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今年七歲,身子骨比同齡孩子瘦小,但眉宇間展現的氣質卻不是其他孩子能比的,雖說才七歲,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早就誦讀了數年,就在半年前便開始有意識的學習了四書五經了,對於這些治國良策,太子的興趣並不大,反而是王振大著膽子授的《資治通鑑》卻是十分的喜歡,尤其其中兩句,其一;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其二,秤砣雖小壓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認為這兩句是治國治人的良策,但凡有機會總讓王振給自己說上一段,王先生倒也盡心盡力,據說王振為了做好為人師表的本分,光是厚厚的《資治通鑑》就誦了五遍,其中不明白了莫不是厚著臉皮尋外廷的那些文官,那些人多眼高於頂,平日裡沒少說些不痛不癢的話兒諷刺諷刺王先生,尤以王先生的短處說事,這兩年宮中最流行的可不止楊大人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還有事關王先生的對聯,比如小翰林,穿冬裝,執夏扇,一部春秋可讀否?老太監,生南方,來北地,那個東西還在嗎?穿冬衣,執夏扇,不知春秋。朝北闕,鎮南邦,沒有東西。還有更絕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愛禮義廉。罵人忘八無恥了,這幫人明著暗著的總會來那麼兩句,一來好彰顯自己的才學過人,二來也樂得自鳴得意,所以這麼做的可不少,每次王先生也不說話,一副笑吟吟的模樣,任由你說,任由你罵,只要你能說《資治通鑑》便好,兩年下來,王先生不知被人罵了多少次,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厚厚的一本《資治通鑑》愣是被他吃得通透,滿朝文武能比更研究得更深的人幾乎沒有,當然了,總有那麼一些人不服氣,自己飽讀聖賢書數十年,哪能不知《資治通鑑》他一個太監,再高明又能高明到那裡去,為了這事兒還鬧騰得挺厲害,加上那會兒外廷對太監為宣宗開私人店鋪一事鬧得不可開交,以顧佐都察院等人更是想借這次機會,一舉將太監實力打回太祖朝,聽說一個太監懂《資治通鑑》無疑是給了文官打壓戲弄的藉口,當即有人跳出來爭辯。

面對文官的氣焰,宮內的太監自是不敢多言,唯獨將希望寄託在王先生的頭上,也該王振出人頭地,面對自鳴得意的文官,王先生愣是展現了他的過人的水準,一本《資治通鑑》竟被他當場背出了一半,針對文官刁鑽的看法,王先生也給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許多的看法竟讓當今聖上,當朝內閣大學士都表示贊同,如整本《資治通鑑》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如載“租庸調制”僅“初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匹,綿三兩,自茲以外,不得橫有調斂。”二十餘字,《通鑑記末本末》只收錄兩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還有司馬公對人有不公平之心,難以為與漢朝司馬遷比肩,這個觀點太過新意,立即引起了不少文官的討伐,但王先生不急不躁憑著自己過人的才學愣是當著滿朝文武百官說出了三點來,其一,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等,《資治通鑑》皆不取,但對於“詩賦有所譏諷”者則採之,如卷一百四趙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為袁粲作歌。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

其二、《資治通鑑》寫白居易很多,因為他是翰林學士,多次上書,時時評論朝政。晚唐藩鎮割據,朝廷姑息,司馬光對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賞,曾將《注孫子序》、《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五文摘入《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韓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積極捍衛儒家道統的文人,但卻對其學術文化貢獻隻字不提,只收錄其《諫迎佛骨表》及《送文暢師序》。

其三、《資治通鑑》又專記鳩摩羅什譯經,卻不記玄奘譯經,又詳細記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規模的禁佛毀佛事件;記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卻不記隋代開進士科取士,凡與政治無關者,多不錄取。這不是偏心是什麼,眾官兒平日裡誦讀《資治通鑑》的的倒有不少,可目光多半停留在歷朝歷代對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讚美,以及本書對於政治、軍事得失的認可上,誰也不曾去留意,被王振當眾說出來,雖說不服,偏偏反駁不得,經次一番比試,王先生先生之名聲傳遍宮中每一個角落,便是外廷不少官兒也在暗地裡稱讚了一聲不負先生之名了。

可以說,在輔佐太子讀書上,王先生算是下過了一番苦功夫的,就授課而言,他自問比不上。

太子年紀雖小,但見識卻要高出眾孩子太多,加之這兩年來在王振這位嚴厲的老師刻意栽培下,一本《資治通鑑》倒也學了一小半,較之外廷的那些官兒,這一小半或許不算什麼,可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就不一般了。今日王先生授的是宇文泰向蘇綽討教治國之道,這宇文泰是北周開國的奠基者。當年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挾天子令諸侯”之時,遇到了可與諸葛亮和王猛齊名的蘇綽。宇文泰向蘇綽討教治國之道,二人密談三日三夜。

宇文泰問:“國何以立?”

蘇綽答:“具官。”

宇文泰問:“如何具官?”

蘇綽答:“用貪官,反貪官。

宇文泰不解的問:“為什麼要用貪官?

蘇綽答:“你要想叫別人為你賣命,就必須給人家好處。而你又沒有那麼多錢給他們,那就給他權,叫他用手中的權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處了嗎?”

