,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不知道,對付無賴,只能無賴。

回到營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將領們召開了軍事會議,然而會議上的氣氛實在讓人壓抑。這些將領們個個身經百戰,他們都能看出,要想勝過對手很難,而盛庸這個原來的手下敗將、無名小卒確實十分厲害。想到前路茫茫,說不定明天就要掉腦袋,這些原先張口就是打到京城、橫掃南軍的武將都變成了啞巴。

沒有人說話,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這種關鍵時刻,該說話的是帶他們上這條賊船的人——朱棣。

面對著這讓人難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終於發言了,他面帶笑容,用輕鬆的口氣說道:

“譚淵之所以會攻擊失敗,是因為他的時機把握不準,現在兩軍對壘,我軍機動性強,只要找到敵軍的空隙,奮勇作戰,一定能夠擊敗敵人!”

然後,他趁熱打鐵,拔出手中寶劍,大聲喝道:“昔日光武帝劉秀敢以千人衝破王尋數十萬大軍,我等又有何懼,兩軍交陣,勇者必勝!”

他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用自信的眼光看著每一個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鼓舞這些將領的勇氣。

他確實做到了,原本對勝利失去希望的人們又重新聚攏在他的周圍,他們就像三年前一樣相信眼前的這個人,相信這個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夠帶領他們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是問題在於,朱棣自己相信嗎?

恐懼

將領們回營了,他們要準備明天的大戰,然後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後的一次美夢。但朱棣卻很難睡著,因為他比誰都清楚,自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要鼓動別人是很容易的,激動人心的話語、封建迷信,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擠出一點眼淚,就可以驅動這些棋子們為自己去拼命。

但他鼓動不了自己,絕對不能。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到底是個什麼貨色,什麼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說,只要盛庸那鋒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輕輕地做一個旋轉動作,他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多一個大疤且可以保證絕對不會長出第二個頭來。

盛庸實在太可怕了,他太瞭解自己了。他的陣勢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懼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擊他們的人射成刺蝟。除了拼死作戰、衝鋒陷陣,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制敵方法。自己固然是劉秀,可是盛庸卻絕不是愚蠢的王尋。

三年了,這實在是一條過於艱辛的道路,沒有一天能夠安枕無憂,沒有一天可以心無牽掛,整日盼不到頭的是方孝孺那言辭尖利的討伐文書、一批又一批的討逆軍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掛在口中的“反賊”的光榮稱號。

而這些並不是朱棣最恐懼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敗。即使天下人都反對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會有人來對他頂禮膜拜。但問題是他真的能夠成功嗎?打敗了無數的敵人,卻又出來更多更厲害的對手,勝利遙不可及,遙不可及!難道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在恐懼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去面對明天那不可知的命運?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靜靜地沉思著,但思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恐懼也沒有任何用處,該來的始終會來,去勇敢地迎接即將到來的命運吧。他站起身,走到營外,注視著那無盡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獎

這又是一個晴朗的天氣,清澈的河水伴著水聲不斷奔湧,初春的綠草已經開始發芽,人們身著盔甲,手持刀劍,即將開始第二次拼殺。

在戰役開始前,雙方佈置了自己的陣形方位,北軍東北向佈陣,南軍西南向佈陣。按說這種佈陣方向應該只是無意為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估計朱棣本人也不會想到,正是佈陣的方向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

此戰仍是朱棣首先發起進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領騎兵從盛庸軍兩翼同時發動進攻,其目的無非是想使盛庸顧此失彼,然後找出他的破綻發動攻擊。朱棣打了一個不錯的算盤,但盛庸這個精明的商人讓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這一招,他的軍隊左右翼都十分強悍,完全沒有留給北軍任何機會。雖然北軍奮力衝擊,仍然無法攻破盛庸的軍陣。雙方鏖戰甚久,不分勝負。但兩軍的主帥心情卻是完全不同。

