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淡淡一笑,目光並沒有在那兩口大箱子上看一眼,聽了高航的話搖了搖頭道:"靠這點罪證是殺不了王振的,咱們就算把這些罪證擺在皇上的面前他老人家也不會去看一眼。"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為什麼,這可是切切實實的罪證,尋常官兒隨便拿出一件來足夠死一百遍的。"高航一臉的不可思議。

楊崢哈哈一笑,道:"王振可不是尋常的官兒。"

高航道:"就算他不是尋常官兒,他也是個官吧,官兒犯了法就該受到懲罰,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

楊崢搖了搖頭道:"這世上的道理若是都如高大哥這般,那就簡單了,王振揹著皇上殺了人,收了銀子這不假,可問題的關鍵皇上並沒有殺王振的意思,咱們這位皇上算不上什麼明君,要說性格也不是老祖宗朱洪武雷厲風行的性子,要說唯一的優點便是較之本朝太祖皇帝多了幾分情誼,他自幼跟著王振長大,這份情誼旁人輕易取代不了,就說王振這些年犯下的罪行換做是洪武爺,永樂爺,哪怕是宣帝爺那也給殺了,可在小皇帝就不行了,單不說他對王振的信任無人能比,就是沒這些,你看看這些年外面的這些文臣武將,那個不是仗著自己的有些功勳,衝著小皇帝發發脾氣,今日這個因一點芝麻大的小事上奏章,明日誰誰又因俸祿沒及時到位罵了些難聽的話,就說外面的那幫武將吧,早已不復當年的神勇了,就江西的幾個毛賊都能讓他們一敗塗地,說起戰績根本沒有,可是要起軍餉來,那是一個比一個狠,早年仗著宣帝爺勵精圖治國庫倒也有些銀子,可如今畢竟不是仁宣盛世,小皇帝登基的那幾年各種天災人禍就不說了,單說紫禁城裡裡外外工程修復就不知花了多少銀子,這些銀子戶部是給了一些,就我所知不過是整個工程修復的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誰給操辦的,除了王振還能有誰,這也是為何正統六年,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重建竣工,小皇帝在皇宮大擺筵宴,進行慶賀非得要王振現身了,只因沒有王振的操持,這三座大殿根本就沒銀子修復,說起來這些年王振遍受賄賂,又大肆貪汙,家中財富甚至超過了小皇帝,以小皇帝的聰穎未必一無所知,可他這麼多年說了什麼,對此只字未提,究其因有只因王振既懂得斂財,也知適當的放些錢財,所以小皇帝明知他貪墨,卻並無以為然。咱們要是光在錢財上對王振進行彈劾,皇上未必肯聽,王振更是底氣十足,只要說一句咱家這些年的銀子全都用於修復紫禁城三大宮殿,三座大殿的輝煌程度用不著我多說,你也知道是什麼程度,在這上面花費再多的銀子也不足以為奇,對此小皇帝也未必會否認。如此一來,咱們偷雞不成弄不好還得蝕把米。"

高航沒想到這其中的彎彎道道會這麼多,在他看來,只要掌握了罪證,哪怕這個人是當今皇上,那也按照朝廷律法治罪,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所做所為早已觸犯了朝廷律法,往日苦於沒有證據,如今所有罪證都要收集完成,只需上奏朝廷,依朝廷律法治罪便可,那知這堆積如山的罪證到了楊崢的口裡竟成了一堆廢紙毫無用處,這不免讓他接受不了,想了想忍不住到:"就算皇上顧念昔日情分,不在乎王振貪墨一事,可這十年來王振陷害忠良,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每一樁都是血淋淋的事實,皇上總不能視而不見吧?"

楊崢道:"皇上當然不會視而不見,可單憑這些還不足以出掉王振?"

"這些還不夠?"高航一臉的不可思議。

楊崢道:"當然不夠,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固然能讓皇上憤怒,出於江山的顧慮,皇上或許對王振起了殺心,但未必肯真的殺了他,否則數月前我領著皇上遊了一趟北京城,王振就活不到今日了。現在的結果你也看到了,王振還是王振,手裡握著東廠,司禮監,便是掌印太監皇上也有意交給王振,你還指望皇上殺了他!"不等高航說話,楊崢稍作停頓後繼續說道:"況且,那王振也並非無能之輩,也未曾將國事當作兒戲。這幾年他掌管司禮監,日日將奏章帶回私第後都與他的幕僚商議,再有工部尚書加以潤色,送到內閣後也是經我稽核之後方才頒發天下,對於政務他還是比較慎重,算得上一個肯做事的人,這幾年他利用手中的權勢和對小皇帝的影響力,針對時弊,對地方一些弊政作了不少改動,成效雖不大,但尚可接受。"

這一點高航是知曉一日,王振為人頗有幾分野心,掌權後學起了商鞅、**石弄了個什麼變法,大致上是涉及四部,包括人事、民事、軍事方面共85項措施,這些措施多是修修補補的舉措,上不了檯面,最大的也只是在峻法上有一點突破的樣子,王振起初其執法很嚴,頗有朱元璋之風。對於打擊官員失職和貪汙腐敗不遺餘力,以獨特的"罰米例",對失職官吏以罰米為單位的俸祿為手段,讓官場風氣為之一正,其次是調整過各省的科舉錄取名額,增加西部地區陝西、河南、山西等地錄取人數,降低了江西錄取人數。還有一些不拘禮法,在他看看來很奇怪的舉措,如"令寡婦盡嫁,喪不葬者焚之"等,為時人所側目,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這些變法剛開始那會兒到還有些模樣,時日一長也就不了了之了,外面的那幫文人本就對王振頗有微詞,如今可好一個太監竟幹起了變法圖強的舉措,讓他們情何以堪,所以對於王振十餘年的變法不曾有絲毫正面評價,其耗費心血所擬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如何,也無人提起,久而久之被世人給忘記了,彷彿十餘年來所謂的王振變法根本不曾有過一般。(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