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王振一臉小意的應下,便帶著楊崢趕往傳心殿,兩人一前一後,楊崢望著王振匆忙的身影,很難想象這個並不偉岸,甚至有些矮小的身影會是開創明代太監專權先河的人物,對於王振,楊崢並沒有太多的惡感,說到底不過是誦讀了幾句書,然後仗著皇帝信任,把持了些權利而已,然後趁機打壓了不少看不順眼的文人,弄得百官怨恨,再在土木堡一戰,讓英宗親征,從而被後人永遠釘在了十字架上,留下了千古罵名,但王振是不是土木堡的罪魁禍首,歷來被後來學者爭論,首先,《明實錄》的記載則突顯了其“實”的一面,即也有一些關於王振的正面記載。如對於廉能之人時有引進,先是向皇帝進言,時任兩淮都轉運鹽使司同知(副職)的耿九疇“此人廉介,眾所通知”,建議補為空缺的兩淮都轉運鹽使(正職),後是推薦剛直有才幹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一省之最高行政長官)石璞擔任工部尚書。對不盡職的官員亦毫不姑息,建議皇帝給予嚴懲,以儆效尤。

正統六年,掌管國家錢糧的戶部官員劉中敷、吳璽、陳瑺等人因處理蒙古使臣的朝貢事宜玩忽職守,被王振檢舉,並最終予以嚴肅處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明代陸容撰《菽園雜記》記載:宣德年間,朝廷經常派宦官外出尋求花木鳥獸等玩物,騷擾民眾。自從王振掌管內廷之後,“悉禁絕之,未嘗輕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間,軍民得以休息……”王振的處事才能也不乏可稱道的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正統四年,福建一位名叫廖謨的官員打死一名驛丞,驛丞是閣臣楊溥的鄉鄰,那名官員是閣臣楊士奇的老鄉。楊溥主張將官員處死以償命。楊士奇則想判處那位官員因公事殺人而予以輕微處置。兩人爭議不定,就請當時執政的太皇太后張氏裁決。當時在場的王振認為二楊都是因為鄉鄰緣故給出了不盡合理的處罰,償命太重,因為公事而處理的話太輕,應該給予降級處分,太皇太后覺得很有道理,就依從了他的建議。如此處理,拋開私念,秉公執法,所以能為太皇太后接受,並顯示了自己處事的才能,使得他在後來能夠逐漸參與到政事中來。

王振掌權時,樂於接納富有治國經驗的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的意見,每次奉命到文淵閣諮詢政事時,三楊跟他講話,他都是恭敬地站著接受。曾經問三楊他家鄉中是否有可以來京師任職的才幹之士時,三楊推薦博學多才的薛瑄,王振則將他“召為大理少卿”。對三楊百年之後的接班人問題也多有考慮,且徵求他們意見,對他們推薦的陳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對有才識的官員亦多有敬重,吏部尚書魏驥聲望顯著,王振尊敬地稱他為“先生”,兩人會見的時候,魏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計較。當時在江南地區擔任巡撫的周忱勤政愛民,王振對他也極為賞識。可見王振,未必就那麼十惡不赦,至於說在於軍情緊急下,他還要叫皇帝從大同駕幸他的家鄉蔚州,在家鄉人面前炫耀。快到蔚州時,他又忽然想起部隊和馬匹會踏壞家鄉的莊稼,改道北上去了宣府。從而導致明軍倉促應戰,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明英宗盤而坐,不久被俘,大明從盛轉衰?而王振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但這個罵名明英宗並不承認,據《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中有一則故事:英宗剛復辟,便為王振招魂以葬。第二年,廣西參政羅綺,因聽說英宗還在寵太監,用上好的香木為王振行衣棺葬,便取笑不尊,於是被英宗下獄禁錮。又過了一年,智化寺的住持然勝又請皇帝為王振贈諡,也就是要說法,這個活兒交給了禮部,想必也是辦了。天順六年,然勝說,原有的賜經賜諭,也就是皇上給的禮物和題詞都丟了,想再要一份,以告慰王振在天之靈,英宗二話沒說,又答應了。作者說:“蓋振之罪,上通於天,而英宗之寵眷生死不替。”連作者明代人都無法理解,只能用“異哉”二字來感嘆了。

