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王驥與任禮亦於梧桐林地方大敗敵軍,追敵至額齊納路,擒其偽樞密、同知、僉院十五人,萬戶二人,收降其部落,窮追至餘寇至黑泉。都督同知趙安等出兵昌寧,至刁力地方,亦擒其偽右丞、達魯噶爾齊三十人。明軍從分道夾擊,轉戰千餘里,朵兒只伯遠遁。西部邊鄙悉為平定,邊患暫除。這事兒從四月開始,一直被朝廷當做頭等大事來宣揚,用意很明顯,其一彰顯大明的國力,好讓心懷二心的韃子就此滅了心頭不法的想法,其二也是告訴那幫得了好處還不知感恩的蒙古人,好日子不過當刺頭的下場很不好,當然了最最最最大的目的就是告訴邊疆各大蒙古部落,大明的皇帝雖是個孩子,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的決心可不亞於一個大人,這等能彰顯大明天威的好事,王振自是樂意做好一個順水人情,內閣擬定給出的賞賜,他一字兒沒改的寫上硃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第二件是刑部尚書魏源等,以瓦剌部貢馬,援引永樂年間遼東開原等處開馬市之例,以六事奏聞皇上:置馬市,選貢馬,輸供具,嚴禁約,擇通事,設牙行。與這事兒王振是贊同的,堂堂大明還能少了幾匹戰馬,再者,瓦刺如今與大明互市,說到底是一邊倒的局勢,一旦韃子以馬匹為做生意的資本,難免會讓韃子形成了氣候,對於這幫野蠻人,王振是從心裡的厭惡,所以拿到了這道奏章的時候,瞅著空兒去了一趟坤寧宮給孫太後、小皇帝說了這事兒,當然了說的時候沒把那幫可恨的韃子說成十惡不赦,孫太後還算保持了鎮定,小皇帝可是一張小臉嚇的蒼白蒼白的,自是王振說什麼便是什麼了,得到了孫太後的首肯,王振重新退回了司禮監開始琢磨這道奏章,楊溥擬出的意思互市已有三年有餘,雙方也算是各得所需,百姓的日子也過得不錯,朝廷也有大把的銀子收取,適當放開一些地方倒也不是什麼大事,況且皇上代天覆幬萬國,無分彼此,照臨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無或爾遺。對於楊溥所說,王振自是一清二楚,這兩年瓦刺從互市中獲得好處可不算少,往年喝不上湯,穿不上衣服的局面大大改變,更難得的是不少瓦刺百姓以綿羊,以羊毛作為生意門道,與遊走四方的晉商,以及西洋的商客做起了買賣來,從中賺取的銀子可不少,要說瓦刺百姓的日子,可比大明自是比不了,可與往日比起來,那是大大的改觀了不少,一手湊成了這場互市的脫脫不花父子就差沒被瓦刺百姓當做神明了,當然了小楊大人的名聲也是響徹瓦刺每一個角落,名頭之響不亞於脫脫不花了,從中嘗到了甜頭的脫脫不花父子為了防止有人破壞這兩年來之不易的安寧,特召集諸部首領嚴定規矩:“如果哪一部落的首領擅自率兵進入內地為非作歹,就削減他部落的兵馬,並革除其首領身份;如果有哪戶人家擅自入邊的,就將該戶的人丁及牛羊馬匹盡數給賞別家”。同時,明朝也進一步做出規定,約束將士嚴禁出邊攻擾。良好的關係下,脫脫不花有意增加一些邊口,同時貿易也不再侷限牛羊了,馬匹、皮張也可作為貿易的載體了,為此他多次上書,當時的內閣首輔楊士奇以大同軍民平價市馬,以明朝官員韃靼人等為翻譯,禁止買賣兵器、銅鐵等,容許開區域性郡縣開馬市,但這兩年鬧了些亂子,影響並不好,朝廷也沒有將馬市繼續擴大的意思,所以這事兒也就擱淺了下來,這一擱竟差不多有半年之久,如今權勢轉變,這奏章竟到了自己的手中,無論是對韃子的成見也好,還是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也罷,這等好事他可不想落下楊士奇的影子,所以他才苦心積慮的反對了這件事,凝神想了一會兒提筆寫道:“馬市勞苦官國,不必設定。待遠方之人宜寬厚,馬不必選。供具可取於公帑,勿需擾民。”用意很明顯,大同馬市不可再開。

