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按照楊輝一開始所預料的那樣,在定下了新殲對地攻擊中至關重要的紅外導航、瞄準系統之後的第三天,來自共和**隊、科委高層聯合商定的新殲初步設計指標要求就下來了。

看著這幾十頁的檔案,感覺已經可以算是小冊子的級別了,再次搖搖頭將這份要求仍在桌子上,這次的技術指標要求其實並沒有出乎楊輝的預料。

動力系統自然是雙中推沒有其它的異議,整機空重要求方面則定到了12.5噸的最大值,這和楊輝一開始預計的13噸有些出入但也不是太大,到時候仔細說明一下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飛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也要求在28噸的位置,這倒是和飛豹的最大起飛重量一致,甚至在後面的設計中楊輝還看到了和飛豹資料有更多相同的地方。

最大平飛速度1.7馬赫,最大飛行高度16000米,這些都和飛豹的設計要求差不太多,看來新殲專案還在很多飛豹專案的影子。

讓楊輝看到了不同的地方則是新殲在航程方面有了更狠的要求,高達4200千米的轉場航程,比起早期的飛豹、f-18e/f都要多出了500多,這簡直就是要了人的老命啊.

要不是楊輝早早就有了各種準備還真的就很難達到這以作戰要求,甚至按照楊輝現在方案的設計也最多達到4000千米的轉場航程,要達到規定的這一資料還要再想想辦法才行。

“這真的是令人頭疼啊!看來殲七四的短腿讓軍隊方面下了狠心,單是這一點就足以讓新殲問鼎中型戰機航程之最。”

雖然對軍隊這麼喪心病狂的作戰航程要求有些吃驚,當楊輝卻不得不在這方面多加考慮一下,既然指標這樣定了下來就必須要重視。

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再有什麼好辦法能增加內油,而轉場航程本來就要帶三具外掛油箱,要再增加航程只能是走好最後的一條路:保形油箱。

要說起來,加裝保形油箱並不是什麼好辦法,不能光看到保形油箱能增加的油料攜帶量,同時候還要看到保形油箱帶來的死重。

保形油箱是非常難以拆卸的東西。甚至保形油箱在一般的地勤維修點都沒法拆卸,很多時候都要飛回大修廠或者製造廠拆卸。

這東西在安裝的時候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氣動阻力,將油箱和機身處的接縫都是用密封材料填充粘接,普通的地勤絕對沒法完成拆卸。

也就是說這東西看著對增加航程有好處。但用在了新殲上面的時候就有些雞肋,本來新殲因為更好的利用了機翼外段的內部空間實現了比f18-e/f更多的內油,從而做到比f-18e/f更多的航程,一舉達到4000千米的轉場航程。

但現在指標上多要求的200千米剛好不上不下,上了保形油箱之後的航程方面絕對會增加不止200千米。但軍隊是不是願意接受這種東西呢?

畢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要轉場,更多的時候還是要用於各種作戰任務,甚至有時候的對地攻擊就靠內油和空中加油就行了,更多的載重要用來掛對地攻擊載荷。

這時候固定在機體上的保形油箱就是一個累贅,加上新殲的發動機推力本就不怎麼夠,若是在整上個保形油箱之後確實有些令人崩潰。

當然,若是裝上了保形油箱之後的航程增幅就能更加優秀,說不定新殲可以直追重型機的航程,這也是一個令人流口水的優點。

想到了這麼多一直都在為這4200千米的航程糾結著,而在楊輝覺的保形油箱還有些雞肋的時候。其它有意於新殲專案的單位卻早早就定下了採用保形油箱的設計方案。

不是所有的中型戰機都可以達到楊輝所設計的新殲方案內油量,通常的中型機的內油也就是五噸左右,就算這次因為新殲的技術指標比普通的中型機大一些,但也就最多6噸的內油,若沒有保形油箱的存在,最大的航程也就是3600千米左右,這就逼的其它設計方案用上保形油箱。

看過了令人糾結的航程問題之後,楊輝終於也將目光放到了其他的方面,比如新殲的起降效能。

首先是對新殲的起飛要求:起飛滑跑距離:350米,著陸滑跑距離:1100米。

單是從這一點來說。新殲的起降指標已經放的很寬了,特別是相對於西南科工的新殲方案就更是如此。畢竟是一款要用於艦載起降的飛機,雖然有彈射器的存在,但f-18氣動佈局的起降效能絕對是非常優秀。

源自f-18優秀的低空低度效能。新殲絕對可以滿足軍隊的起降要求,甚至還能做的更好,這一點是絕對不用擔心。

之後又看到了關於新殲的最大過載問題,透過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軍隊對於新殲的定位到底是什麼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一款注重空優戰的戰機最大過載通常都會在9g,這種最大過載限制更多的還是為了保護飛行員,或者也有保護戰機的原因。

大過載動作的時候通常都是些高難度的空戰動作。也就是只有一款飛機為了空戰而設計的時候會將最大過載增加。

而一款側重對地的多用途戰機就很少會有高過載的機動,在訓練多用途戰機的飛行員時,也不會在抗超大過載上面花心思。

最大過載和飛機的使用範圍有關,典型的就是f-18a/b型是作為一款對地攻擊的存在,美國海軍就規定可只要7.5g的最大過載就行了。

由此可以看出,飛機的最大過載和作戰用途有著密切的關係,只要看過了飛機的最大限制過載,差不多就能看出這款飛機的空對空作戰能力。

而這次的新殲指標中規定的限制過載就清楚的表明了一點:新殲的空對空作戰效能並沒有太被重視,最大過載限制在8g(即飛行員在飛行中最多承受自身的8倍重量)。

當然了,這個過載限制在保護飛行員的時候,同時也能給新殲一個結構設計的指標,通常在戰機的結構設計中會按照規定最大過載的百分之二十的餘量來設計。

最大過載越大,就要求結構越堅固,免得在做大過載機動的過程中輕易地就解體了。結構要求越堅固在設計的時候就會在在結構方面多下功夫,結構重量、材料、加工工藝都會大不相同。

規定了8g的過載要求,兩個符號所蘊含的資訊絕對是整個指標中最有含金量的,需要好好體會。

“不錯,這的確是一款多用途戰機的要求,現在的新殲的設計方案是沒有問題的,是時候通知一所的主要設計人員來開個會了。”

自言自語的楊輝已經有了準備,開始要將各方的人員集中過來,為了新殲方案是時候該動起來了,西南科工為了這一點準備的太久太久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