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你讓曹操平白得到十萬青壯,這樣真的好嗎?”

公孫瓚看著坐在一邊悠然品茗的黑袍人,一臉不解的詢問到。但是,對於黑袍人的才智,公孫瓚卻是相當佩服的。公孫瓚也是一方諸侯,自然不可能有人找上門說要和自己合作,他就同意,除非公孫瓚是腦殘。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是,當黑袍人隨意的拋給公孫瓚幾條計謀,便讓周邊的幾個異族部落互相攻伐,公孫瓚立馬就將黑袍人奉為高人。

原本,公孫瓚覺得有黑袍人相助,可以直接將異族給滅了。但是,黑袍人卻不同意,黑袍人很直接的告訴公孫瓚,想靠他手下的那些兵力將異族消滅那是痴心妄想。異族的人又不全是蠢貨,用點計謀讓他們互相攻伐,但是,這樣的計謀用多了肯定會被人察覺。如果這樣的話,反而得不償失,以後想在關鍵的時刻用計反而沒有效果。

聽了黑袍人的勸諫,公孫瓚也就放下這個念頭。然後,公孫瓚就與黑袍人聯合。黑袍人的目的是一統天下,而公孫瓚的目的是掃平異族,二人沒有衝突。如今公孫瓚先幫黑袍人奪取冀州,公孫瓚則在黑袍人奪取冀州後再奪取幽州,二人縱橫可平定天下。

黑袍人放下手中茶杯,淡淡道:“曹操乃是雄主,必不甘居於人下。許子將曾言曹操乃是亂世之奸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世道徹底亂起來,曹操才會有施展的空間。曹操一旦有了足夠勢力,其臨近三州青州、豫州和徐州必定會成為他的目標。當曹操忙於和三州爭雄之時,我們也可趁機拿下冀州。”

不得不說這黑袍人的構想非常好,就如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一般。而原本歷史上的曹操,前進的步伐也如同黑袍人所說的一樣。

當然,袁紹和曹操麾下都有謀士,黑袍人想要奪得冀州,也不是那麼容易。

公孫瓚皺了皺眉頭,略顯憂慮的說道:“當初曹操能夠當上東郡太守,乃是因為袁紹的舉薦。倘若冀州有難,曹操豈不是會引兵來助,先生送給曹操的那十萬青壯,豈不是成了曹操的助力?”

黑袍人不著痕跡的掃了公孫瓚一眼,心中冷笑,暗歎公孫瓚能夠發展到如今的地步,還真的是運氣極好。否則,就他這樣的能力,黑袍人還真的不會與他聯合。

黑袍人端起茶杯飲了一口茶水,淡淡的提醒道:“公孫將軍莫不是忘了豫州袁公路、徐州陶恭祖?”

卻說這黑袍人為何會提起豫州的袁術和徐州的陶謙呢?此事卻是說來話長。

當初曹操傳檄四方聲討董卓,陶謙並不想參加。當時的陶謙已經五十八歲,將近六十歲的人了。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早就被磨平,只想安安分分的守住自己徐州的一畝三分田。然而,陶謙想平淡,袁紹卻不答應。得知陶謙不準備參加之後,袁紹當即就寄了一封書信來,說你陶謙不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是何居心,莫不是要和董卓沆瀣一氣?故此,陶謙這才不得不參加諸侯聯軍。

袁家四世三公,其下門生故吏眾多,徐州境內,很多官吏都是袁家的門生。一旦陶謙被定性為董卓一派的,必定會遺臭萬年。陶謙被逼迫參加聯軍,心中自然會怨恨袁紹。

後來諸侯與董卓發生戰鬥,司隸、關東一帶都慘遭戰火摧殘,司隸和關東的百姓多逃亡外地。其中冀州、徐州、揚州和荊州成為百姓的選擇,因此,這四州的人口增多,且戰火又沒有發生在這四州,四州漸漸民豐物足,糧草充盈。當初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糧草基本都是這四州供應的,可見四州的富有。

再然後聯軍討伐董卓沒能成功,內部卻是矛盾四起。先是東郡太守喬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其後袁紹又佔領了冀州。

在如此情況之下,作為徐州刺史的陶謙,自然開始著急了。

徐州民豐物足,糧草充盈,與冀州、荊州和揚州並列為天下最富足的州之一,可以說是一塊肥肉。陶謙不笨,知道自己肯定為成為那些有野心的諸侯的目標。例如袁紹,例如曹操,都想佔據他的徐州。

陶謙自然不想任人宰割,只是如今的他已經老邁,想要保住徐州怕是不可能。於是,跟別人聯合自然成為他的選擇。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袁紹和袁術不合,在諸侯之間並不是什麼隱秘的事。因此,陶謙自然和袁術聯合。豫州多名士,而徐州多糧草。作為合作的條件,陶謙給袁術提供糧草,而袁術則給陶謙提供郡縣的官員。反正這些官員只是在郡縣任職,只要治理好各自的領地,又不是陶謙的核心班子,陶謙也不用擔心這些人。

