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軍旅

在回去的路上,只見許多村落鄉里,都有戰亂所帶來的痕跡,

時不時倒閉在道路上的新舊屍骸和盤旋聚集的鴉群,那些被燒燬的草市、驛站、野店的殘斷廢墟,更是多不勝數。

許多村落更是逃亡得一片空空如,不聞人跡,顯得破敗無比。

眾人見了這副情形後,心裡都有些沉重,也愈發的珍惜新平寨中得來的一切。

李慶也默默嘆了一聲,

天下很大,而他個人的能量現在實在是有限得很,

他有能力保新平寨與獨龍岡一方平安,外邊的就暫時無能為力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只是暫時的,

待他消化完剛征討來的祝家莊與李家莊後,穩住了人心士氣,必然會再一次向外擴張!

到那時,他便能庇護更多的百姓免受各種天災人禍了。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望著前後蜿蜒在官道上的隊伍,李慶不由想起並低聲念出了杜甫的《兵車行》,

只是他很快就自行閉口了,因為後面接下去的詩句就有些不吉利了,

什麼“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什麼“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那倒還好,體現的只是對於兵戰兇危的擔憂情緒,可是接下來的: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簡直是想要多晦氣就有多麼的晦氣了,因為這描寫的是針對吐蕃要衝的石堡城之戰;

此戰的結果是安史之亂一起,花費了無數代價拿下的土地和要衝,就這麼連同河西隴右一起全數便宜了吐蕃人。

那吐蕃人原本不過是化外之民,文化科技都十分的落後,還是文成公主入藏後,帶去了大量典籍與工匠,這才讓他們實力劇增。

可惜的是,大唐與之數代和親的結果,卻是硬生生的養出了一匹白眼狼來,

在安史之亂後,吐蕃人便數次出藏攻侵隴右、關中,甚至還殺入過長安燒殺劫掠。

可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實乃真知灼見之言。

李慶以後若是面對異族時,舉起屠刀來絕對不會手軟……

獨龍城距離滑家口鎮也有一兩天的行軍路程,當他又走得遲了,故而黃昏時分便在野外尋了個良地,紮下了營寨。

接著李慶便下令埋鍋造飯,不久後便一邊吃這甜豆漿就著油條沾辣醬,一邊翻看著和聽取前方蔣敬派來之人的各種彙報。

別看這都是後世及不起眼的食物,在這個時代卻代表了某種奢侈和享受的層次,

因為豆漿要磨要往復過濾要石膏點滷,才能勉強達到後世的下口標準,

而能快速融化的精糖和一整鍋的油,還有細磨的麵粉搓條,都是這是時代的稀罕物件。

倒是辣醬要簡單一些,但是茱萸和藤椒研磨成的末子,再用豆豉和油一起炒過就行了,算是配給士卒的開胃醒神的醋薑片和鹽漬茱萸的改良升級版本而已。

雖是行軍在外,但李慶對吃的向來不湊合,不會讓士卒只吃乾糧,伙房有這他制定的一整套吃食安排。

從最簡單的米麵餅糕團丸製品,到果蔬類的茄子、胡瓜、韭黃、葡蘿、蔓菁、蘑菇,再到雞鴨鵝豬牛羊的各種禽畜部位和肉蛋產品,乃至是臨時在溪水河邊抓捕魚蝦蟹等河海鮮貨水產等等,

當然了,這是在戰事不急的情況下,才會讓人儘量讓士兵吃好些,

但若是遇到緊急戰事時,必然是無法如此了,

李慶為此專門設計了三種便攜口糧,

一種就是後世黃豆麥子等雜糧炮製的炒麵,無非就是偏向重油鹽的鹹口味,種是甜度較高的糖炒米糕,

還有一種就是類似西北地區饢類製品,不易發黴的多層夾心死麵餅。

這三種口糧,既容易攜帶,口感上也比普通的乾糧好吃太多,深得士兵們的喜愛。

雖然大部分的士兵,只有有口吃的,就已是十分滿足了,

但見成為了軍漢後,不僅沒吃糠咽搜,反而待遇如此之好,自是愈發的以此為榮。

“報!”

一個士卒飛奔著來到了李慶跟前,

“稟知寨,此間鄉老領著三四十個百姓帶了些酒水牛羊,說是想對我軍略表心意,是否要放他們進來。”

李慶聽後,便領著眾將到了營寨大門附近,登塔一望,果然見到外頭來了三四十人,抬著些吃食,甚至還有七八個濃妝豔抹過的村婦。

李慶選的這個紮營之地,四周實現開闊,斷無詐開城門後被埋伏的敵人一哄而上搶奪了營寨大門的可能。

於是李慶便讓人開啟了寨門,讓這些百姓走了過來,詢問了一番。

原來,他們是附近幾個村落的人,聽聞有大軍在此安營,心中甚是惶恐,於是湊了些吃食,抓鬮了幾個婦人,送了過來,

因為這時的士兵,對地方的荼毒其實一點都不亞於強盜,

這幾個村落估計是沒看清楚李慶他們的旗幟,故而害怕會縱兵搶奪糧食、婦人,才會做出現在的舉動來。

李慶問明了情況後,笑道:

“各位,且領著酒食放心回去吧,我們新平寨的人紀律嚴明,是不會做那些禍害地方的事情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種事情,眾百姓可是頭一次遇到!

所有人都面面相覷了一會,最終將目光落在了領頭的那位老者身上。

一般來說,現在最底層的鄉村社會,也存在著兩種型別的管理組織:

一是自上而下的國家行政組織,即鄉里鄰保系統和村坊正體系;

即縣下諸口以百戶為一里,五里為一鄉,裡下則以五家為一保,四家為一鄰,主要用來管理那些戶口分散而人寡的聚落。

而由縣下任命的鄉官和裡正,無疑便是唐代最基層的一級實體行政單位了。

但凡朝廷文書,出自尚書省而達於州,州下於縣,縣下於鄉,而土地戶口賦稅徭役的申報,亦出自里長之手。

《通典鄉黨》曰:“諸裡正,縣司選勳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強幹者充之”,說的便是這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