這件事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想來,英宗北狩一年,冷宮六年,應該反省,但是,仍沒有將命運之厄與王振相聯絡。在英宗的腦子裡,土木之敗,責任不在王振。那麼,這個責任在誰呢?自然是他這個皇帝了,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後來才會對王振的無限懷念,稱王振『引刀自刎』,並建衣冠冢葬以『蟒衣玉帶』、『撰碑頒勅』、『以旌忠義』。

就在楊崢望著這個並不偉岸的背影細細胡思亂想之際,卻聽得前方傳來一陣腳步聲,跟著迎上了一個小太監,那太監手裡捏著一張,紅著臉急沖沖的走了上前,一把拉過王振,低聲道:“王公公,你快給我看看,這詩如何?”

王振點了一下頭,轉過身來看了一眼身後的王振,道:“楊大人請稍等片刻?”

楊崢也有好奇,便點了點頭道:“無妨,王公公只管幫忙便是?”

王振道了聲謝,這才接過那太監手中的紙張,低聲念了起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zé měng)舟 ,載不動許多愁……?“

楊崢凝聽了兩句,便是這是《武陵春V;風住塵香花已盡》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極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悽苦之極;下片則進一步表現其悲愁之深重,並以舴艋舟載不動愁的新穎藝術手法來表達悲愁之多。全詞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對故國故人的憂思,寫得新穎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貼切,絲毫無矯揉造作之嫌,饒有特色。此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一的才女形象。不知這小太監為何要王振看這樣哀怨的詩詞做什麼。

只聽得王振誦讀了幾遍,一言不發,那小太監滿臉期盼問:“王公公,這詩兒不好麼?“

王振嘆了聲道:“這詩兒是前朝一個中年孀居後所作,當時這位婦人丈夫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這女子孑然一身,又恰逢國難,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所以這詩兒不免悲苦了些,我說給你聽聽:“惱人的風雨停歇了,枝頭的花朵落盡了,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裡劃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楊崢聽王振這番分析,竟是十分的準確,不由得多看了王振幾眼,心道前世只記載王振只是能誦讀詩書而已,哪裡想到竟有這般見識,這分明是個大家嘛?“

那太監聽王振一番說辭,頓時搖頭道:“這詞兒不好,這詞兒不好,小翠兒聽了還願意跟我好麼?“

王振哈哈笑道:“這詞兒倒也說不得不好,只是情緒過於哀怨愁苦而已,你啊,不懂詩詞可不要亂說?”

那太監一臉討好的道:“那是,在這宮中有誰不知道公公才學告絕,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乃我內廷人人敬仰的才學之士,連皇帝也喊公公一句王先生?”

王振的才學在內廷還能充充數,可放在外廷,那就算不得什麼,當年他正是科舉無望,才引動自宮入了皇宮,此時被這小太監這般吹捧,若是沒人倒也罷了,偏偏身後還有個楊崢,一張從未紅過的老臉,沒由來的紅了一下,扭頭對楊崢道:“讓楊大人見笑了?”

楊崢不以為意的道:“那位公公倒也沒說錯,王公公的才學,的確是高明?”這幾句話兒倒不是恭維,單憑剛才能見李清照的詞兒分析得如此透徹,若沒有些才學,是萬萬做不到的。

王振本還有些臉紅,待看到楊崢臉上並不是恭維的神色,神色便也自然了,對楊崢的好感又都多了幾分,拱了拱手。

^^^^^^^^^^^^^^^^^^^^^^^^^^^^^^^^^^^^^^^^^^

放心這裡絕不是給王振正名!(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