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糜竺便將邀請袁常前來的目的說了出來。

“袁太守,竺有個請求,還望袁太守能夠答應。在閱兵儀式時見到袁太守的士兵們都穿戴精良的裝備,故此,竺想收購一些,還望袁太守能夠答允。”

糜家有食客過萬人,若是都能夠戴上渤海郡打造的裝備,實力必然會上升一個檔次。那樣的話,糜家在徐州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至於金錢,糜家根本就不缺,就算打造個萬人的精銳騎兵,對糜家而言,也只是毛毛雨。

袁常放下酒盞,微微一笑,沒有回答糜竺的問題,而是反問一句到:“糜別駕,以你的看法,覺得本太守為何要將如此精良的裝備展露出來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既然袁太守你發問了,竺便說說自己的看法。”

糜竺氣定神閒,淡淡一笑到:“這些精良的裝備早晚都要上戰場,遲早都會被人發現。既然如此,袁太守便先拿出來,可以交好其他郡的太守。其次,據竺所猜測,袁太守出售的裝備都比閱兵儀式時所用的會差少許,如果敵人不知情,用這些裝備與袁太守的士兵作戰,反而會落入不利的境地,而且,袁太守還能趁此機會賺些軍費,可謂是一舉兩得。不知竺所言是否有誤?”

袁常先是點了點頭,而後又搖了搖頭,在糜竺疑惑之時,袁常開口說道:“糜別駕第一點說的沒錯,這些裝備早晚會被人知道,現在拿出來交好其他郡的太守,也確實如此。不過,糜別駕的第二點卻是說錯了。”

“不知哪裡說錯了,還望袁太守指教!”

“糜別駕當知道,即使本太守出售給其他郡太守的裝備比之真正的裝備會差少許。但是,跟以往所用的裝備相比,卻也是精良了何止數倍?況且,裝備只是輔助性的工具,真正的強大還是士兵本身。至於說藉此賺取軍費,本太守從未想過。糜別駕也知道,本太守將與我兄袁本初聯合出兵攻打幽州,其他郡的太守皆受我兄轄制,他們從本太守處收購裝備,加強士兵的戰力,也會被我兄給派到幽州戰場。如此,增強了我兄的戰力,同時也能省卻我兄的一些開支,這才是本太守的真正目的。”

“原來如此!”

糜竺頓時恍然,原來袁常早就預料到袁紹會答應聯合出兵攻打幽州。因此,袁常藉機將新式裝備展露出來,讓那些太守收購,從而讓袁紹少支付一些收購裝備的錢財。雖然說那些郡的太守受袁紹轄制,但是,像袁紹、曹操等這些一州刺史,只是有節制的權力,並不是說真正的就掌控了他們。除非這些郡的太守都是他們安排的人馬,就如安平郡崔家和清河郡崔家,他們可能完全聽命於袁紹嗎?這是不可能的事。當然,如果刺史要徵召他們,他們還是要派出士兵意思、意思,否則,跟刺史撕破臉皮,對於他們而言,也沒有什麼好處。就如袁常把裝備賣給他們,條件就是他們要跟隨袁紹出征,否則免談。正所謂拿人手短,他們如此想要渤海郡打造的裝備,所以必須答應袁常的條件,除非他們不想要如此精良的裝備。但是,如果沒有這樣精良的裝備,而別人家卻有了,對他們就極為不利。因此,他們還必須得答應袁常。就算不出動所有的兵力,至少也要派出一半的兵力。

袁常這麼賣力幫袁紹拉兵力,自然也是有私心的,袁紹的兵馬多了,袁常的兵力就可以少損失很多,隱藏自己的實力。

對於袁常說是幫助袁紹的說法,糜竺並沒有懷疑。袁常再怎麼說也還是袁家的人,跟袁紹也是兄弟,出點力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本太守並沒有出售的意思。出售給這些太守,是因為他們都是冀州的人馬,他們的實力增強,便是冀州增強,也就是我兄實力的增強。然而,若是出售給其他州的勢力,一旦出現什麼問題,這些裝備反而成為對付我冀州的裝備,對我冀州是不利的。因此,還望糜別駕你能諒解。當然,對於自己人,本太守也向來不會吝惜的!”

