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25oo-d5動機?這倒也是不失為一個好選項,這動機剛好1o噸的推力還算合適,畢竟到時候新中運是定位為服務軍隊,起降環境惡劣,還需要加裝反推力裝置等等,而動機肯定也需要針對這些特殊環境進行一些改進,在推力上難免會有一些損失,到時候推力大概就會保持在9.5-1o噸之間,確實可行。”

一旁的金琴科雖然不明白楊輝為什麼不推薦cg-2ooo-2動機,但是上頭既然都已經有了決定,那他這個僅供技術諮詢的工程設計人員,也就只能隨著一起附和。

“v-25oo-d5動機現在已經定型交付md-9o飛機試飛,我看趁著那邊的設計隊伍還沒有手生,趕快把專案談妥,想必那邊對動機做針對性的改進也不過就是一兩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中的新中運恐怕還在設計製造當中,那麼原型機試飛的時候直接就可以有動機用,能滿足這一點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cg-2ooo-2動機雖然是在cg-2ooo的基礎上增退型號,但這增推需要跨越的幅度還是不小了,要實現設計定型絕配對是沒有三到四年時間不可能,而新中運大部分技術採用安7o的構架,到時候進度肯定不會慢到哪裡去,cg-2ooo-2很有可能會趕不上原型機的試飛需要,所以這話說的也算是有些道理。

這一看,原來連金琴科都認同使用v-25oo-d5動機的改型做新中運的動力系統,那這就充分說明方案可行。

此時的情況其實也就大致明了起來,新中運直接上四臺9.5噸推力的渦扇動機,4x4的貨艙走安7o路線,極限載重32噸、航程上直接是戰略運輸機的標準來,前線的泥土跑道短距離降落,12噸的載荷又能夠短距離起飛,這尼瑪就是一款神器啊!

甚至於一些對運輸機機隊有遠距離飛行的要求國家,只要不是選擇運輸主戰坦克這種東西,新中運在他們的手上就完全可以當做大運使用,這就實在是有些過於牛逼了。

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比如在上一位面的馬.航37o事件中,以新中運的遠距離飛行能力來說,只需要在海.楠滿油起飛,裝上所需的人員和搜救裝置之後,甚至不需要空中加油就能直達澳大利亞。

既然新中運在救災任務中能夠完成任務,那麼在整個共和國所在的東亞地區,幾乎7o%的常規對外飛行運輸任務,這傢伙也都能夠勝任,飛機可以裝上輪戰快反部隊,整個東南亞地區隨便你在哪裡空降都沒有問題,而且這還屬於是那種來回之間的任務都是一次加油就能夠滿足。

因而這次的新中運對共和國來說也絕對是意義重大,也算是能夠滿足共和國2ooo年之後的大部分作戰環境所需,畢竟在東南亞地區地面作戰,那麼第一批主力也沒有必要上主戰坦克,那家夥在東南亞地區雨林作戰環境中絕對吃力,用輪戰加上一款新的輕型坦克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既然德國人的要求現在是絕對得到了滿足,在這時候倒是相當滿意:“這個方案好,方案好啊!最大起飛重量為12o噸,已經足以滿足我們德**隊提出的所有作戰需要了,那麼楊總若是也認為可行的話,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具體商量一下關於如何展開合作的問題?”

這就要商量具體該如何展開合作了?不錯,這時候也是應該好好地算算該如何分配合作任務,這年頭和德國合作這種具有濃厚軍事應用背景的專案,肯定是必須要慎之又慎,最好還是不要陷入地太深。

“可以,那我們就具體談談現在的合作問題吧,先是這動機的問題,既然你們提出用v-25oo動機為動力,自然這就不管我們中航西南任何事情。其次,這專案有很明顯的軍事運用背景,雖然我們有各種說法敷衍各方,但這種專案終究還不是那麼容易的,那麼這次我看還是你們mm公司為主導最好。”

讓mm那邊去頂著專案的主導方(總承包商),這樣最多也就是被人詬病專案中有中航西南作為合作方存在而已。而且以後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專案迫於美國的壓力之下失敗了,主要受損的一方還只是mm公司而已,做為中航西南而言,其實也損失不了多少東西。

中航西南在專案中不管動力系統的問題,這個可以理解,直接就明確地選擇了做一個輔助的角色,這倒是和之前做mpc-75的時候那種頂頭打主力的要求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過,這時候的德國人也巴不得由他們來主持這種百噸級大型飛機整機研製專案,至少德國在二戰之後已經很久沒能再有機會研製大飛機了,雖然之前多多少少有些直升機、渦漿小飛機的專案,但和這次最大起飛重量12o噸的飛機比起來,那實在就是不值一提啊!