盛庸並不著急,他本來就是要透過固陣之法耗盡北軍銳氣再發動進攻,時間僵持越久對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則不同,他所率領的是機動化騎兵部隊,但並不是機械化坦克部隊。騎兵部隊的機動性是取決於人和馬的,而這二者都是需要吃飯、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決問題。如若陷入苦戰,必不能持久。

朱棣雖然明白這一點,但他卻無法改變狀況。盛庸活像縮在龜殼裡的烏龜,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頭,時不時還反咬一口。遇到這種敵人,朱棣也無可奈何。

雙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著時間和人的生命,戰鬥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盡全力支撐著,因為他們都知道,無論什麼樣的僵局,總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誰能堅持下去了。

他們都沒有料錯,打破僵局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但卻是以他們都想不到的一種方式。

接下來,詭異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情節是這樣的:“本是晴空萬里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

這段話,我曾經用過,在白溝河之戰中,也只能再用了。因為以我之能力,實在無法解釋這股妖風為何總是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刮起來。想來當時的作戰雙方都沒有天氣預報的能力,大型鼓風機沒有發明,戰場也並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選的,所以應該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作用。對這一現象的反覆出現,只能感嘆:這個世界,非常神奇。

風不但刮了起來,偏偏還是東北風,真是活見鬼,南軍的士兵們頂著大風沙,眼睛都睜不開,更別談什麼作戰,北軍士兵就像趕鴨子一樣將他們擊潰,盛庸本人見勢不妙,立刻收拾人馬逃走。他似乎意識到了上天並不站在自己這邊。

朱棣及時抓住了機會,對南軍發動了總攻,並最終打敗了盛庸。這是他第二次中獎了,兩次都有大風助陣,說是天命在身,我也相信。

失敗的盛庸並不需要為戰敗感到羞恥,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應該從這次戰役中間領悟頗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戰之罪”之類的話,因為事實本就如此。而沙塵暴的頻繁出現及其影響也告訴我們,環境保護實在是個大問題,某些時候還會演變成嚴肅的政治軍事問題。

夾河之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朱棣軍隊的士氣,而原本接應盛庸軍的吳傑、平安部隊聽到己軍戰敗訊息後都聞風而逃,轉而駐守真定。戰爭形勢又一次向有利於朱棣的方向發展。

朱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並貫徹了他一直以來不用陽謀、只玩陰招的戰術思想,誘使真定守軍出戰。吳傑果然上當,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戰中,朱棣仍然充分發揮了防彈衣的作用,並在戰役最關鍵時刻又得到了大風的幫助,順風破敵,打敗了吳傑軍。

這仗就不說了,因為此戰與之前的戰役雷同之處太多,同樣的戰局,同樣的大風。

作為明朝重要戰役的靖難之戰,有著兩個讓人難以理解的要素。

第一個是永遠打不死的朱棣。說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位仁兄似乎成為了美國大片中永遠打不死的超級英雄,他身經百戰,衝鋒陷陣,卻從未負過重傷。要知道刀劍無眼,在戰場上帶頭衝鋒的大將和士兵被打死的機率是沒有多大差別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厲害並非是因為他有什麼超能力,而是因為他的敵人朱允炆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傷害他的性命。這種不公平的比賽實在讓人覺得興趣索然。

第二個,是永遠刮不停的大風。北方多風沙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於颳風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交戰正激烈時就開始颳風。北方地盤那麼大,可風沙就是喜歡光顧那麼一小片戰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颳風都是有利於朱棣的,不是把敵軍帥旗刮斷就是對著南軍猛吹,讓士兵們睜不開眼。我曾經懷疑過朱棣當時是否已經發明了鼓風機之類的玩意兒,否則這風怎麼會如同朱棣家養的一樣,想吹就吹,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如果沒有以上這兩個讓人莫名其妙的要素,朱棣的墳頭只怕已經可以收莊稼了。

靖難之戰,一場奇特的戰爭。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