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

袁常長嘆一聲,看著蔡邕說道:“蔡伯父,為何教化平民如此困難?百家學院不僅給了他們優越的學習環境,還有豐厚的獎賞,然而他們卻並非真心實意為了學習,卻是為了這些獎賞,實在是,唉!”

也怪不得袁常如此長吁短嘆的,而是當初在渤海郡建立的百家學院跟袁常心目中所期望的大相徑庭。

在隋唐的科舉制提出來之前,讀書基本都是士家大族才有的權利。寒門子弟除非被哪個士人看中,然後會收為弟子,接著也被打上士家大族的標籤。如此一來,政權基本就被士家大族給掌控了,這顯然對於寒門子弟,平民百姓而言並非是件好事。即便是隋唐建立了科舉制,在當時也多是世家大族的子弟當選,平名百姓沒什麼希望。直到武則天屠殺世家大族,再經歷五代十國世家大族的屠殺,宋朝開始,平民子弟才逐漸透過科舉制進入官場。

而袁常建立百家學院,便是想讓平民百姓透過學習,改變他們的社會地位。誰知道,當初那些進入百家學院的平民子弟,都是為了獎賞而去,根本不是為了學習。對此,袁常內心是極其失望和失落的。

“州牧,教化世人並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以利益誘之,也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蔡邕捋了捋鬍鬚,平靜的說到。蔡邕雖是世家出身,然而並沒有世家大族那種私心和狂傲。對於袁常提出的教化天下萬民的思想,蔡邕自是非常贊同。看蔡邕教育蔡琰的方式,便知其不拘一格的做法。

“蔡伯父所言甚是!”

袁常想了想,蔡邕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就如前世的時候,學校設立的獎學金制度,最終只是培養出了一堆死讀書的學生,能拿獎學金的人,最後到社會上還是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看來,要真正改變平民的思想,要從娃娃抓起,讓他們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而非是為了獎勵而來。就如前世的時候,九年義務教育,不用任何一個人說,家長等孩子到了年紀,都知道要送孩子上學,便是這個道理。

要做到這個程度,那麼,紙張的改進,和印刷的改進也就要提上日程了。

雖然經過蔡倫的改進,紙張已經可以用來書寫。然而,能夠用來書寫的紙還是太貴,不要說平名百姓,便是世家子弟一般都用不起;此外,文化的傳播,還需要有印刷術的輔助。現如今的著作都是靠手工抄寫,在抄寫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遺漏或者錯誤,以致於出現了通假字。而現在的紙因為粗糙,不易下筆,用印刷術實現統一作業就有些困難。故此,當務之急還是改善紙張的質量。出了紙張和印刷術之外,規定字型版本也很重要,否則,自秦漢以來,主要使用的是小篆、隸書,小篆和隸書生澀且不易書寫,袁常自然也是要改變。

袁常看向馬鈞說道:“德衡,現在有一個任務交給你,那便是改善紙的質量。你可以在蔡侯的基礎上,改變造紙的材料試試看,例如用竹子,樹皮等等。若是能成功,那便足以載入史冊了!”

對於造紙,袁常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用竹子和樹皮,反正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現在再改進一番而已,以馬鈞的能力,想來不難做到。

“屬下遵命!”

說起來,馬鈞對於發明是非常感興趣,而且天分也很高,至於說能否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馬鈞並不是很在意。

說起來袁常將渤海郡的人馬全都調到幽州來,其實也有一點是因為對於百家學院的失望。否則,當初他在渤海郡費心費力建立了百家學院和中科院,也不至於如此輕易放棄。中科院還好說,還沒有完全建立好,只要有人,在幽州可以重新建立。而至於百家學院,當時都已經步入軌道了,只是因為失望,袁常也就沒有絲毫的惋惜。如今只要將紙張和印刷術改進,將學識思想普及,到時候平民子弟來學習,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樣。

等百家學院的問題談完了,袁常看了看在場的幾人,除了蔡邕,馬鈞之外,便是郭嘉,趙雲,典韋,韓恂,于禁,太史慈,還有一個秘書蔡琰。而荀諶,劉和,公孫續等人,袁常並沒有將他們留下來,因為袁常想要提出的一些變革,對於他們來說,會是一件損害他們利益的事情。

“諸位,之所以將你們留下來,是因為我有一些想法想要提出來,或許會損害到大家的利益。但是,這些想法對於天下百姓而言,無疑是好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主公但請明言,屬下等絕無二話。”

在場被袁常留下來的幾人,可以說是袁常最忠誠的屬下,對於袁常的想法,自然是毫不猶豫的支援。

“好!”

袁常點了點頭,對於幾人自然是深信不疑。於是,袁常便開始說道:“首先,我打算改革稅制。諸位皆知,自秦以來,本朝實行的是以田賦和人頭賦為主,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為輔的賦稅制度。”

所謂田賦,簡單的說就是一家佔有多少田地,便按量上繳賦稅;而人頭賦,便是更簡單了,一個人從十六歲開始就要繳稅,直到五十六歲才不用繼續上繳,說起來,這人頭賦收的似乎有些不合理,其實也有一定道理。一個人自成年以來,便享受到朝廷的保護,讓你的性命得以保全,收點錢也說的過去,其實就是保護費。此外,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其實也就是商稅。只不過商稅收的過低,或者說有時候根本就不收,朝廷只是專注於收取田稅和人頭稅,若是更注重於商稅,朝廷的收入其實還會更高。當然,因為商人的地位卑下,不被朝廷放在眼裡,因此,才會漏了這個稅收大戶。

不過,袁常既然來了,自然不會放過商稅,至於田稅和人頭稅,根本就是小頭,若是可以的話,收不收其實都無所謂。

“主公,這稅制當如何改革?”郭嘉的疑惑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疑惑,也是在場除了袁常之外的所有人的疑惑。

“稅制改為官紳一體納糧!”