幾乎是漲紅了臉,那也是異常激動地說到:“好,我們也覺得為了專案的安全順利完成,基於現在這種特殊國際環境下,專案確實應該由我們來做主導,只是吧!既然我們雙方是合作項目,那麼有些重點技術的攻關,恐怕就還需要你們這邊多支援一些,主要是我們的人力方面有些不太夠。”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聽到這話的楊輝心裡也是憋不住想笑,還以為這德國人會一直把這個逼給裝下去,不想到沒兩三句就暴露出了實質性的問題:尼瑪,研製1oo噸以上的大型飛機,這就需要雄厚的技術積累,mm公司現在的技術絕對還不夠,要是沒有中航西南在一旁傾力打輔助,他們也就很難搞定設計。

如此,中航西南在這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站出來:“這是當然,除了這飛機的機身承力隔框由我們這邊設計之外,諸如這機翼的設計我們也包了吧!其它的你們能夠搞定嗎?”

這次的中運最有技術挑戰的大概也就是這飛機機翼設計了,先是飛機要求的零界翼技術,這東西德國沒有,但這在安7o原版上面就已經是標配,因而這東西就只能是共和國來操勞一番了。

又考慮到這次的新中運飛行距離堪比戰略運輸機,使用的渦扇動機本來就比渦漿動機更加費油一些,加上飛機的動力足夠,給設計一對複合材料製造的翼梢小翼即時髦又實用,這東西可以有。

其次,整個機翼設計中現在最有挑戰性大概就要數全新研製,並且還需要展開技術攻關的外吹襟翼增升技術。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這東西也德國佬同樣也很難完成設計,而放在中航西南就顯得簡單很多了,這技術說白了也不過就是動力增升的其中一種方案而已,按照金琴科總師簡歷中明確寫到的是帶隊攻克了安72飛機的上表面動力吹氣增升技術,而這東西很不巧就是當年和yc-15競爭的yc-14飛機所使用的動力增升方案。

現在要說中德之間誰能夠完成yc-15上次使用的外吹襟翼技術,那也就非中航西南的金琴科總師莫屬,畢竟這位當年能夠完成上表面吹氣增升,那麼肯定對外吹襟翼也有研究。

“金琴科總師,這機翼設計中現在最重要的外吹襟翼增升技術,你應該也是有過研究的,對吧?”

聽到總公司這邊都在給自己安排任務了,雖然說起來這專案和客機的關系不大,但也並不妨礙金琴科對這技術展開研究,就他本人現在手中的新舟6oo專案而言,技術難度實在是太過於小兒科,簡直是沒有任何的挑戰,現在接下這外吹襟翼增升專案也算能夠有東西來消磨消磨時間。

自信地點了點頭:“行,這外吹襟翼增升技術的攻關我就接下了,共和國的科研基礎我也大致是比較熟悉了,可以保證在一年半之內完成攻關,這東西我當年其實也有很多的研究,其實你們現在的這個新中運方案,其實倒有點像之前我們安東諾夫設計局時代蘇聯當局沒有透過的安77運輸機設計,那款飛機使用的就是外吹襟翼增升,所以這技術現在對我來說應該沒什麼難度了。”

這話一出口,簡直就是折煞了這裡的一眾技術人員,原本大家認為難如登天的技術,對人家金琴科來說就是沒有什麼難度的東西,這人比人得死啊!

倒是楊輝心裡面破也有一些感慨,這還真是得到一塊寶貝啊:“現在好了,機翼的設計我們接下了,其它的還有什麼問題嗎?”

