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正忙,

冰雪都化作了涓涓細流,農夫農婦都在田地中忙活起來,開始了一年的春耕。

此時曲轅犁已完全推廣開來,犁土翻地的效力大大的加快,其中自是又免不了傳揚一番李慶的賢名。

李慶此時也在兗州各處巡視,組織春耕,

今年可是他全取山東十一州的頭一年,春耕又是諸事的重中之重,自是不敢懈怠。

兗州之地李慶已從杜恭手裡奪來有大半年,瑕縣現在又是節度使行轅所在,故而這裡的春耕自是一切都井然有序的進行著。

膽兒再大的官吏,也不敢在這地方偷懶耍滑。

巡視了半天後,李慶向蔣敬道:“還是要繼續向附近的州府購買耕牛。”

安置流民、分發農田給百姓,又實行了一系列鼓勵成年兄弟分家的措施後,李慶治下的戶籍人口自是在逐步增長,

不過這樣一來,整個山東之地的耕牛卻陡然緊缺起來,

有的地方每七八戶人家才有一頭牛,更有些地方二三十戶人家才有頭耕牛。

犁具、鐵鍬等物都可以自行打造,牛卻不能憑空變出來,只能是從周邊的州府購買。

幸好這些百姓都是嚴格按照保甲制度來安置的,目前可以把耕牛集中起來,分配給保長、甲長來統一管理,輪流使用耕牛來勞作。

故而現在的農田中,放眼望去,便可以看到但凡是有耕牛的地方,都會有許多人在一旁幫忙,

他們都是自發去幫忙的,為的便是使用耕牛的那一家能早點忙活完,好快些輪到自己。

李慶正在田間與老農說著話時,卻見花小妹火急火燎的騎馬奔了過來,

“夫君,快回家去,二姐、四姐要生了!”

李慶聽後,頓時又驚又喜,匆匆忙忙的騎上了駿馬,與花小妹一道奔回了國公府去。

剛才與李慶同行的蔣敬等人,也同樣返回了瑕縣,不時的派人往國公府打聽情況,兩位夫人生的是男是女。

李慶本人對這真的沒怎麼放在心上,是男是女他都歡喜,但他手下的臣子,就連蔣敬都關切無比,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因為李慶至今還沒有一位公子能繼承他的事業,總讓那些臣下心裡隱隱有些擔憂。

畢竟李慶再如何賢能,再如何英勇神武,創下的這份基業也總有一天會交給下一代人的,

古往今來,出現過多少因君主後繼無人,而導致偌大個基業一朝敗亡的事情?

國公府的人翹首以盼,府內的李慶也在焦急的在兩處院落間走來走去,

說來也是巧得驚人,二女雖是差不多同時懷上的,卻沒想到生產也趕上這同一天了!

不知過了多久,只聽得兩聲響亮的啼哭聲先後響起,國公府的人卻但暗松了一口氣,李慶則興奮的往金蓮的房裡跑去……

訊息很快便傳遍了整個瑕城,魯國公今天家中雙喜臨門,得了一兒一女,二娘子潘金蓮生的是女兒,四娘子李瓶兒生的是兒子。

也就是說,從今天起,李慶總算是後繼有人了!

這可是大喜事一件,眾文武官員聽後,都紛紛前去國公府慶賀。

普通的百姓,也自發的張燈結綵,慶祝這一樁喜事。

一個月後的抓周儀式上,小女兒抓了一串珍珠,李慶便給她起了個乳名叫“小明珠”,

兒子卻抓到了一頂虎頭帽,斜斜的放在了頭上,李慶便叫他做“虎頭兒”。

還別說,這虎頭兒雖然只有一個月大,卻是虎頭虎腦的,顯得十分的精神、健康,倒有幾分像是年畫裡那些騎鯉魚的小娃。

抓周儀式過後,眾人又慶賀了一番,方才漸漸散去,只花榮有些不太自在的找到了李慶,

“許軍師、張軍師他們不好說,託了末將來問主公,是不是應該把虎頭兒過繼給月娘那邊去,好作為嫡子來培養?”

雖然李慶待後宅中的眾位娘子都是一樣的,但李瓶兒畢竟在名義上只是個小妾而已。

現在偏偏又是李瓶兒為李慶誕下了唯一的一個兒子,

這庶出的長子,可不是最為名正言順的繼承者,

以後若是李慶別的侍妾也為他生了兒子,恐怕會有爭嫡之憂,

但若是將虎頭兒過繼給了月娘來養,那他便算是嫡長子,這國公府的後宅,從此就可以安寧了。

這種有些隱晦卻又事關重大的事情,就算是親近如許貫中、張宗周,也是不方便向李慶提及,

但花榮卻是李慶的大舅哥,算是自家人,又是嫡系將領,由他來說便最合適不過了。

李慶想了想後,說道:

“此時以後再議吧,月娘現在也還正年輕,以後說不定就福來運至懷上了呢?”

月娘還要小李慶一歲,李慶剛穿越來的那會是二十三,恍惚間至今已過去了五個年頭,

故而現在李慶二十八,月娘二十七歲,放在後世的話這年紀都還屬於是風華正茂呢!

花榮也就不得已才來這麼一提,見李慶一口拒絕後,便不再多言,走出國公府去告知了許貫中等人,

此時於是沒人再提,打算過個三兩年後,再視情況而定。

李慶剛送了花榮等人出門,正要返回後宅時,卻見應伯爵、謝希大和吳典恩幾個也醉醺醺的往外邊走去,

幾人見了李慶後,醉意便醒了一半,忙快步走到了李慶跟前行了個大禮。

這些都是以前李慶還在陽穀縣廝混時的老熟人了,自是沒有端著架子,與他們說了一會話,

剛才與應伯爵一起來的幾人中,還有幾個頗有些眼熟的,卻怎麼都記不起名字來了,

其中一個低眉順眼的人,主動點頭哈腰的向李慶道:

“小的見過國公,小人叫白賚光,以前有幸也在國公身邊跟隨著做事。”

李慶聽後,這才記起他來

說這白賚光,眾人中也有道他名字取得有些拗口的,

他卻自己辯解說道:

“只為當初取名的時節,原是一個門館先生,說我姓白,當初有一個什麼故事,是‘白魚躍入武王舟’,

又說有兩句書是‘周有大賚,於湯有光’,所以取的這個意思,又起表字叫做光湯。我因他有這段故事,也便不改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