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讓人心驚膽顫的震盪聲響起,只要上過戰場的人都知道,這種聲勢只有騎兵才能造成。單經和鄒丹自然不是新兵,對於這種聲勢更加清楚。顯然,戰場之上出現了一支人數眾多的騎兵隊伍。然而,容城內根本沒有騎兵,鄒丹這一次率領二萬大軍前來支援的全是步兵,公孫瓚的要求也是讓他們守住容城即可,其他的就不用單經和鄒丹操心。所以,很明顯了,突然出現的這一支騎兵隊伍,不是容城的人馬,這便是讓單經和鄒丹臉色大變的原因。

“來人,上城牆看看到底是哪裡來的人馬!”

單經臉色極其難看,如今戰場上就他們的人馬和袁常的人馬。如果這支騎兵不是他們的人馬,那就很可能是袁常的人馬了,那樣容城就危險了。當然,單經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期望來的騎兵不是袁常的人馬,而是來打醬油的。只是,這可能嗎?

“啟稟將軍,來人打著‘於’字旗號,似乎不是我方人馬。”

當聽到小兵的彙報,單經的臉色輕鬆了許多。對方雖然不是自己的人馬,可是也不是袁常的人馬。若是袁常的人馬,自然是打著“袁”字旗號,而不是“於”字旗號了。

可惜,單經註定要白高興一場,當聽到城門處袁常的喊聲,單經最終還是絕望了。

“兒郎們,於校尉的騎兵已經到來,馬上就能加入戰鬥。有了於校尉的騎兵,容城還是個問題嗎?勝利就在眼前,此時不努力,更待何時?兒郎們,隨本太守殺入城內!”

袁常大呼一聲,挺槍便衝到人群前,他的護衛還沒有反應過來,袁常一溜煙就衝了上去,頓時把護衛們給驚到了。

“弟兄們,大人都如此努力,我等豈能落後?隨本將殺啊!”

“殺啊!衝啊!”

先是有於禁的騎兵支援到來,再有袁常的話語鼓舞,五千士兵頓時猶如打了雞血一般,士氣猛增,戰鬥力也是直線上升。城門口處的單經兵馬被殺的節節後退,不過轉眼的功夫,單經的兵馬已經被殺到城門之後,容城的城門已經被袁常的士兵給控制。按照這樣的局勢,只要再花費一些時間,佔據容城顯然不是問題了。

“他娘的,兒郎們,撤退!”

單經忍不住低罵一聲,隨後大手一揮,當先調轉馬身從另一處城門跑路了。當單經這個主將的旗幟在眼前消失之後,單經的二萬兵馬哪還有什麼抵抗力?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不過片刻的功夫,容城便被袁常給徹底佔領了。

“屬下支援來遲,還請主公責罰!”

當於禁來到戰場,看到已經結束的戰鬥,連忙俯身向袁常請罪。原本,按照袁常他們先前計劃好的,袁常率領這五千士兵先到達容城城門拖住單經的士兵,不讓單經將城門關上。而後,于禁和剩下的步兵在後方等待,一旦戰事開啟,于禁便先率領五千鮑家軍馳援,等到其餘的步兵到達,便可一鼓作氣拿下容城。可是,如今戰鬥都已經結束了,于禁才到達戰場,沒有完成指定的戰略,于禁自認有罪,便向袁常請罪。

“文則無須如此,若非你率騎兵到來,單經又豈會害怕,不做任何抵抗的棄城而逃?況且,你未錯過約定的時間,又何罪之有?拿下容城乃是喜事,原本當慶賀一番。然而如今不過小勝一場,還不到我們高興的時候。等待他日拿下幽州,一併慶賀,權且記下。”

袁常拍了拍于禁的肩膀,隨意的說道。

於禁本就沒有來遲,只不過是單經的士兵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難應付。因此,這件事跟於禁沒有絲毫的關係,袁常又豈會怪罪!

“主公寬厚,屬下敢不效死命!”