宇文泰問:“貪官用我給的權得到了好處,又會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蘇綽答:“因為他能得到好處是因為你給的權,所以,他為了保住自己的好處就必須維護你的權。那麼,你的統治不就牢固了嗎。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沒有貪官維護你的政權,那麼你還怎麼鞏固統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著不解的問道:“既然用了貪官,為什麼還要反呢?”

蘇綽答:“這就是權術的精髓所在。要用貪官,就必須反貪官。只有這樣才能欺騙民眾,才能鞏固政權。”宇文泰聞聽此語大惑,興奮不已的說:“愛卿快說說其中的奧秘。”

蘇綽答:“這有兩個好處:其一、天下哪有不貪的官?官不怕貪,怕的是不聽你的話。以反貪官為名,消除不聽你話的貪官,保留聽你話的貪官。這樣既可以消除異己,鞏固你的權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對你的擁戴。其二、官吏只要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貪墨為藉口滅了他。貪官怕你滅了他,就只有乖乖聽你的話。所以,‘反貪官’是你用來駕御貪官的法寶。如果你不用貪官,你就失去了‘反貪官’這個法寶,那麼你還怎麼駕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擁戴,他不聽話,你沒有藉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會引來民情騷動。所以必須用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隊伍,使其成為清一色的擁護你的人。”

他又對宇文泰說:“還有呢?”

宇文泰瞪圓了眼問:“還有什麼?”

蘇綽答:“如果你用貪官而招惹民怨怎麼辦?”宇文泰一驚,這卻沒有想到,便問:“有何妙計可除此患?”

蘇綽答:“祭起反貪大旗,加大宣傳力度,證明你心繫黎民。讓民眾誤認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責任都推到這些他們的身上,千萬不要讓民眾認為你是任用貪官的元兇。你必須叫民眾認為,你是好的。社會出現這麼多問題,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執行你你的政策。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宇文泰問:“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麼辦?”

蘇綽答:“宰了他,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財放進你的腰包。這樣你可以不負搜刮民財之名,而得搜刮民財之惠。總之,用貪官來培植死黨,除貪官來消除異己,殺貪官來收買人心,沒貪財來實己腰包,這就是千古帝王術的精髓所在。

一番君臣之間的對話,著實讓宇文泰頻頻頷首稱是,擊掌再三,自以為獲得了千古帝王之術,其實何止宇文泰呢,古往今來,但凡是做皇帝,做太子的沒有不把這段對話當做教科書,後來的帝王更是將這段話吹捧成了定律,即便是前世持有這樣的看法的人還有不少,尤其是成了一些貪官貪墨的藉口大似吹捧,楊崢著實沒想到王振竟拿出這段話兒來說事,非但如此,還將這個難題拋給了太子,看他那嚴厲的勁兒,絲毫沒有自己面對是太子的覺悟。

太子也不知是有些怕這位嚴厲的王先生,還是敬重,聽了這話兒將一張小臉揚了起來,想了想道:“這話兒對也不對?”

王振哦了聲,眼裡露出一絲驚訝的光芒來,面上的神情隨即溫和了不少,笑著問道:“何以見得?”

不知是王先生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還是太子膽子也大了少許,再次面對王先生的詢問,已沒了先前的拘束,變得從容了許多,緩緩說道:“先說這話兒對的地方,皇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想讓臣子們為其賣命,必須給予官員們一定的好處,自己財庫裡又沒有那麼多錢,就只好讓他們用授予的權力去貪賄。這樣他們的把柄就可以攥在自己的手上,他就不敢異志、反叛統治,就必須得死心跟隨皇帝。蘇綽道明了,用貪官反貪官,可以排除異己,可以讓他們人人自危,與你同心同德,永享天下太平。一旦民怨沸騰,那就殺貪官以謝天下,抄其家,沒其財,頌聲起,贏得生前身後名:我是一個反貪官的皇帝,我是一個公正無私的皇帝。這話兒沒錯!”

王先生頷了頷首道:“不錯,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但古往今來,能秉持一生始終恪守著“清如水、廉如鏡”六字箴言!可謂是少之又少,能當官的那個不是為了財而來的,帝王若沒有一反治反的手段,這天下還不亂了,百姓還能有活路麼?”

太子道:“這就是蘇先生對的地方了,身為帝王豈能因這簡單的一番對話,就自以為得到了千古帝王之術了,孤聽楊先生說過,這天下的貪官就像春天的韮菜,割掉一茬,又生一茬,生生不息,靠殺是殺不光的,就說我朝洪武爺吧,他老人家出身貧苦,是個孤兒,討過飯,當過和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對貧苦百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憐憫,對貪官汙吏則懷有異常強烈的刻骨仇恨。所以,他老人家即位後,就著手肅貪了,為此他老人家自參與主持的《大明律》中將《受贓》專門設為一篇,其中詳盡規定了對於腐敗的懲罰,同時下令將《大誥》等其他多種司法教材發倒每個家庭中去,而且規定官府執法時凡是家裡藏有《大誥》的,就可罪減一等,反之,要罪加一等。這還不算《大誥》還被列入全國各級學校的必修課程,連科舉考試都從《大誥》中出題。一時間從學校到民間講讀《大誥》蔚然成風,這股風氣可謂可比任何一個朝代都厲害吧,楊先生還說了,洪武爺為了加大力度,設立了從朝廷到地方的監察機構,其組織之嚴,權力之大,都是前朝歷代絕無僅有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