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方面不出所料的再次拿出了傳家寶:變後掠翼技術,而雙發變後掠翼戰機就可以有很多的設計方案,這次的洪都很有信心。

“採用雙中推發動機設計新殲,我們在設計上做了很多的方案,但考慮到攻擊機需要強大的掛載能力,我們最後還是選擇了中央升力體佈局。”

所謂中央升力體氣動佈局,這就是說為整機提供升力的不僅僅只是飛機的機翼,機身同樣也能起到提供升力的作用。

這樣的設計思路,常見於早期的太空梭機體設計,那時候的太空梭甚至沒有機翼的存在,就是一個造型怪異的升力體佈局。

而在大氣層內的飛行器方面,最早用上升力體佈局的軍用飛機型號已經不可考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則是:用了上機身升力體佈局的軍用戰機,從來都不會是弱機。

比如大名鼎鼎的蘇聯蘇27戰機,這就是典型的機身升力體設計,有了較薄的機身下部和凸起的機身上部,這樣的設計飛行器機身是除了機翼以外的額外升力來源。

如果說蘇27的機身升力體設計還不太明顯,那就換個更加明顯的機型:美製f14,這款飛機採用兩側進氣道設計,從而留出了超薄、寬敞的機身,這就是在軍用戰鬥機上面採用機身升力體設計的典型。

較薄的同時又相當寬大的機身,這就是中央升力體的典型特徵,f14採用這樣的設計不僅為飛機提供了更多的升力,同時也為f14增加了4個可以掛載aim54遠端空空導彈的重型掛點。

些就是機身中央升力體設計的牛逼之處,不僅能額外增加飛機的升力,同時還能增加飛機的重型掛點。

在f14的機翼不能掛載導彈的情況下,還照樣能掛載大量的aim54導彈,這就是得益於中央升力體設計的好處。

現在、洪都方案也提出在可變後掠翼方案基礎上,給機身設計出中央升力體,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洪都方案就是——小f14……

洪都方案會是什麼樣。暫時還沒有看到有模型、效果圖,甚至三視圖的存在,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在盡情地根據陸總師透露出的蛛絲馬跡腦補著……

直到陸總師示意著自己的徒子徒孫將模型抬出來。將效果圖、三視圖都透過投影儀放出在銀幕上。

直到這時候,眾人終於能看明白這是什麼東西了,楊而輝心裡也是笑了,洪都這次的方案也不知道該說大雜燴還是說原創。

“我們採用翼身融合設計的同時,也引入了變後掠翼設計。雙發雙垂尾設計,在機身的設計上更加……”

陸總師在不斷地介紹著,楊輝的心裡卻是怎麼也沒法淡定,洪都這邊真的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光是聽說陸總師的介紹,自然是沒有什麼直觀的感覺,而楊輝看了效果圖之後,已經明白了這洪都的強大之處。

所謂洪都方案的中央升力體佈局,這完全就是縮小版的蘇27機身設計嘛!

優美的流線形機身設計,機頭微微下傾。平坦的機身之下是騎著左右各兩具獨立的進氣道,兩臺發動機配上了蘇27式發動機、垂尾佈局。

這樣的設計簡直就是縮小版的蘇27,不同之處就在於蘇27用的是固定式後掠翼,而洪都這次也算是為它換上了可變後掠翼。

將蘇27改為可變後掠翼,也虧這洪都能夠想出來,這尼瑪簡直就是太顛覆楊輝的三觀了。

但這種設計方案卻怎麼也都沒有讓人感覺到什麼違和,看起來似乎也挺順眼的,至少要比米格29看起來好看多了。

楊輝能看出來這洪都方案有借鑑蘇27的氣動設計,但也不得不佩服洪都的設計之優秀,完全是深得變後掠翼的精髓。

以蘇27的那種機體設計。你肯定分辨不出是採用呢中單翼、還是上單翼,這種翼身融合的設計已經相當不錯了。

楊輝一開始倒還以為洪都方案會是縮小版的f14,畢竟以f14的掛點設計來看,那絕對是可以大量掛載彈藥的設計。

到時候不管是對空還是對地。都能有不錯的效果,畢竟上一位面的f14炸彈貓也是相當牛逼的東西,海灣戰爭中那絕對是空地雙優的存在。

至於說洪都山寨狂風的設計,楊輝也覺得可能性很小,畢竟狂風的那種設計,光是進氣道下方、變後掠翼機匣下方的掛點。並不能提供很多的彈藥掛載能力。

而事實也正是如楊輝所猜測的那樣,這次的洪都在機身氣動設計上採用了蘇27的設計,但在最重要的變後掠翼機匣上就採用了典型的美式設計。

陸總師又繼續介紹著,對於變後掠翼的設計方案,最重要的還要算那笨重的機匣。

“我們的機匣設計借鑑了f14設計思路,機匣由鈦合金製造,在降低了重量同時也能增加機匣的力學性能,透過柔性密封材料對機匣的縫隙進行可變填充。”

這邊聽到洪都要採用f14式的鈦合金變後掠翼機匣,第一反應:這東西絕對的高大上啊!

但現在的共和國要做出這種複雜的大型鈦合金結構件?對於f14的那個鈦合金機匣,楊輝還是有所聽說。

用鈦合金來進行機匣製造這一點就不說了,柔性密封材料隨著機翼的變動對機匣的間隙進行填充,這樣的設計也是f14的重大亮點。

而這些技術問題,都是需要大量攻關的專案,洪都敢全部上這專案?

“敢問陸總師,洪都真的具備了加工變後掠翼鈦合金機匣的能力?可變柔性填充材料也攻克了?”

楊輝的兩個問題,直指洪都可變後掠翼方案的硬體難點,只要這兩點不解決掉,洪都方案就絕對不可能達到設計要求。

對於楊輝這麼激動的詢問著變後掠翼的技術難點,陸總師也是風清雲淡。

“可變柔性填充材料我們洪都已經完成了技術攻關,在材料效能上絕對不輸f14;鈦合金機匣的問題也透過持續的攻關,完成了機匣結構設計;至於鈦合金加工的問題,我們洪都也是有很多的技術積累,若是能有國內的密切配合,自然也不成問題。”

陸總師說到這裡,也是有著自己的考量,正如他說的那樣,在柔性填充材料上的確沒有了問題。

結構設計也是透過特殊渠道,搞到了多形變後掠翼機匣設計,米格23、f111,甚至f14都被洪都把機匣大卸八塊,現在都放在洪都進行著內部展覽。

機匣的結構設計對於洪都來說,也的確是不成問題,最重要的鈦合金加工技術,洪都那也是好多年之前就有研究,比如洪都在七十年代搞的殲12戰鬥機,就是大量採用了鈦合金的結構設計,所以說洪都在鈦合金加工製造能力上還是相當不錯。

而陸總師剛才說到國內的密切配合,其實指的就是西南科工鈦合金加工基地的技術能力,陸總師自然知道這個時候直說由西南科工支援技術肯定不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陸總師也知道,若是洪都拿到了新殲專案,要讓西南科工參與到這個專案中,當個配套單位肯定不會有問題。

若是洪都這次專案方案失敗了,那就更沒有必要擔心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