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定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四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只可惜,解縉還不知自己哪裡犯錯了,返回宮中竟不私自見了太子,引得朱棣大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

永樂十三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這事兒看著是解縉不知進退,引得朱棣不滿被漢王趁機刁難,可只要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其實根源還是在解縉干預了朱棣的家務事,引起了朱棣的極度不滿,才一步一步走上死亡之路,否則以解縉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多年,勞苦功高,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當今皇上在這件事上態度如何,他著實不清楚,入宮的時候完全憑著一股衝勁兒,隱隱覺得這事兒透著詭異,自己不知道到也罷了,既無意間得知了,身為人臣又豈有不說的道理。

這麼一想,湧在心頭的擔心頓時去了幾分,就在這時皇上背負著雙手在一群太監的擁簇下入了院子。

劉寧急忙迎了上去,尚未來得及說話,就聽得宣宗問道:“他可對你說了?”

劉寧畢恭畢敬的道:“奴婢到是問了,可楊大人說了,這事兒太過重大,自己一個太監,知道越少越好,奴婢見楊大人說得慎重也就沒問了?”

“還弄得這麼神秘?”宣宗心裡嘀咕了聲,對這兒也多了幾分好奇。

入了院,沿著青石小路走了一陣,聽得一聲皇上駕到,楊崢忙從沉思之中收回了心神,急急忙忙跪了下去,剛要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宣宗的目光在他臉上匆匆撇了一眼,便不耐煩的擺了擺手道:“這裡不是皇宮,用不著那麼禮儀,這跪拜之禮就免了。”

“早說嘛!這不是誠心噁心人麼?”楊大人在心裡嘀咕了聲,面上卻是一副感激涕零的神情,緩緩從地上爬了起來。

“你也算是做尚書的人了,怎麼也該注意衣著吧,你看你這一身衣衫,知道的還好說,不知道的還以為那個要飯的進了朕後院呢?”宣宗不客氣的道。

楊崢湧出幾分感動來,急忙在身上拍了拍,道:“微臣來得急,不曾回家讓陛下見笑了。”

宣宗一聽語氣頓時緩和了幾分,道:“到底是什麼大事,非得逼著你見朕。”

一旁的劉寧自從跟著宣宗入了院子,就一直靜靜地立在門前,此時聽了宣宗的問話,還是忍不住抬頭看了一眼楊崢,要知道這話兒他一路上小心的問了三次,可楊崢不是客套的說些不懂不癢的話兒,就是顧左右而言他,不肯正面回答他的問話,對方越是如此,他就越發好奇起來,他雖在宮中做太監,可楊崢的名聲還是知道的,一個能讓王振打心眼的佩服的人,絕不會是一個衝動魯莽的人,他執意入宮,本就值得懷疑,更別說他謹慎得幾乎到了旁人難以忍受的地步,這樣的一個人,要說沒有什麼大事,那才不正常,只不過這件大事是什麼,他看不出半分的端倪來,此時聽宣宗詢問,心頭的好奇難免被勾引起來,明知道這樣抬頭看,豎著耳朵凝聽有些不符合規矩,可還是忍不住這麼做了。場上一陣沉默,楊大人並沒有立即回答了皇帝的問話,而是將目光往四處看了看,這才開口說話:“敢問皇上,微臣這裡說話,旁人多遠才聽不到。”

宣宗一愣,劉寧也是一愣,他沒想到宣宗當面問的話兒,楊大人竟沒有直接作答,還提出了一個讓人費解的問題,不免有些好奇,忍不住偷偷撇了一眼宣宗,本以為這半年來,性子有些急躁的宣宗會因得不到一個滿意的答覆會勃然大怒,卻不想宣宗非但沒有半分生氣的樣子,就連先前急忙趕來的一絲怒氣也沒有放在臉上。

他就那麼靜靜地看了楊崢幾眼,開口說道:“這個好辦,出了院門,過橋百步,即是鬱鬱蔥蔥的樹林。微風吹過,楊柳輕揚,修竹搖曳,曲折小徑,奇花異石,亭臺樓榭,隱藏其間。其中有“八面合成,結構之麗,冠絕古今”的逍遙亭。人只要到了哪兒,這裡就算是有歌姬唱曲也聽不到半分。”

楊崢道:“如此甚好,那微臣就請皇上讓諸位公公移架去逍遙亭子。”

皇上哈哈一笑,道:“怎麼著,楊大人的這件大事還不得讓人聽到?”

楊崢道:“事關重大,小心一些總不是壞事!”說到這兒看了一眼劉寧,道:“劉公公本官並非是信不過你老人家,只是這事兒有些棘手,人一多難免就有些不好辦,還請公公體諒。”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劉寧苦笑了聲,這楊大人嘴裡說信得過,可又要人離開,所到底還是信不過,撇了一眼皇帝,應承道:“咱家明白!”說完衝著四周的太監宮娥招了招手道:“你們都隨咱家去逍遙亭候著。”

一陣騷動後,四周的太監宮娥便去了,臨到劉寧的時候,這位宮中資歷深厚的太監親自給了宣宗的杯中續上了茶湯,又將點心細細檢查了一番,這才退出了院子,趕往逍遙亭了,臨走時忍不住看了一眼院子,心裡嘀咕了聲:“這個楊大人年紀輕輕的,怎麼就好神神叨叨的,多大的事情,非得這樣呢?也不知又是什麼驚天秘密?”