袁常最後一句話很明了,紅果果的招攬。

如果在之前,糜竺在知曉了袁常的事蹟之後,肯定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投效袁常。但是,糜竺在北海郡之時見到劉備,也生出好感。如今,糜竺在投靠袁常和投靠劉備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因此,一時之間難以回答袁常的話。

對於糜竺的猶豫,袁常自然明白是什麼原因。當下,袁常微微一笑,露出一副洞徹一切的表情說道:“糜別駕,你是否在考慮劉玄德與本太守之間誰更適合讓你投效,是也不是?”

糜竺聞言大驚,“倏”的從坐位上站了起來,雙眼瞪得老大,難以置信的看著袁常,一副見鬼的表情。要知道,糜竺有投效劉備的念頭,可是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即使是他的弟弟糜芳,也不曾說過。這件事可以說就只在糜竺的心中想過,其他絕對不可能會有人知道,可是,袁常又為什麼會知道?糜竺很清楚,一旦他有投靠他人的想法被暴露,對他們糜家是很危險的。

徐州的陶謙,還有其他的世家大族對糜家都虎視眈眈。原本,糜家還在徐州,陶謙還能收到糜家的軍費資助,加上糜竺在徐州的仁名,陶謙還不敢動糜家。可是,一旦糜竺要投效其他勢力的訊息被陶謙知道了,陶謙難道還能保持平靜,不直接動手?那是不可能的事,陶謙到時估計都不會再顧忌其他,也不會讓糜家億萬錢財便宜別人。

所以,糜竺對此事一直都非常小心謹慎,可是,袁常究竟是如何知道的?而且,就算猜到糜竺要投靠他人,也不可能往劉備身上猜,劉備現在不過是一個平原相,沒有兵力,沒有地盤。跟袁紹、曹操這樣的大咖相比,現在的劉備就是個渣。對此,糜竺也沒有掩藏自己心中的疑惑。

袁常臉上掛著微笑,一副神秘莫測的表情,擺了擺手,平靜的說道:“糜別駕,無須如此驚訝!糜別駕麾下有打探訊息的人手,本太守又豈會沒有?當初在虎牢關之時,本太守便已經發現劉備此人絕非尋常。劉備此人有關羽、張飛兩名萬人敵的兄弟,更是活躍在更大勢力之間,以此觀之,劉備絕非是個甘於平淡的人,早晚必定會一鳴驚人。故此,本太守早就安排人手盯視劉備的一舉一動。當初在渤海郡之時,糜別駕與劉備見面,並且相談甚歡,此事都已經報到本太守的手中。故此,本太守才能猜測到糜別駕的想法。”

袁常手下確實有探子不假,不過,他哪裡有派人去盯視劉備。劉備雖然是蜀漢之主,在如今這個時候,劉備還不值得花太多心思關注。所以,袁常說的話其實都是按照歷史的進展所言。不過,總得給糜竺一個理由吧。

“原來如此,袁太守高瞻遠矚,果非常人所難以理解的。”

糜竺聽了袁常的話,這才平靜了一些。不過,對於袁常的話,糜竺還是有些保持的。不是糜竺不相信袁常的話,而是糜竺太相信袁常的話,因此才讓糜竺生出疑慮,袁常怎麼可能把如此詳細的情況告訴自己?自己又不是袁常的麾下?正是因為這一點疑慮,才讓糜竺沒有完全相信袁常的解釋,袁常卻是不知道,自己說的太多,反而讓糜竺有了疑惑。當然,糜竺有疑惑,也絕對想不到袁常是因為穿越而來,故此對他的事情一清二楚。

“哪裡,哪裡!糜別駕過譽了,不過是杞人憂天而已。”

糜竺的臉色忽然嚴肅起來,一本正經的向袁常說道:“袁太守所言不錯,竺心中正是在考慮是投效於劉平原,還是投效袁太守。既然袁太守如此直接說出來,想來已經有意見,袁太守可否替竺出個主意?”

糜竺倒是狡猾,既然你袁常都猜出了我的想法,那我就把難題扔給你,看你幫我選擇誰。

袁常倒不覺得這是個難題,微微一笑,自信的說道:“若本太守是糜別駕,自然選擇本太守,絕對不會有任何的猶豫!”

