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四方案的彈艙佈局倒是沒有什麼好值得多說的,先作為一款輕型四代機的定位,設計師能夠設計出兩個大型彈艙本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強入f-35肥電的彈艙設計方案中,不也是放棄了很多方面之後才獲得了兩個大型彈艙加側彈艙嘛!

甚至俄羅斯設計的t-5o根本就沒側彈艙設計,共和國上一位面東北那邊拿出的四代機方案,最後不同樣也沒有側彈艙設計嗎,相比之下倒是現在6總師帶來的輕四設計方案中,能夠掏出兩個大型彈艙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

而且現在最主要的一點,楊輝是一眼就看清楚了這次輕四方案中的彈艙設計方案明顯還有一些繼續挖掘的空間,若是設計能夠足夠合理的話,機腹的中軸線再掏出一個彈艙也還是很有可能的,到時候三個大型彈艙的設計方案就已經足夠使用了。

想到後續還可以再最佳化彈艙設計方案,倒是趁著6總師歇口氣的檔口插上一句:“6總師帶來的設計確實很不錯,至於彈艙的問題,我們後續還可以再最佳化,這方面可以先暫時不用太過於關注,我看還是繼續說說這飛機的氣動設計吧!”

明顯這次輕四的氣動設計還沒有全部說完,輕四氣動設計中的亮點絕對不僅僅是進氣道和機翼之間的巧妙配合,至少楊輝這時候就看出了進氣口處的另外一點巧妙設計。

6總師一聽到楊輝說這彈艙設計還有最佳化的空間,這時候倒也算明白情況,肯定是楊輝有什麼新的想法,礙於一些特殊情況不好在這個時候直接說出來,因而只是提議暫時跳過彈艙設計,如此,6總也就樂得把話題繼續在氣動設計上面。

“關於氣動的設計方案,這次確實還有一些新的設計被運用到進氣道的設計當中,而這主要還是從美國的f-22戰鬥機設計中得到靈感,現在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這進氣口外側,在這裡我設計了一處折線,大家可是猜到了它的作用?”

進氣道外側的折線設計,這是隱形戰鬥機必不可少的設計,從f-22的加萊特進氣道時代開始,最開始這折線的作用只是基於隱身方面的考慮,起的作用和隱身戰鬥機機頭設計中的折線一樣。

而這早就已經是所有隱身戰鬥機設計師們的共識,特別是之前已經對隱身設計有很多研究的於、宋兩位總設計師,他們對這一設計是非常清楚,特別是於總師,在他的重四方案中也有同樣的設計,不過礙於各種原因的考量,卻沒有6總師的方案來的精巧。

因而,於總師在看到6總師方案的外側進氣道折線之時,也就免不了一番感慨:“6總師的設計方案確實精巧,特別是在氣動上的設計絕對是輕型四代機中的經典,地位恐怕是堪比三代機中的f-16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能夠用三代機中的f-16來形容輕四在四代機中的地位,看起來似乎是有些武斷了,不過在楊輝聽來卻是非常有道理的,未來的四代機設計中已經很難再有三代機時代的那種多方撕逼大戰,四代機時代主要還是中美兩方來挑起大梁,而輕型四代機王者不外乎就是輕四和f-35之間進行角逐。

而要說f-35專案,楊輝當然知道這是個什麼坑比的專案,要用f-35和輕四來進行對比,楊輝先在氣動設計上就要給輕四判上一個完勝,要是以後的空戰中兩者相遇了,同樣的情況下絕對是輕四勝過f-35。

至少不管如何,f-35專案是聯合攻擊戰鬥機,為什麼“攻擊”會在“戰鬥”的前面,這明顯就表明在早期的設計要求中,f-35是更加側重攻擊,不管後期美國盟友們的各種要求f-35強化空優,但飛機的身板設計在那裡擺著,這f-35的氣動根本就不是做空優機的料。

但這時候參加會議的眾人自然是不清楚f-35專案,至少這時候的jsf聯合攻擊戰鬥機專案還沒有開始,似乎上一位面的該專案也都是到了96年的時候才啟動,甚至直到2oo1年才決定出最後選擇哪一家的方案。

雖然美國的軍事裝備研製很多時候公開度比較高,現在壓根兒都還沒有影子的專案,你怎麼公開?

倒是話音剛落的時候,6總那邊也是接著揭開謎底:“這dsi進氣道外側的折線設計,它不僅僅是為了隱身設計的需要而存在的,當時我們在對f-22的氣動進行風洞研究的時候就已經現,f-22進氣道的折線不僅僅是能夠起到隱身作用,甚至我們還現了它可以起到類似邊條翼的作用,飛機大迎角飛行狀態下還能夠拉出有益的脫體渦流。”

說到邊條翼的時候,孫、吳兩位新生代總設計師當然就能比較清楚了,仔細對這折線研究上一番之後,也就現了這折線確實能實現一些邊條翼的作用,折線能夠拉出有益的脫體渦流,渦流在流過主翼上表面的時候可以實現很大的氣動增益。

孫總師前前後後搞清楚了這折線的作用之後,那也是各種佩服得緊:“這設計實在是太精妙了,真可謂是化繁為簡啊!邊條翼的設計從早期f-5的小邊條開始,之後是f-18的s型邊條,再到後來便是我們yz-1驗證機上面的大邊條,本以為大邊條已經是邊條翼設計的終極,卻沒有想到6總師對邊條翼的設計才是真的大師啊!之前o111所對邊條翼的研究可以自稱國內最前沿,現在輕四方案一出,確實讓晚輩佩服。”

見到孫總師有如此表現,楊輝倒是笑笑沒有多說什麼,要說這dsi進氣道外的側折線設計,其實外形看起來和f-35的進氣道外側折線設計幾乎有8o%的相似度。

但考慮到這時候的f-35戰鬥機還屬於蛋白質的階段,洛馬公司甚至連jsf專案的設計招標書都還沒有拿到,所以輕四是絕對是不存在任何的抄襲,這只能說是大道三千而殊途同歸,只要大家往四代機方向進行設計,那麼有一些設計中的巧合也就不奇怪。

就在眾人感慨6總師的進氣道外側折線設計之奇妙的時候,唯有楊輝和宋總師沒有動作,特別是宋總師那邊更是緊鎖眉頭,因為他已經看出這折線在設計中的奇怪之處,這折線雖然起到了和邊條翼大致相同的作用,但卻絕對不是同一種東西。

越想越覺得哪裡不對,宋總師卻是來了興趣,現在這設計倒是挺有意思了..........

(未完待續。)8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