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九年舊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風雨大作,夾雜著陣陣驚雷。新修成的奉天丶華蓋丶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當時剛剛準備遷都的朱棣,聽了這個訊息,心中立即升起不祥之感,因為這樣的一場史無前例大火,定會引起朝政的動盪,尤其是對自己剛剛動了遷都的意圖,這樣一個”上天示警”十分嚴重的問題,只怕要引起不少人恐慌,而那些反對遷都的臣子,少不了要抓住這次天怒人怨的機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棣猜得沒錯,對於這樣一件“天怒人怨”的大事,朝廷文武百官中,是絕對不會那麼平靜,最先發難的是禮部主事蕭儀,此人永樂十三年乙未登陳循科二甲第六十七名進士。曾任職吏部文選主事,後來朱棣見他能幹,提拔為禮部尚書,對其還算恩寵,誰知這一次竟是他率先上了奏摺,這位六品官員認為: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緣故。把國都從南京遷來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皇脈也撂在江南。這是大不敬的事,有了禮部牽頭,其他衙門也紛紛效仿,一時朱棣的龍案前都是上疏批評永樂遷都是背棄洪武的祖訓,這讓一心遷都的朱棣,震怒異常,他認為蕭儀把遷都與雷擊三大殿聯絡起來,完全是蓄意誹謗。

因此他幾乎在第一時間內就作出了決定:命令錦衣衛將蕭儀抓進北鎮撫司大牢,不作任何審訊,就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按說這樣的雷霆手段,應該足以震撼那些官員,但明朝的官員裡還真有幾個硬骨頭,在朱棣如此的雷霆手段,這件事仍是沒有被壓下來,蕭儀的觀點在官員中仍有不少人繼續上奏摺,這些官員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對應吏丶戶丶禮丶兵丶刑丶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監察部門。六科編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負責人稱為都給事中,正七品。餘者都稱為給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對應全國各省,當時全國只有十三個省。十三道御史統歸都察院管轄,御史的官階同給事中差不多。

兩個衙門類似於今天的監察部和審計署,級別卻要低得多,但權力極大,加上這些人都是年輕官員中選拔,算得上是初涉仕途,尚不致沾染太多的官場惡習,擔任言官敢於彈劾不法權貴,因此被朱棣仰仗,本以為自己這此的遷都是大事,怎麼說也是為朝廷做了一件大事,不能因為一場大火,而毀掉了多年的辛苦。

但朱棣實在沒想到,那些平日裡看似反對的官員在自己殺了禮部主事蕭儀後,並沒有多大的反應,反而是這些言官終日認為皇上”輕去金陵,有傷國體”。

初始,朱棣還好生說道說道,那知這些言官油鹽不進,說了半天,只認準了“輕去金陵,有傷國體。”

朱棣本就不是一個十分有耐心的人,眼看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好生說了大半天,對方硬是不低頭,登時大為惱火,有心想殺幾個立立威,可這些是言官,不能像對待蕭儀那樣,一概殺之。他於是心血來潮想出一個辦法,讓這些科道言官與部院大臣一起到午門外跪下對辯。遷都究竟好不好,讓雙方各抒己見。

這樣的法子只怕也只有朱棣能想出來,當時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時候,午門外的廣場上,言官與大臣分跪兩邊,個個都淋得落湯雞似的,但誰也不覺得尷尬,也不覺得侮辱。他們爭論得面紅耳赤,一天沒有結果。朱棣讓他們第二天再來午門下跪辯論。雨還在不緊不慢地下著,朱棣在城樓上不慍不火地看著。官員們冒雨下跪,不依不饒地爭論著。這場景看起來有點滑稽,然而卻是十分的有效,那些言官爭論了一番,卻發現皇帝根本不在乎,每天加入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便是那些部院大臣,如此折騰了一番,所有的部院大臣與科道言官都看清了皇帝遷都的決心,縱然是天怒人怨,皇帝也不會改變主意。

這一次鬧騰後,再沒人反對,自此大明的金鑾殿就在北京坐實了,這一坐差不多十年了,這十年了倒也沒再發生什麼大事。

對於當年的這段事情,朱高熾記憶猶新,時而想起不免有些害怕,尤其是那一場天降大火,將奉天丶華蓋丶謹身三大殿化為灰燼,讓他從心底就有幾分懼怕,從骨子裡也對這三大宮殿十分的不喜歡,除非有不得已的時候,否則絕不會去這三大殿,平日裡多半在御書房。

