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道:“果然是好法子,南京與京城相距數千裡,無論是水陸一路走來少說也要一月有餘,陛下大可利用這段時間,穩定朝局面,著實一個一石二鳥的好法子?“

楊溥微微皺了皺眉頭,嘴唇動了動,想說什麼,卻沒出聲。

朱瞻基掃了他一眼,道:“楊愛卿可是有話要說?“

楊溥立即站了起來,行了一禮,道:“陛下的法子倒是不錯,只是微臣有些擔心?“

朱瞻基道:“楊愛卿擔心什麼?“

楊溥道:“漢王早有叛逆之心,此番仁宗皇帝大行,實乃上天給他的好機會,以他的為人,想必早有安排,若得知假太子從南京返回京城,少不了有些動作,微臣是擔心那位“假太子?”

朱瞻基目光閃了閃道:“成就大事者,不拘小節,楊兄弟聰明無比,想來足以應付?”說著心頭一嘆,目光裡多了幾分擔心。

楊溥見皇帝如此說,也不好多說什麼,心裡微微期盼那假太子能逢凶化吉。

眾人就這計劃又細細商議了一下,最終商議了結果是,為了做出太子當真不在京城的假象,朝廷需派遣一位禮官赴南京迎駕,而先前的況鍾敢於任事的擔當,給朱瞻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便讓況鍾擔當此事,利用大明驛站的馬匹,務必儘快趕到南京,將訊息送給楊崢。

大明的驛站是在元朝的基礎上建造的,元王朝,由於疆域遼闊,發展交通,強化了驛站制度,這也成為它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當時的驛站稱為“站赤”,實際“站赤”是蒙古語驛站的譯音。而“驛站”這一詞彙也從元朝開始在漢語中出現(之前只稱“驛”)。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在元朝驛站的基礎上,除開通瀋陽至旅順的驛站外,在其它幹線道路上均設定了驛站。這與元代只在兩條大幹線上設驛站是不同的。在明代還設立了遞運所,這些獨立與驛站,專門從事貨物運輸的組織,其主要任務是預付國家的軍需、貢賦和賞賜之物。由各地衛所管理。遞運所開始設於洪武元年,它的設定,是明代運輸的一大進步,使貨物運輸有了專門的組織。明代陸路運輸,基本上是採取定點和接力的方法。因此,遞運所除擔負駐地指定運輸路線的任務外,還要做好海、河運輸的集散工作。

驛站使用的憑證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驛站要車、馬、人夫運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郵符”,官府使用時憑勘合;兵部使用時憑火牌。使用“郵符”有極為嚴格的規定。對過境有特定任務的,派兵保護。馬遞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驛站的接遞如果要從外到達京城或者外部之間相互傳遞的,就要填寫連排單。公文限“馬上飛遞”的需要日行三百裡。緊急公文則標明四百裡、或者五百裡、六百裡字樣,按要求時限送到。但不得濫填這種字樣。驛站管理至清代已臻於完善,並且管理極嚴,違反規定,均要治罪。況鍾知自己眼下所做的事情,干係重大,也不含糊,憑著兵部給的火牌要了馬匹,一路衝著南京狂奔而去。

看著況鍾飛奔後去,王振才迅速的轉回了身子,急急忙忙感到了朱瞻基的書房,告訴他況鍾已出發的訊息,正在看書的朱瞻基聽了這訊息,放下了手中書本,抬頭看了看門外漸漸漆黑的夜色,喃喃道:“楊兄弟看你的了?”

刺殺的第二日,楊崢並沒有立即返回南京,而是繼續留在了驛館,倒不是他不願意出去,實則是外面的雨水太大,雨中泛舟固然有些詩情畫意,但弄得渾身溼漉漉的也不爽快,再者大小姐已經答應了,改日泛舟西湖,所以他也樂得在驛館裡呆上一日。

只是經過了昨日一番刺殺,楊士奇等人倒也不敢怠慢,樊忠帶來的五百將士都開始在四周警惕,一有風吹草動,立即上前查探,弄得偌大的驛館,連一隻鳥兒也飛不進來,讓楊崢好生無趣的很,唯有讓陳蕪準備文房四寶,開始習練書法。