擱筆稍作停頓了片刻,王振才翻開了最後一道奏章,奏章顯然被翻閱的人數不少,邊邊角角都被損壞了不少,而且奏章的磨損程度匜彰顯著日子可不淺,很想然這是個有些棘手的大事。對於這種大事,王振是很樂意參與的,他剛剛掌權,最渴望的是名望,唯有多參與大事,才能一步一步在百官心目中樹立起威望來,長吸了一口氣,王振便看了下去,映入眼簾的是‘周忱奏疏通鹽課法’幾個正楷小字,字兒寫得極好,看得出對方是用過心,與周忱是聽過這人的,江南從楊崢走後,在況鍾與周忱的治理下,可謂是蒸蒸日上,宣德五年後,此人秉承楊崢的治理江南的法子,在江南各地設定了濟農倉,這等倉庫除去用於賑貸貧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計口而給食者,於是取之;江河之運不幸遭風濤亡失者,得以假借”。“買辦納官絲絹,修理舍、廨、廟、學,攢造文冊及水旱祈禱”等都隨時支用,這就相當於把田賦的徵收與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辦法,花繁為簡了,加上況鍾在江南大力致力於一條鞭法,整個江南的百姓可算是遇到了好的父母官,短短幾年的功夫百姓脫胎換骨,往日紛紛逃走的百姓重新返回,時人都說,江南數大郡,小民不知凶荒,兩稅未嘗逋負,忱之力也。”

不知是這種好事給嘗到了甜頭,周忱的膽子越來越大,先後在江南各地請檢重額官田、極貧下戶兩稅,准折納金花銀,每兩當米四石,解京兌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宣德年的,松江為明代棉紡織中心。洪武時已有以布折賦的先例。周忱再次奏請恢復松江、常州部分秋糧折布繳納,加上本朝有按田糧隨徵馬草的稅目。馬草運輸比糧食尤難。周忱奏請每束折銀三分,繳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購買。公私皆便。洪武間,因為北方地曠人稀,便於江浙蘇、松等處按田糧僉派人夫到鳳陽等地養馬走遞,充當驛夫。正統間,周忱奏請以秋糧帶徵耗米,易銀交付北方有關地區,從而減輕了江南馬伕的負擔。種種措施都有條不紊,一時之間周忱名頭之響亮不亞於楊崢。

經過楊士奇的推薦,朝廷以周忱為巡撫,巡視淮安、揚州鹽務,以整理那裡的鹽課拖欠,此時,江南淮、揚地區遭受水災,鹽課虧少,周忱巡視一年,與今年五月提出,令蘇州等府撥出剩餘之米,每縣量力而撥一、二萬石,運赴揚州各鹽場收貯,如數出給通行關照各處之公文,準作第二年預納之秋糧。然後令灶戶將私鹽於附近鹽場分別上納,照時使時價給米,即所謂鹽課法。此法之行,米貴鹽賤,官府得以貯鹽,而民得以食米,公私兩利,百姓稱便.這種公肥私瘦的事兒,自然觸及了地方豪強的利益,在朝廷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所以這道奏章輾轉多人之手,卻無人理會,比起楊士奇楊溥德行是好,可要說魄力就不如楊士奇、楊榮了,這也是為何三楊的名聲,楊溥的聲名始終要差一點的原由了。拿著這奏章沉吟了一會兒,王振並沒有做出硃批,他新官上任可不能幹吃力不討好的事兒,早前他就聽說了,朝廷的不少言官攻擊周忱“多收耗米”,甚至攻擊他“變賣銀兩,假公花銷,任其所為,不可勝計”。戶部竟奏請“分往各處查究追徵”。這種天怒人怨的事情,可不是他能做的事情,事兒雖明朗,但奏章擺在了面前,也不能置之不理,翻到奏章的最後尋出楊溥的擬出的意見,細看之下,不得不佩服這老家夥眼光不差,下筆更是滴水不漏,票擬上寫道:“周忱起江右,歷官大司空。文章夙有志,嘗叩蓬萊宮。願藉九天寵,致身列宿中。刑曹得良譽,藩輔無全功。南畿與西浙,國賦憂難充。主上屢顧之,政柄付此公。肩輿行列郡,活計歸深衷。倉囷日委積,貨布時通融。出納有盈縮,歲事無豐兇。坐令數千裡,民力不告窮。紛紛兩京道,續續舟車通。鄰封借羨餘,邊檄分陳紅。東南二十年,一老如帡幪。雲胡事弗偶,讒起驚宸聰。公歸浩難期,民惠嗟無終。所在貌公容,如奉家主翁。我生已遲暮,素仰先達風。茲來識民隱,非獨暵澇螽。文法豈不密,治效將無同。公名當益顯,日與江流東。”老家夥擬的與其說是意見,不如說是對周忱的讚揚與群臣對他攻擊的一種辯解,可與上奏疏通鹽課法卻隻字不提,還將這燙手的善於給推了出來,手段之高,不服都不行。

