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以為因為自己的到來,歷史已悄悄改變,這場前世有名的刺殺或許能躲過去,但一切並不非他所願,不免感到有些沮喪。

沈豔秋看他神色有些落寞,拉了拉他的手掌柔聲道:“你已經盡力了,就不要自責了……?“

楊崢點了點頭,不再看一眼那些屍體,扭頭大聲喝道:“張翼何在?“

張翼急忙上前道:“末將在!“

楊崢道:“這些將士都是為國而死,你好好收起他們的遺骸,隨我入京?孤要為他們討封賞?”

“是!”張翼應了聲,轉身衝著身後的將士喝道:“幫兄弟們收遺骸,要小心收斂,一根頭髮都不能少,否則的話,軍法處置。”

眾將士大聲應了聲,開始動手收斂陣亡的遺骸。

這時,楊士奇走了過來道:“看今日的刺殺漢王對楊小弟是殺之而後快,如此說來楊小弟太子的身份還沒有洩露,為了大局著想,我看楊小弟還是遣人返回朝廷,讓禮部派人來迎接,如此一來,才不引起漢王懷疑?”

楊崢嗯了聲,那就讓況鍾去吧?

況鍾一抱拳領命而去。

楊崢等眾人收拾了好遺骸,才看了一眼前方,大聲喝道:“走,隨孤進城!”

乾清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爺、是昊天的代表,代表著天,而帝王之位極尊,謂之唯一,就是天之唯一的意思,清氣上升謂之天,濁氣下降謂之地,是故乾就是天,就是清的意思。而道德經裡面又有天得一以清,為表示帝王是天地間唯一的、最尊貴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宮。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之上,連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自檯面至正脊高二十餘米,簷角置脊獸九個,簷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鬥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金龍和璽彩畫,三交六菱花隔扇門窗。

殿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簷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內空間。後簷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簷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寧宮。殿內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臺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四座,正中出丹陛,接高臺甬路與乾清門相連,甚是雄偉。

此時的乾清宮中,只聽得劈劈啪啪的響著一陣陣的紙片聲,聲音不大,但落在空曠的乾清宮卻也是極為響亮。

聲音從一張紫檀木長案上傳來的,長案上密密麻麻堆了半人高奏摺,大小不一,身旁的站著幾個太監正低頭不停的翻閱奏摺,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如此一來,緊張加上高強度的勞作,幾個太監一個個滿頭大汗,卻連擦汗的功夫都沒有,都在全神貫注翻閱奏摺上,每翻閱了一個,必有為首的一個太監,恭恭敬敬的遞送了上去,端坐在龍案前的朱瞻基手中提著硃筆,不時的勾勒著,速度快捷而優雅,但太監海濤可就優雅不起來了,自早上被皇帝叫到跟前,幫忙翻閱奏摺,這樣已經整整一個上午了,雙腿由於長時間的戰慄,以及有些痠麻了,腰肢因為要弓著,也疼得厲害,若說這些倒也罷了,畢竟只是累一點,苦一點,厲害的皇帝有些奏摺,還需要他幫著念一念,看一看,他在永樂年間隸屬於御馬監,後升為少卿,負責管理飼養馬匹,特別是處理向朝鮮求索戰馬的事務,由於為人靈活,被朱棣信任,先後七次被派遣回朝鮮,最後一次在永樂二十一年八月,他奉諭與禮部郎中陳敬等到朝鮮,這次是應朝鮮國王之請,冊封其嫡子為王世子。而明廷更藉此機會,再求馬萬匹。這次海壽不僅像以前一樣大收賄賂,收下各類麻布、苧布、人參、方席、寢席、石燈盞、貂裘等物為朝廷爭取了顏面,受到永樂皇帝的嘉獎,加上年紀也大了些,此後便留在了宮中,掌管司禮監,可他本身識字不多,讓他幫忙唸叨奏摺,這無疑是讓他倍感壓力,幾番下來,雖出錯誤,但也覺得身心疲憊。