當然,陶謙選擇和袁術聯合,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袁術麾下的孫堅。

當初與董卓交戰,諸侯無有勝績,也就孫堅打得董卓麾下的西涼軍不敢與之交戰。袁術麾下有這樣的大將,對於盟友陶謙來說,當然是好事。可惜,後來孫堅在與荊州的作戰之中隕落,陶謙心都涼了半截。

不過,還好不久之後,公孫瓚就加他們的聯盟。

在討董之前,公孫瓚和袁紹的矛盾並不大,相當於沒有。可是,後來袁紹說好平分冀州,沒有實現,終於讓二人從小矛盾變成大矛盾,還因此開戰。緊接著,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因為袁紹的原因而喪命,公孫瓚和袁紹更是沒法和解了。

公孫瓚與異族作戰,威名極盛,有這樣的隊友加入,陶謙自然是舉手歡迎。而且,與公孫瓚成為盟友之後,陶謙提供糧草,公孫瓚提供戰馬,可以說是互贏的局面。

黑袍人提起陶謙和袁術,自然是要公孫瓚借用二人的力量。

聽了黑袍人的話,公孫瓚眼睛一亮,興奮的說道:“先生說的極是,我這便寄信給袁術和陶謙二人,到時候沒有曹操幫忙,拿下冀州豈不是輕而易舉。”

“公孫將軍且慢!”

望著公孫瓚疑惑的眼神,黑袍人嘴角露出一絲笑容。雖然因為黑袍遮面,公孫瓚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公孫瓚就是知道此刻黑袍人的表情。果然,聽到黑袍人接下來的話語,公孫瓚確定黑袍人果然是在發笑。

“公將軍無須著急,在此之前,我已經以將軍的名義,讓袁術和陶謙二人出兵。想來如今袁術和陶謙的大軍已經在路上了。”

公孫瓚一愣,隨後大笑,忍不住讚道:“先生大才,某敬服矣!”

正在這時,門外有士兵大呼有軍情彙報,公孫瓚連忙讓探子進來。然而,公孫瓚聽到的卻是個不幸的訊息。

……

鄴城,袁紹府邸,書房之中

袁紹拿著一部兵法正在閱讀,然而看他的臉色,似乎並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兵法之上,好像在等著哪個人。

“父親!”

“進來!”

袁紹放下兵法,淡淡的應了一聲。隨後一人推門而入,來人卻是袁譚。

袁譚望著面無表情的袁紹,心中有些不安,自己最近表現良好,不知父親為何會將自己喚來?

“父親喚孩兒前來,不知有何事?”

袁譚小心翼翼的問了一句,隨後便恭敬的站在一邊,即使面前這個人是他的父親,他的心中也沒有溫馨的情緒,反而懼怕居多。

“你拿去看看!”

袁紹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淡淡的將手中一張紙扔給袁譚。然而,袁紹越是如此,袁譚心中就越是惶恐。

接過紙張開,快速的瀏覽上面的內容,袁譚心中一突,後背冷汗直冒。

信是袁常寄來的,內容也不多,就是簡單的講述了當初毋極縣郊外發生的事情,並且說明有人栽贓嫁禍給袁尚,袁常絕對不會相信袁尚會做出這種事云云。當然,這件事其實對於袁紹還是袁譚而言都不是什麼大事。然而,最關鍵的是最後一段話。裡面說袁譚在渤海郡的時候向張氏提親,而袁常已經與甄姜定親,若是早知道袁譚的意思,袁常就不會和甄姜定親了。

最有殺傷力的自然是這段話!

對於袁紹和袁譚來說,袁常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大事。在如今的時代,女子的地位低下,說難聽點就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袁常會說出這句話,並不讓他們覺得有什麼不對。當然,如果他們知道袁常對甄姜的情意,估計就知道袁常別有用心了。

但是,當信上的前面內容和最後一段話聯絡起來的時候,那麼相信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嘭!”

袁紹猛的一拍案桌,沉聲道:“連做點事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還妄想嫁禍在顯甫身上。今後一年老實的呆在鄴城,不要再給我惹出什麼事。否則,即使你是我的兒子,我也不會留情面。好了,沒什麼事你就下去吧!”

對於袁紹而言,並非憤怒袁譚做出這種事。他憤怒的是袁譚連事情都做不好,出動那麼多人手,還失敗了。

“是,父親!”

袁譚恭敬的應了一聲,隨後轉身離去,背對袁紹之時,袁譚臉色猙獰,雙拳緊握,心中念著袁常的名字,怒吼著袁常我定不與你干休。

袁紹揉了揉眉頭,對著門外低聲呼道:“來人,傳令屬官到我府上議事。”

次日,袁紹領著冀州屬官和文丑、顏良等大將南下征討黃巾,在那裡,有一股黃巾等著他去收拾。(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