王振暗罵了幾聲,思路也該了,你不是贊麼,那我也贊,看誰贊的好,至於奏疏通鹽課法一時,你放咱家也放便是,這麼一想,當即提筆就寫道:“周忱治財賦,民不擾而廩有餘羨。此無他故,殫公心以體國,而才力足以濟之。誠異夫造端興事,徼一時之功,智籠巧取,為科斂之術者也。然河渠之利,世享其成,而忱之良法美意,未幾而澌滅無餘,民用重困。豈非成功之有跡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難其繼哉。雖然,見小利而樂紛更,不能不為當日之嘵嘵者惜也。”收了筆,淨了手又站在哪兒端詳了一番,越看越覺得這段話兒實乃大家之筆,堪稱是周忱一生的評價了。

待墨跡幹了,收了奏章,又細細檢閱了一番,確定沒什麼毛病後,才將今日批閱的一百八十二道奏章按主要次要的分離好了,交給了門前值守的太監送到了金英哪兒蓋上大印,這才對著門口重重的吐了口氣,自言自語的道:“總算是得了片刻的空暇了。”

剛想落個座兒喝上一杯茶湯,養養神,就聽得幾聲悅耳的鐘聲傳來,鐘聲時而急促,時而輕緩,但聲響卻是一聲卻比一聲有力,久久迴盪。

王振放下茶杯,伸長脖子往西北方向望了望,不禁苦笑了聲,怪不得孔夫子老人家站河邊說道:“逝者如斯,不捨晝夜。”這話兒實在大有道理。日月執行,晝夜更始,便是往一日即去一日,花開木落,四時變遷,便是往一年即去一年。天地如此,生在天地間的人,亦不例外。人自出生以後,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每過一日,即去一日,每過一歲,即去一歲。個人如此,群體亦不例外。中國歷史到了五帝時代,不再有三皇,到了夏商周,不再有五帝,今日我只是做了這麼一件小事,就拖到現在,本來還以為可以好好歇會兒呢,看樣子是不成了。”

“公公,百官面聖怕是還有一會兒,你都忙碌了三四個時辰了,要不要歇會兒,奴婢給你捏捏肩?錘錘腿?”李童走了過來勸著道。

王振無奈的擺了擺手道:“怕是歇不成了,內閣廷推事關咱們司禮監日後的運氣,我得早些去看看?”話是這麼說,人卻沒有立即站起來,畢竟是快五十的人了,不管自己如何不服老,歲月還是不容情的把你推到了歲月浪尖上,讓你十分清楚的感覺到自己的衰老,王振回想著剛入宮那會兒,他不過是二十幾歲,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每日幹的活兒比這個多了數倍還不止,可那會兒的他絲毫不覺得累,第二日早上仍能生龍活虎,想起了這些不由得一陣感慨,輕嘆了聲道:“年輕真好!”說完立即站了起來,方才頹廢的神情一掃而空,衝著微微驚愕的李童大聲,道:“走,我們去金鑾殿。”(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