雖然袁常那麼說,但是,于禁沒能在戰鬥結束前到達,算起來還是來遲了。袁常不怪罪他是袁常寬厚,于禁自然不能當做沒有發生。因此,對於袁常如此言語,于禁自是心中感動,更是要報答袁常的恩德。

不多時,韓恂率領剩下的四萬大軍也到達戰場,郭嘉也跟隨到達。

此次戰鬥,袁常的五千人馬戰死五百餘,重傷百多人,輕傷一千多人。而反觀單經的傷亡,戰死了三千多人,重傷千人,輕傷至少也有五千。相比之下,袁常這一戰可謂是大勝了。

原本容城內有二千兵馬,再加上鄒丹支援的二萬兵馬,除卻戰死的三千多人,還剩一萬九千左右。其中,一萬多人逃脫,剩下的九千多人,要麼是因為受傷的緣故無法離開,要麼就是已經投降的。這一戰,袁常卻是得到了九千多的戰力,倒也彌補了損傷的士兵。

“將戰死士兵的屍體火化,他日歸去之時,將他們的骨灰帶回家鄉。他們的犧牲不會白費,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被牢記。在此,本太守定下規矩,但凡戰死沙場的,都可以將骨灰安放在烈士紀念館,同時銘刻他們的戰績。而且,每一個戰死的士兵,他們的家屬都將得到優渥的撫恤金,讓他們能夠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這件事必須認真落實到每一個士兵身上,但凡發現有剋扣士兵撫恤金的將領,立斬無赦!”

“大人威武,大人仁義!”

“我等願為大人效死命,決不後退!”

聽到袁常下達的命令,士兵們頓時都歡呼了起來。大部分的士兵參軍就是為了能夠在戰場上混點戰功,能夠賺點賞錢,然後交給家人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在戰場之上,沒有人能夠保證永遠都是勝利,失敗了而喪命也是有著極大的可能。士兵們也擔心他們戰死之後,家人會如何傷心,生活沒有了著落。然而,如今袁常給了他們榮譽,同時還保證了他們家人的生活,士兵們豈能不感激,豈能不激動?至於袁常是否會實現,在場這麼多的士兵,也不可能全部戰死,袁常能否做到,都被大家看在眼裡。

等安撫完士兵,解決了九千的降兵,袁常、郭嘉、趙雲、典韋、韓恂和於禁等人來到容城的府衙,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軍師,依你之見,今後的行動將如何?”

袁常看向郭嘉,一臉誠懇的詢問到。袁常作為一名穿越者,有著熟悉歷史的優勢,但是,在戰事策略上,袁常的能力跟郭嘉相比,那就是天差地別了。想要順利的攻克幽州,還是要靠郭嘉的能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郭嘉微微一笑,沒有回答袁常的問題,而是反問道:“主公,今後如何行動,卻是要看主公如何看待幽州,還請主公將心中的想法告知,屬下方能提出相應策略。”

郭嘉作為一名頂級謀士,有的是放眼天下的目光,小小一個幽州,自然沒有多大的問題。然而,在這些時間以來,郭嘉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袁常對於幽州的態度是相當的看重。所以,郭嘉知道袁常對幽州有著很特別的想法。因此,郭嘉才會詢問袁常究竟是如何看待幽州,從而想出相應的策略。

“哈哈,知我者奉孝也!”

袁常大笑一聲,對於郭嘉能夠看出自己的心思,袁常也沒有太過於驚訝。要是郭嘉沒有看出,那才會讓袁常驚訝。

“奉孝,你們以為百家學院、中科院的建設如何?”

只是,讓郭嘉等人納悶的是,袁常卻是問了一件跟戰事沒有絲毫關係的問題。不過,袁常顯然不會無緣無故的說出這樣的廢話,既然在此時說出,顯然是有著重要的關係。

“主公,百家學院和中科院的建設當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主公之名,必定載入史冊!”

“百家學院和中科院的建設令人驚嘆,怕是世間僅有!”

郭嘉、趙雲等人都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內容都差不多,那就是百家學院和中科院都讓他們很驚歎。事實也是如此,百家學院的存在,打破了士族壟斷知識的局面,同時百家學院的知識也更加全面,更具有學習性。就連郭嘉知道百家學院的具體情形之後,都恨不得進入百家學院學習深造,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而至於中科院,那就更不用說了,重要性已經得到驗證。經過研究、改良後的武器和鎧甲,在閱兵儀式上已經大出風頭,讓人驚豔,如此明白的事實,還需要什麼言語來說明?顯然,已經用不著了。

“不錯,在你們看來,百家學院和中科院的建設已經相當不錯了。然而,在我心中,卻還是不夠,遠遠不及我心中所想的一半。”

當聽到袁常這句話的時候,在場的眾人都瞪大了眼睛,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神色。如今的百家學院和中科院已經足夠讓人震撼了,可是,袁常竟然說還不滿意,而且還沒有達到心中所想的一半?那袁常心中所預想的百家學院和中科院,又是怎樣一個情形?