自從假扮了太子,在陳蕪的天天說教下,每日都習練書法一炷香,若是有兩日不習練,習練還真有些手癢。

陳蕪聽了指令,除了準備文房四寶之外,還弄來兩幅字帖,楊崢與書法倒也有些研究,一看陳蕪手中的是張芝的《筆心論》一卷,是大書法家張芝論書法的文章,後世已失傳,可以說是書法名帖中的瑰寶,堪比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張芝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大書家,是張奐長子,年輕時就很有操節,雖出身宦門,而無紈絝氣,勤奮好學,潛心書法,當朝太尉認為他將來不是文宗,就是將表。屢次徵召他出來做官,皆嚴辭拒絕,故有“張有道”之稱。他潛心研究書法,尤好草書,師承崔杜之法,其父張奐為方便張芝兄弟習文練字,著人鍛造石桌、石凳、墨池於河邊,從此,張芝兄弟以帛為紙,臨池學書,先練寫而後漂洗再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為之黑,後稱張芝墨池。更將崔杜筆法,爛熟於心,終於擺脫舊俗獨創一體,轉精其妙,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所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字跡氣脈貫通,隔行不斷。古人謂之:“一筆飛白”,開書法之一代新天地。歷代書法大家譽稱張芝草書為“一筆書”,尊稱張芝為“草聖”。後世從學者如雲,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亦受其影響,王羲之曾說:“:“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餘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可見深受其影響,他的七子王獻之也是大愛張芝的書法,王獻之的《鴨頭丸貼》就是繼承張芝《八月貼》風格的,可以說王獻之受張芝的影響比受其父王羲之的影響大,朱瞻基書法基本上路子是走的趙孟畹男惺椋??級?蠶傲氛胖サ氖櫸ǎ?攣呶?巳醚鉞拷?煺盎?氖櫸?7碌夢┟釵┬ぃ?擅簧倩üΨ頡ʏ;

這卷《筆心論》便是張芝用“一筆書”書寫的,又是書法論,對書法的練習是大有好處,楊崢也早就想精研臨摹了,這時見陳蕪送來,當下也不客氣,對著昂貴的宣紙臨摹了起來。

張芝的書法,是從民間和杜度、崔瑗、崔實那裡汲取草書藝術精華,獨創“一筆書”,亦即所謂“大草”,使草書得以從章草的窠臼中脫身而出,從此使中國書法進入了一個無拘無束,汪洋恣肆的闊大空間,從而使書法家的藝術個性得到徹底的解放。而他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不認真來習練,還真不好臨摹,楊崢本就喜歡張芝,這一番臨摹可謂極為認真,不知不覺竟過了一炷香的功夫。

看著厚厚一大疊的宣紙,楊崢極為滿意的點了點頭道:“雖沒其神韻,但也似模似樣了?”

眼看桌上還有幾張宣紙,想了想又提起硃筆在宣紙上一陣龍飛鳳舞起來,不多時宣紙上留下了“:“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掃了一眼見,見紙張的書法頗有幾分張旭的神采,頓感滿意。

這時陳蕪走過來收拾紙張,看了這兩句,微微咦了聲,道:“殿下這兩句倒有些意思?“

楊崢呵呵一笑,道:“這可不是孤說的,這麼高深的話兒一看就是得道高僧才有的境界?“

陳蕪識字不多,但見識不少,聽他說不是自己所說,又誦了一遍,覺得這兩句話暗含某種豁達、某種超然、某種大度、某種灑脫,卻不是楊崢這樣年紀該有的境界,便道:“敢問殿下此句何人所做?“

“好像一個叫寒山子和一個叫拾得的和尚說的?“楊崢隨口道。

“寒山與拾得?“陳蕪默唸了聲,隨即雙眼一亮,道:”我知道了,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兩位羅漢,在凡間化做兩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氣憤至極。便有了與拾得的一段精彩對話。人稱《寒山問拾得》。“

楊崢倒是沒想到這兩句話兒,竟被這麼多人知曉,道:“世人很喜歡這兩句話麼?“

陳蕪這會兒彷彿不認識楊崢一樣,一臉驚愕的道:“殿下難道不覺得這兩句話兒很精妙?“

^^^^^^^^^^^^^^^^^^^^^^^^^^^^^

第三更了,今天大雨家裡的小家夥不能出去溜達,所以很是鬧騰,只好放棄碼字了,來遲了還請諸位莫要見怪,有月票的請送上幾張!(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