“呵呵,袁太守倒是自信,不知袁太守可否向竺細說其中理由?”

袁常倒沒有絲毫的不好意思,作為一名穿越者,還有如此強大的根基,跟現在四處奔逃的劉備相比,袁常要是還沒有自信,都可以找塊豆腐撞死了。

“糜別駕想要聽聽理由,這是應該的。首先,糜別駕之所以要選擇一方勢力投靠,或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為了自保;其二,是為了建功立業。我們先說說第一個原因,自保的問題!就本太守所知,如今陶謙老邁昏庸,覬覦你糜家億萬家財,只是礙於糜別駕在徐州的仁名,故此陶謙不敢動手。然而,一旦陶謙找到機會,絕對不會手下留情,本太守所說是否屬實?”

糜竺點了點頭,贊同道:“袁太守所言不差,正是如此!前番子方和小妹前往北海郡求援,陶謙那惡賊便勾結黃巾賊管亥攻打北海郡,意圖捉拿子方和小妹來要挾於竺。幸虧太史子義出現,求得援兵,解了北海郡之圍,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袁常恍然,沒想到管亥攻打渤海郡,竟然是因為這個原因。

歷史和演義中記載管亥攻打渤海郡是為了找孔融借糧,這理由就很扯淡了,一個賊去找官兵借糧,誰會相信?而且,一開口就是一萬石,要知道一萬石有六十萬斤,這麼多糧食,都可以養活好多個縣的百姓了。只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想到,管亥肯定另有目的。至於說佔領北海郡,這就更不可能了,比借糧還要扯淡。黃巾賊如今的情況是極其不妙的,不僅不被朝廷待見,就連同樣做賊的那些山賊、土匪都看不起這些黃巾賊。所以,在如此情況下,管亥又怎麼可能去攻城掠地?有了城池對於他們而言反而是一種負擔,不如躲在山裡,一旦官兵來圍剿,他們就直接往山林裡一鑽,誰能找到他們?所以,管亥攻打北海郡,肯定是有原因的。至於原因是什麼,沒有人知道,而且管亥也不過是歷史車輪中的一朵浪花,沒有多少人會在意,因此,也自然不會有人去深究。袁常卻是沒想到,跟糜竺的一番談話,卻是解決了一樁謎案。

“正如糜別駕所言,陶謙已經對你糜家下手。所以,糜別駕如今的情形就很不妙,投靠他人也就勢在必行。而如今糜別駕投靠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本太守,還有一個便是劉平原。既然糜別駕將本太守考慮在其中,顯然已經對本太守有過相當的瞭解,本太守也就不自誇了。而糜別駕也考慮劉平原,肯定也有糜別駕你的理由。糜別駕投靠一方勢力,自然是為了保住糜家不被侵害,所以,糜別駕的人選,必然要是個仁義之主,如此才不會像陶謙那般覬覦你糜家的家財。糜別駕,不知本太守所言是否有誤?”

“不錯,袁太守所言正是,竺所投靠的物件,必須不會對我糜家不利。就竺所見識的人物之中,唯有袁太守和劉平原符合這一點要求。”

袁常聽了糜竺的話,卻是笑著搖了搖頭,很是直接的說道:“如果糜別駕你真是基於這一點考慮,那本太守只能說你把劉平原考慮進去,只能說你是大錯特錯了!投靠劉平原,不僅不是好事,反而是一件壞事。”

糜竺皺眉,不解的問道:“袁太守此言何解?”

“糜別駕考慮劉平原,是因為劉平原的仁義之名。可是,糜別駕又是否知道,劉平原的仁義之名不過是虛假的,都是他所表現出來的?而事實上,劉平原不過是一個假仁假義之人?”

糜竺聞言,頓時臉色一變,一臉冷然的說道:“袁太守,竺敬重你的為人,卻不想袁太守你卻在他人背後言人是非,如此豈是君子所為?若是袁太守如此,竺以為,已經沒有必要繼續談下去了。”

“糜別駕勿急,既然本太守都這般說了,又豈是胡言亂語,沒有證據的事,本太守豈會說出來?”