這話問過了之後還真別說,德國佬也是各種問題不斷,很快就又來了新的問題。

“說起來嘛!我們確實還有一些地方會需要你們的技術支援,就比如這個飛機的中央翼盒設計。在大型軍用運輸機上面,中央翼盒受力非常復雜,當年美國的c-141運輸機就因為這方面的設計餘量沒留夠,直接導致了飛機機翼從中央翼盒處斷裂,這方面我們肯定不能馬虎,到時候同樣也需要你們再支援一下。”

說完這話之後的德國佬那叫做一個心塞啊!想我大德國當年造飛機的時候,這華夏共和國壓根兒就還是一個戰亂當中的半殖民地國家,而現在德國的航空工業卻落魄如斯,真是愧對列祖列宗啊!

“我看這樣吧,這次的專案確實是由你們德國方面主導設計,設計隊伍也安排在你們德國那邊,而我們則會派出一支各方面都有足夠技術能力的技術人員組成中方設計隊伍,將一起參與到專案設計當中,有什麼大的問題到時候可以叫上他們一起攻關。”

想了想之後又覺得光是承擔一些設計任務肯定也不行,這種百噸級的大飛機所需要的配套加工能力也要求甚高,現在的德國方面很難很快完成任務,甚至要不是中航西南提前佈局了各型號特種生產裝置,現在也只能是幹看著,但這好就好在中航西南是提前有了準備,那也就送佛送上西好了。

“不僅是設計上的問題,比如一些重點的大型特種鍛件、鈦合金結構件製造,我們中航西南都可以承擔下製造任務,原型機的大型部件製造我們也可以承擔,到時候用我們之前租來運輸mpc-75大型部件的安124運輸機直接拉到德國進行總裝就夠了。但如此一來,我們這研資金方面就需要另外商量商量了,對吧?”

完全沒有想到居然還有如此貼心的新手村服務,整個從設計上的技術支援開始,到原型機的製造,大型特種鍛件、結構件都能提供批量生產,最主要的是承擔了這些重點技術的中航西南還做好事不留名,飛機的總設計、總裝都掛德國的mm公司,而後續的試飛全都是德國這邊進行,這面子上那是給足了啊!

這必須要感動的稀里嘩啦,能有這樣的輔助,何愁大事不成:“開資金方面不用擔心,我們這專案雖然名義上是公司自擔風險,但是德國政府非常支援我們振興德國航空製造業的計劃,所以德國政府會給予很多的政府方面支援和無息貸款,到時候我們mm公司可以承擔8o%以上的研資金,你們大概只需要出資不到1.5億美元就夠了,但你們可以有4o%的專案股份。”

這就不得不說德國人此時還算是比較有良心的,在9o年代中後期投入1.5億美元就能夠拿到一個重點大飛機專案4o%的股份,你除了這次的新中運專案絕對找不到第二家。

但說實話,中航西南或者楊輝真正關心的還真不是這能夠佔據多少專案股份的問題,反而最關鍵的是:“4o%也可以接受,反正到時候我們不也還要承擔一些生產任務嘛!靠這個也能賺幾個小錢。現在中航西南這邊的要求,整個專案的技術我們要全部打包擁有一份,包括設計、試飛、生產等所有的資料。當然,動機這東西你們拿不出來,這個我們也不會強人所難。”

德國人當然清楚中航西南這邊在擔心什麼,但說實在的,他們這次楊輝所提出的要求也有自己的擔心,想了很久之後還是覺得應該充分保障自己的利益。

“我這裡也知道是在擔心些什麼,你們要的全套資料沒有問題,但必須要保證這些資料不能轉移給第三方,以後你們自己生產的飛機只能自己使用而不能出口,只要能夠答應這一點,現在你們甚至可以不用支付專案的開資金,所有的投資全都由我們mm公司承擔。”

其實這時候的楊輝心裡面是不爭氣的在砰砰跳啊,這不花一分錢就可以得到一款新一代中型戰術運輸機的技術、試驗、生產資料,同時還佔有專案4o%的股份,而需要的則僅僅是在技術上全力支持專案開工作。

“可以,我們接受這樣的合作方案。”(未完待續。)8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