眼看著劉寧的身影徹底消失了,宣宗才端起茶杯押了一口茶湯,這是今年開春的新茶,茶湯略顯苦澀,但對於提神卻是極好,宣宗慢慢將茶湯吞入肚中,這才問道:“說說吧!”

楊崢目光在宣宗的臉上逗留了片刻,似有些猶豫,可看到宣宗信任的眼神,心頭的那點擔心徹底放下了,心道:“自己並非要做什麼千古名臣,但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職責不是,這事兒沒聽到倒也算了,既然聽到了,不說出來未免有點對不起人了!”這麼一想,便將今日在小樓內所聽到的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他說的慢,皇帝也聽得慢,雖說宣宗一直保持著的風度翩翩,但楊崢還是能感覺到當聽到自己說小樓裡,上到王侯公孫,下到黎明百姓,甚至那小樓的小廝都能知道事關二皇子府降下祥瑞的傳聞時,宣宗的神情不再那麼從容了,就是端在手裡的茶杯也被他慢慢放了下來,那一雙睿智而充滿霸氣的雙眼,此時微微眯了起來,整個人已進入了思索。

將自己知道的楊崢全都說了出來,眼看著皇帝眯著雙眼思索,他知趣的坐在一旁不再多言,這事兒他還吃不準皇帝是什麼態度,萬一效仿自己的先祖那自己算是自投羅網了,多說一分自己在宣宗的心裡就多一分厭惡,作為臣子他忠於職守,忠心國事,但不表示他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若非知道當今宣宗性子隨和,為人還能聽得進去意見,對自己還算不錯他是斷然不會莽撞的選擇入宮來說這件事,也許會等,等大家都對這事兒知曉的時候再來說,只是那會兒說所呈現的分量就不比現在了,再者,他入了大明已十餘年,十年來他盡心盡力著手打造了一個漸入佳境的大明,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這個朝廷能一帆風順,能將這種安寧,平和的氣息在延長一些,哪怕是多一天也是好的,所以在這件事上,他才顯得有些急躁,透過一路上的分析,他或多或少看出了一些端倪來,先不說小樓裡的歌姬,小相公是如何知道這宮中的秘聞的,也許是那個王侯公孫酒後說了一點,也許是那個來尋歡作樂的官兒,一時忍不住在美人面前吹噓幾句,才讓這些歌姬、小相公知道了一些端倪,但這事兒在宮中早已被皇帝給壓了下來,也就是說那些官兒,那些王侯公孫就算聽說了什麼,也只是隻言片語才是,斷然沒有如此詳細的道理,太子在何日入了那個妃子的寢宮,那一日被皇上呵斥,那一日皇帝想要廢除太子的決定,整個小樓都一清二楚,非但如此,二皇子的祥瑞龍是什麼樣子,什麼時候開始盤旋,什麼時候落入王府,皇上,皇太后的心思這些市井百姓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宮中秘聞,竟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說這是市井百姓的推測的話,理由雖有些牽強的話,那幾乎所有的口吻都一股腦的奔向了二皇子,先不說那祥瑞是真是假,這種事情從來都是皇帝,大臣騙騙百姓的,從陳勝吳廣的時候就開始弄虛作假了,即便是後來的漢高祖、唐太宗李世民、本朝太祖也不過他們成就了霸業後,身邊的文臣武將杜撰出來的罷了,真假如何,皇帝自己心知肚明,要說對祥瑞最不相信的,其實不是那些百姓,文武大臣,而是當今的皇帝,因為他們比誰都更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既然是莫須有的事情,百姓非但信了,還有繼續傳揚出去的意思,弄得滿城風雨,這就是值得深思了,珠兒的這棟小樓,開張並不久,非但能立在紅袖街上,還在短短時間裡,力壓百年老字號的紅袖招、一品居,這本身就值得奇怪,再說從樓內的設施多半有宮中的影子,這一點本身就能說明問題,況且這件事的背後,看似是說太子失德的事情,可只要你細心凝聽,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二皇子的身上,一個不到九歲的孩子,再能失德也壞不到那裡去,這樣的事情其實根本引不起百姓的興趣,縱然是那些官兒,也只是一笑而過,誰都看得出皇帝不會因這件事真的廢除太子,國本可不是兒戲,況且皇帝已確立多年,群臣早已認可了太子,縱有些過錯,也達不到廢除的地步,況且這事兒過錯到底有大,群臣也略知道一點,既然那些言官都沒為這事兒上奏摺那就說明問題不大,所以誰也沒真的將一個孩子誤闖後宮看做大大失德,可以說這件事上群臣都很有默契的冷處理,這樣的結果,自引不起多大的關注,相比太子失德一事,二皇子天龍入王府的傳聞可就有趣多了,龍的傳言實在太多,多得他們情不自禁的就信了,什麼舊時一婦人在河邊行走時,不知何故突然昏厥過去,他丈夫見她久久不回,於是到河邊尋找,見有一條龍盤於那婦人身上,過不久這婦人便有孕上身,不久便產下一嬰,這便是漢高祖劉邦。當今二皇子是天降真龍,是第二個漢高祖這些話兒不脛而走,非但百姓這麼說,不少官兒也持此看法,一些膽大的說什麼天子皆五帝之精寶,各有題序,次第相據,起必有神靈符紀,諸神扶助,使開階立遂。”子自然和上天之精靈息息相通,二皇子能讓神龍入府,自然是因二皇子本就是真龍天子才有如此感應。(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