“在我心中,百家學院要遍佈天下,讓每一個百姓都能知道百家學院的名字;同樣的,中科院也是要遍佈天下,為天下的人民,都做出巨大的貢獻。不過,若是群龍無首,一切都無法進行。而百家學院和中科院,自然也要有一個中心。”

說到這裡的時候,袁常停了下來,灼灼的目光掃過在場的幾人。那火熱的目光,似乎要將眾人給融化。

郭嘉心頭一動,回應道:“主公,莫非你的意思是讓幽州成為百家學院和中科院的中心?”

聽到郭嘉的話,趙雲、典韋他們都是一愣,他們沒有郭嘉這麼快的反應,還沒有從袁常的話中聽出明確的意思。趙雲、典韋他們是武將,自然沒有郭嘉這種謀士的敏銳智慧,他們沒有想到,也是很正常的事。

然而,郭嘉話剛說完,卻是突然搖了搖頭,看向袁常的目光,卻是充滿了驚奇。

“不對,不僅僅是百家學院和中科院的中心。主公是想要將幽州成為一切起源的中心,就如朝廷的都城一般,幽州,也將是主公的都城。主公,屬下所言可對?”

“奉孝之智,果然敏銳!”

袁常笑著稱讚了一句,隨後臉色一正,肅然說道:“奉孝所言沒錯,在我心中,幽州將會是一切起源的中心。日後,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都將以幽州為中心。幽州才是我們建設的目標,所以,幽州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因此,這一次幽州之戰,我們絕對不能有失,還望諸位與我共同努力,拿下幽州,為實現我們的理想而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等與主公共勉!”

知道幽州在袁常心中的重要性,幾人自然都很亢奮,對於幽州的戰事,更是充滿了激情。

“奉孝,如今你既已知曉我對幽州的意圖,可有何良策應對?”

郭嘉點了點頭,自信的說道:“主公既然如此看重幽州,那麼,自然應當執行以穩打穩扎的策略。就如主公如今拿下容城,可以先不急著繼續進軍。應當先在容城加強主公的影響力,讓城內百姓認可主公的統治權,如此,方能徹底的掌控幽州,從而方便主公日後行事。”

袁常聞言,認可的點了點頭。郭嘉的意思跟袁常的差不多,袁常也是想要循序漸進,就如某個偉人說過的話一樣,不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得到民心的支援。袁常本不是很確定這個想法,如今連郭嘉都這麼說了,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自然是二話不說的執行起來!

“奉孝,按你如此說法,可有執行對策?”

“主公想要加強對容城的影響力,自然是要得到百姓們的認可。而想要讓百姓認可,其實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那就是讓百姓能夠得到好處。只要在主公的統治下百姓們有足夠的好處,他們自然會支援主公。幽州貧乏,地境苦寒,故此,一直都少有糧食,以致於幽州的糧價都是居高不下。而冀州的糧食卻是極其豐富,主公可從冀州運糧進入幽州,將糧價壓低。同時,也可以將食鹽傳到幽州境內。正所謂一傳十,十傳百,當幽州的百姓們都知道主公到來幽州之後能夠帶來如此多的實惠,百姓們又豈會抗拒主公?皆是只要主公的大軍到達,無不望風投降。主公如今拿下容城,正好可以容城為橋頭堡,將冀州的糧食和食鹽運入幽州,讓幽州的每一個百姓都知道。”

“哈哈,奉孝的攻心之策甚善,我有奉孝,何愁天下不能平定?好,便依奉孝之計,即刻傳令渤海郡,立即實行軍師的計策。”

“喏!”

商議已定,袁常也是雷厲風行的開始執行,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等散會之後,當即便讓韓恂領了一千東平鐵騎返回渤海郡,將袁常的命令傳達。隨後,渤海郡的各種物資源源不斷的運輸至幽州,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同時,袁常和郭嘉商議之後,也考慮到幽州種糧的艱難,將賦稅降低了許多。渤海郡的賦稅是三十稅一,而在容城執行的稅率,卻是四十稅一。得到這個訊息的容城百姓,自然是無不歡慶,家家戶戶都稱讚袁常英明,仁善,對於袁常統治容城,百姓們自然也沒有了抗拒的心思。而且,袁常也沒有提高商稅,提高商稅這件事倒是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如今袁常剛佔領容城,在容城的影響力還不夠,若是引得商人的反抗,那就得不償失了。即便是用血腥的手段鎮壓下來,那也只會在百姓的心中產生不好的印象。商人的商業活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和運轉,起著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沒有完全掌控局面之前,袁常也不會去打壓商人。