袁常一字一句嚴肅的說道,趙雲,典韋幾人還沒什麼反應,郭嘉,蔡邕,馬鈞三個有點學識的人,聽了袁常的話,臉色已經開始動容。

自古以來,特權階級總是存在,無論是封建時代,還是袁常前世的那個時代。說是每個人都要納稅,但是,其實大家都知道,很多真正有錢的人其實沒繳納多少稅,反而是一些小本經營的個體商的稅反而沒有落下。相反,那些盈利多的大企業,打著慈善捐款的名頭,捐一點錢就逃稅、漏稅,官商勾結,以致於稅收得不到真正的實行。而在封建時代,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或者土豪鄉紳也不用納稅。或許他們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他們能賺到錢是他們的能力,憑什麼要繳納那麼多的稅款?但是,這些人卻忘記了一點,若是沒有國家這個後盾,他們又如何能夠安心的賺錢,又去哪裡賺錢?國家又是如何來的,那也是靠著所有百姓,大家團結成為一個集體,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國家,有了百姓,有了國家,他們才能賺到錢。就如袁常前世的時候,那些中東等國家,天天戰爭,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去哪裡賺錢,說不定哪一天一顆炸彈就落在身邊玩完了,還想賺錢?

“沒錯,官紳一體納糧!”

袁常一本正經的回應道,“上至皇室朝廷,下至平民百姓,每一個人都要交稅,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此外,免除人頭稅,實行按實有土地進行交稅。”

“主公此制若是實行,怕是會引起動亂啊!”郭嘉苦笑著說道。

“為了改變天下百姓的命運,此制必須得出,方能破而後立。”袁常卻是一臉平靜,神色堅定的說道。

袁常如今提出這個制度也是有他的想法,如今的時代動亂,而且士家大族還未完全成長起來,可以說是變法實行最好的時機。至於說變法要出人命,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樣,這是免不了的事情。為了中原漢人不會經歷那些屈辱、悲痛的災難,袁常願意為先鋒,雖千萬人往矣!

正如袁常所想,他一心只為了壯大漢人,不會再經歷五胡亂華,靖康之恥,滿清統治。自漢以後漢人的經歷,可以說是血淚史都不足以道哉!

而且,現在實行變法改革,也有優勢。

首先,世家大族之所以能成長起來,是因為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走到繁盛,而在這時候提出官紳一體納糧制度,必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對;其次,到了宋朝,刑不上士大夫又被提出,士大夫的權利得到空前膨脹,縱觀有宋一朝,文官沒有一個被斬首,多是貶謫到窮兇僻壤。官紳一體納糧是在清朝雍正時提出的,之所以能夠得到順利的推行,那也是因為雍正有足夠狠。不聽話的,直接殺,其狠辣手段,堪稱千古一絕。

所以,現在實行官紳一體納糧制度,沒有世家大族的強烈反對,又沒有士大夫的特權支援,可以說是實行的最好環境。而且,幽州相比於荊州,兗州,豫州等幾個州,士家大族又少,更不用擔心反對的人太多。

“對於黃巾起義,你們以為根本原因是什麼?”見郭嘉幾人還在沉思,袁常直接發問到。對於袁常的忠心,郭嘉幾人自然沒什麼可說的。但是,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袁常的統治問題,若是提出這個制度不利於袁常的統治,他們必然不會支援。沒有他們的支援,袁常想要順利的實行,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袁常自然要先說服郭嘉他們。

“黃巾起義之所以發生,無非是宦官亂國,奸賊當道,百姓無有生計,再有異族作亂,故此才會發生。”

郭嘉連想都沒有想,便直接回答到。而蔡邕卻是眉頭微皺,似有所悟。

袁常搖了搖頭,直言說道:“奉孝所言的這些不過是次要原因,之所以發生黃巾起義,根本原因還在於土地兼併,百姓沒有了生存空間,故此才會發生。奉孝你若想想,倘若百姓有自己的土地,只需繳納一定的賦稅,剩下的糧食都是他們的,有了活命的機會,誰還會幹出造反這樣的事情,誰又願意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

土地兼併從而造成朝代更迭,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的根本原因。每個朝代的初期,當權者還算英明,賦稅不重,只要沒有饑荒、天災發生,百姓都還能活下去,故此,不會生出造反的心思。然而,到了朝代的後期,當權者開始昏庸,為了大肆斂財,加重賦稅,再加上天災人禍,百姓沒有了活路,又豈能不生出別的想法?因為官員、士人有不用交稅的特權,於是百姓將自家田地都歸到官員、士人的名下,從而逃脫重稅,結果,這些土地最終就跑到了官員、士人的手中,朝廷越發的沒錢,稅收也越發的嚴酷,最終造成的後果就是土地被大肆兼併,最終矛盾尖銳從而引發禍亂。

經過袁常的一番解說,郭嘉等人聽了發現似乎還真的是這樣。只是,這樣的問題又當如何解決?

袁常微微一笑,很輕鬆的說道:“土地收歸國有,私人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共產主義是社會發展的最終階段,只不過,這個階段成型的可能性太低,袁常根本不考慮。接下來便是社會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各有利弊,也就無需討論哪個更好了。袁常前世所生活的環境是社會主義,自然,袁常也就選擇社會主義來實行他的理念。

“土地收歸國有,又有何說法?”

郭嘉等人發現今天產生的疑惑是自他們學成以後提出最多的,但是,袁常說的都是一些新鮮陌生的字眼,卻又讓他們感到興趣,同時也讓他們覺得極有道理的東西。所以,郭嘉等人自然是極其耐心的聽袁常解說。(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