御書房位於紫禁城東北部寧壽宮花園的北端,面南向北靠紅牆,東西共九間,是寧壽宮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正中前簷下懸御書房三個正楷大字,房內佈置是朱高熾按照自己的喜好讓人佈置的,室內空間盡陳書格、炕案、炕幾、香幾、繡墩、方案等平日辦公所用的器具,這些器具都不大,那是以為歸為皇帝的御書房,室內空間並不大,反而是狹小曲折,所以佈置的東西多為精細小巧,牆壁之上,除絹、紙帖落外,還掛有御筆字、山水、花鳥等插、掛屏, 一一點綴,顯得十分的典雅。

朱高熾在太監的攙扶下,在書房的龍椅上坐下,太監海濤小心的開啟了奏摺,今日的奏摺上的事情,倒也不多,除了幾件小事之外,並沒什麼太大的大事,唯獨有兩件大事需要皇帝親自處理。

第一件事就是新皇帝登基已經第二個年頭了,按照規矩,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也就是說,經過改元,新皇帝的年號算是正式可以昭告天下了。

第二件事顯得有些麻煩,是大明的老敵人蒙古的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蒙古自從退居漠北後,被tai祖皇帝幾次北伐,尤其是藍玉於捕魚兒海一戰,基本上摧毀了北元的實力,此戰藍玉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基本上摧毀了殘元的實力,但終究是沒能消滅,此後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登基,開始削藩,燕王朱棣以朝廷有逆臣,奉天靖難,打了四年內戰,而這四年的時間裡,昔日的蒙古也迅速壯大了起來,原來的黃金家族與建文帝於四年被不屬於黃金家族的鬼力赤所篡奪,並該國名為韃靼,此人倒也是個厲害的角色,廢除了元朝國號,並向大明稱臣,建立了朝貢關係。從此,北方邊境進入了和平時期,只可惜這種關係並不是很長,僅僅六年後,韃靼太保阿魯臺殺害了鬼力赤,並擁戴元朝宗室本雅失裡為可汗。

但此時的蒙古已經分裂為三塊,分別是蒙古本部(也就是韃靼),瓦剌,兀良哈三衛,三股勢力各自牽絆,各有忌憚,所以一直對明朝沒夠成威脅,明朝也是暗自分化扶持其中一方,算起來蒙古勢力雖有所壯大,但不足以威脅到明朝根本。

直到韃靼的新首領本雅史裡與太師阿魯臺對韃靼進行改建,讓這個本在三股勢力中,並不是如何強大的黃金家族迅速強大了起來,且連年出戰,東邊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雖然沒有多大效果,一時聲勢下人。

這等聲勢立即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雄才偉略,自不會讓昔日的敵人強大起來,當韃靼這一番動作後,朱棣迅速作出了回應,他先於永樂七年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並提供糧草,鐵器、火藥援助,幫助他們作戰,瓦剌乘勢擊敗前來進攻的本雅失裡和阿魯臺,韃靼的勢力被削弱不少,而後,朱棣命令凡長江以北全部可以調動的士兵,立刻全部向北方集結,一時長江以北無數人馬浩浩蕩蕩地開始向集結地進發,到永樂八年一月,部隊集結大軍五十萬,在朱棣的親自率領下,開始親征蒙古,一舉摧毀了韃靼的所有力量,阿魯臺在四處求援卻又無人援助,無奈之下,他於永樂八年冬天正式向明朝朝貢,順服於明朝,自此明朝邊境安靜。

但少了一個對手,蒙古實力再一次壯大起來,這一次是瓦剌,在首領馬哈木的統治下,瓦剌迅速壯大,瓦剌開始不斷蠶食西部蒙古的地盤,幾年之間,瓦剌的實力一時變得十分的強大,馬哈木也動起了統一蒙古,恢復帝國的念頭,他立答裡巴(黃金家族阿里布哥系)為汗,還侵佔了和林。

^^^^^^^^^^^^^^^^^^^^^^^^^^^^^^^^^最近比較忙,更新顯得有些不穩定,還請諸位見諒,但絕對不會斷更,這個請放心!(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