袁常在渤海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袁常的命令傳達到渤海郡,立即便得到執行,根本沒有相關部門的拖沓。

在十天之後,冀州的糧食和食鹽便已經運輸到容城。

冀州糧食和食鹽的到來,自然對容城的糧商和鹽商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也必然會引起這些商人的不滿。在開始的時候,他們聯合起來向袁常討要說法,反正是法不責眾,他們也不擔心袁常會怎樣對待他們。

當然,袁常可沒有那麼多的心思和這些商人一個一個的談。很是乾脆果斷的,袁常從這些商人之中尋找了一些代言人,讓他們享有賦稅的優惠,以及可以經商的許可。至於那些反抗頗為強烈的,袁常直接將他們給踢到一邊。當這些商人的聯合從內部被打破的時候,袁常根本就沒有絲毫的擔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商人本就是唯利是圖,只要有錢賺,他們又何必跟錢過不去?

於是乎,容城糧價和鹽價的降低,也就順理成章的得到執行。而得到實惠的百姓,自然是更加擁護袁常的統治,至於公孫瓚,早就被他們給拋到腦後了,思想有多遠,就閃多遠。同時,容城糧價和鹽價的降低,自然也透過容城內百姓的轉述,傳達到容城附近的城鎮,想來不用多久,整個幽州便會傳遍這個訊息。

袁常徹底掌控幽州的第一步,順利的得到了執行。

解決了容城民生的問題,接下來自然是容城權利的問題。

對於處理容城政務的容城縣令,袁常將原本的容城縣丞給提升到縣令。這個縣丞本是容城內一個家族的子弟,對於公孫瓚的忠臣度也沒有那麼高。只要他們的家族不受到影響,對於誰掌控容城,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如今人手不足,而且對方的能力也還可以,所以袁常也就暫時先用著,等日後有了足夠的手下,再一個一個替換。至於容城的守將,袁常從軍中挑選了一個都尉來擔任。

容城是冀州和幽州的交界城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袁常還放了三千的士兵在這裡,其中兩千兵馬有五百是東平鐵騎挑選出來的,還有一千五的步兵也都是精銳。而至於剩下的一千士兵,也是從單經那九千降兵中挑選出來,對袁常抗拒不強的。這些士兵經過影響,都有成為袁常忠誠士兵的可能。讓他們駐守容城,也是一次檢驗,若是合格,便能夠成為袁常的正規士兵。

當處理完容城的一切事務之後,大軍自然繼續前進。

容城前方乃是一座小城,名為通縣。單經和鄒丹從容城撤退之後,便率領著一萬的敗軍駐守在通縣之內,加上通縣原本的一千守軍,想要抵擋住袁常的大軍,怕是有些困難。然而,單經和鄒丹卻是不得不死守,他們已經違背了公孫瓚的命令,使得容城失守,若是不能擋住袁常前進的步伐,那麼,公孫瓚一旦怪罪下來,小命都有可能保不住。

……

而在另一邊,袁紹率領著十五萬的大軍向著幽州進發。原本,袁常所在的渤海郡距離幽州較近,只需三五天的時間便可到達。袁常攻下容城之後,便可深入幽州腹地,不過因為為了日後徹底掌控幽州而打下基礎,袁常又在容城消耗了十天的時間。袁紹從鄴城出發,到達這一條路上所對應的北橋城,也需要十多天的時間。因為袁常在容城消耗的時間,袁紹的大軍也到達了北橋城,十五萬大軍團團圍困北橋城,倒是有些讓人心驚膽顫。

袁紹大軍到達的時間是傍晚,故此,袁紹下令大軍在北橋城外五里處安營紮寨,也沒有急著立即攻打北橋城。

“主公,袁太守在十日前已經攻下其行軍方向的容城城池。然而,在攻下容城之後,袁太守並未繼續前進,而是在容城安撫民心,同時實行袁太守在渤海郡之時所執行的政策方針!”

當袁紹召集麾下文武議事之時,自然有人將袁常這些日子的動向彙報給袁紹。

在聽了麾下的彙報,袁紹依然只是一直保持著他那副平淡的表情,沒有絲毫的變化。而營內的文武們也不知袁紹的意思,俱都是屏氣凝神,坐等袁紹發話。(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