朱瞻基坐在龍椅上,硃筆飛快的批閱,饒是如此,這番忙碌下來額上竟也溢位了細密的汗珠。但他並沒有停下的意思,這些都是父王再世的時候應該批閱的,父王身子不好,一直拖著數月累積下來,竟有數千件之多,他不得不加把勁批閱完畢,對於政務他並不陌生,由於從小就備受祖父寵愛,他很早就開始出閣讀書, 按照明朝的制度,“大抵皇子生十歲而入學”。皇子讀書前,要由皇帝下令先舉行一定的儀式,然後才能開讀。讀書的場所是固定的,一年之中,要選擇涼爽、和煦的季節讀書,天冷和天熱都不能進行。讀書的日程也有明確的規定。此外,還要慎重選擇講官,進行專門輔導。讀書的方式、方法也很講究,講官講一句,皇子跟著照讀一句,或五遍,或十遍,一般是讀重於講。因為是講官講,皇子跟著照讀,所以這種受教育的活動稱為“講讀”,講官稱“講讀官”。

他出閣就學之初,祖父朱棣為他選任了一批頗有才學的高級官員,其中“靖難”功臣、少師姚廣孝被任命為朱瞻基的首席講讀官,等永樂六年十一月,朱棣又命太子太師淇國公丘福、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黃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楊榮、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楊士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讀金幼孜、司經局洗馬姚友直等官員輔導他讀書,甚至開始讓他留意朝政。

丘福、蹇義等人多是當朝重臣,又是皇太子高熾的輔導官員,並且具有較為豐富的政治與經驗。朱棣在敕諭中明確指示這些人:你們的職責是輔導東宮皇太子,太子的兒子也要得到你們的指導與輔助。朱棣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政治上培養和教育他,不僅讓重臣們教會他一些為政的經驗,還要培養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可以說他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熟悉朝中政務的流暢以及運轉。

到 永樂八年,朱棣率軍北征,命皇太子朱高熾監國南京(首都);而讓皇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並且命戶部尚書夏原吉輔佐他,這是他第一次開始處理大明政務,心頭不免緊張,朱棣為了進一步鍛鍊他,在出征之前,竟批准了由夏原吉等人商議起草的“留守北京事宜”,這個“事宜”實際上是朱棣出征期間北京的臨時行政方案。

這個方案顯然是根據一年前皇太子監國的方案制訂的,方案中規定太子的許可權,也就是前一個方案中太子監國的許可權。而皇長孫朱瞻基的許可權範圍,似乎只有中下級文武官的部分人事權,北京諸司日常事務的一些行政權。但實際上隨著朱棣遷都北京步驟的實施,北京相應設立了許多行政衙門機構,並逐漸成為大明帝國的另一個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加上朱棣北征從這裡出發,軍隊的調發,糧餉的轉運,以及北京各行政機構的日常事務,使得當時留守北京的政務十分繁重,當時侍奉他左右的侍從看到繁重的政務幾乎全都壓在留守重臣夏原吉和他的身上,不禁感嘆道:留守北京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他滿不在乎的道:”這有什麼,皇祖都有現成的辦法,咱們只要照著辦就是了,用不著多操心”。此後,他開始著手處理政務,畢竟是第一次,不免有些緊張,好在祖父給他留下了夏元吉隨他留守北京,當時的夏元吉被祖父代理吏、戶、兵三部長官,並輔佐他留守北京。

夏原吉擅長於財政、行政工作,是位很有才幹的官員,當時他可以稱為是北京的大總管。每天早上,他到奉天門辦公,兩旁站立著一些侍衛人員。夏原吉則站在他的身邊幫助他處理各機構報告上來的事務,遇有疑問時,他也虛心詢問一下夏原吉,夏元吉時而提示他應該怎樣裁決,正是夏元吉的細心輔佐,在北京那段時間,他每天熟悉各衙門機構上報的問題和事務,那些該自己批覆,那些該送入內閣,那些該快,那些該慢他在北京期間都熟悉無比,此時處理起來,竟絲毫不見慌亂。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今天有點不在狀態,所以來遲了些,請見諒!(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