袁常不緊不慢的說了一句,糜竺臉色卻還是不太好看,板著個臉,倒想聽聽袁常有何證據。

“糜別駕是否聽說過劉平原之弟張翼德怒鞭督郵之事?”

“此事略有耳聞,傳言那督郵貪婪成性,明目張膽的向劉平原索要賄賂,否則便上告劉平原無能,以免去劉平原的官職。後百姓前去求情,被那督郵鞭打,張翼德聽聞此事,便前去督郵住處,將那督郵綁了鞭打,後來劉平原聽聞此事,前去放了督郵,並且為了兄弟之義,棄官而去!如此行徑,當是我輩學習的楷模,又豈是假仁假義之徒可言?”

袁常沒有因為糜竺的態度而惱怒,不緊不慢的反問了一句:“糜別駕你先前也說了,你是聽傳聞而知。那麼,糜別駕是否親自查證過,瞭解了其中的詳情?”

糜竺聞言眉頭微皺,不解道:“袁太守此是何意,莫非其中有所出入?”

“自然,而且出入非常之大!”

袁常點了點頭,朗聲道:“自從在虎牢關見識過劉玄德,知曉其絕非甘於平庸之人,本太守便已經深入調查過。關於張翼德怒鞭督郵此事,事實並非如此。當初劉玄德兄弟三人討伐黃巾賊有功,盧中郎將替劉玄德請功,劉備本以為會被封侯,誰知後來只是擔任了永寧縣的縣尉,因此,劉玄德心中頗有怨憤。後來,督郵借朝廷之命向劉玄德索要賄賂,劉玄德心中本就不滿,又豈會給督郵賄賂?因此,劉玄德率兵衝入督郵住處,將其綁起,鞭打二百餘下,然後棄官而去。真正動手之人乃是劉玄德,為何別人傳聞之中會是張翼德動的手?後來,本太守讓人仔細探查一番才知道,原來這一切都是劉玄德命令麾下散佈出去,為的便是宣揚其仁義之名。”

糜竺又一次瞪大了雙眼,似乎對於袁常口中所說的內容有些難以置信。然而,袁常卻是不等糜竺發話,又接著說了起來。

“其後,劉玄德棄官之後便逃往代州劉恢處。劉玄德藏匿他人領地,卻也不能安分守己,藉口幫助劉恢處理事務,其實真正的目的卻是在收買人心。糜別駕麾下亦有查探方面的人手,可將劉玄德的經歷仔細探查一番便可發現,劉玄德每次投靠在他人麾下之時,都不曾安定過,縱觀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他自己。如此的人物,若不是用假仁假義來表示,還有什麼言語能說明?”

聽了袁常的話,糜竺感覺自己的大腦“嗡嗡嗡”的響個不停,似乎有些反應不過來。

其實,袁常的話倒是有些在潛意識的暗示糜竺。正所謂三人成虎,原本一件普通的事情,經過多個人的傳聞,或許就變成不普通甚至跟原本的事實有了很大的出入。袁常跟糜竺述說劉備,用的便是這個方法。

通常,大家看到劉備的行為,第一反應都是覺得這傢伙是個仁義之人,而不會有其他的想法。但是,一旦有人告訴你,說這傢伙的行為是另有目的,那麼,便在你的心中埋下了懷疑的種子。就如糜竺一般,原本他覺得劉備是個仁義之人。但是,如今聽了袁常的話,他就會派出手下人去探查劉備以往的事蹟,按理來說,劉備做的事也沒什麼。可是,糜竺現在心中已經有了懷疑的種子,對比劉備的行為,都會跟另一個結果對比。如此長此以往,劉備就算真的是個仁義之人,也會變得是個假仁假義的人。更何況,劉備事實上,他還真的就不是一個仁義的傢伙。當然,也有人不贊同,覺得劉備是個真仁義的君子,至於這一點,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袁太守,竺有些反應不過來,且讓竺思索一番,還望袁太守勿要怪罪!”

糜竺覺得信息量有點大,他有必要好好思考一番。當下,跟袁常請罪一句之後,便埋頭陷入了沉思之中。而袁常,嘴角閃過一抹奸笑,隨後又恢復自然,跟個沒事人一般,繼續品酌美酒。(想知道《三國之四世三公》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Qidianzhongen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