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與南唐開戰後,李煜立即與宋斷絕邦交,派兵應戰,並親自巡城;時神衛統軍都指揮使皇甫繼勳無意為戰,刻意隱瞞戰情,李煜即按罪誅殺以鼓舞軍心。同時,李煜展開積極的外交,致書吳越王錢俶,以圖瓦解宋與吳越的聯盟;朱令贇戰死後,李煜又命張洎作蠟丸帛書求救於契丹。

從戰爭過程看,李煜的軍事戰略是得當的,宋軍於開寶七年十月正式出兵,到開寶八年十二月攻破金陵,前後歷時一年有餘,其中,宋軍屯兵金陵城下即達一年之久。戰況雖不利南唐,但雙方亦各有成敗。正是這些地方的反覆爭戰,牽制了宋軍的力量,導致久圍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趙匡胤產生動搖,打算撤軍休整,可見李煜並非不能治國,當時南唐國勢已敗,李煜即使有能力也無力回天,更何況國策早有失誤,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制納貢了。宋朝滅南唐的形勢已定,李煜繼位,也只能採取消極守業的政策。但是,儘管李煜時的南唐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其畢竟維持政權達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終時時不忘故國,心繫故土,從未心歸宋朝,終至客死他鄉。但他沉迷文章才情荒廢國事卻不假,南唐走上一條滅亡之路,他也推脫不了干係,千古明君,除了本朝宣宗皇帝外,其他還真沒幾個才學有這個本事,說到底身為皇帝,其本職是治理國家,安定百姓才是正經事,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為江山社稷、黎明百姓謀取福祉的治國才能,而不是撰寫詩詞文章的紙上文章,帝王者勤於政務,愛惜百姓,知人善任才是大道,如果認不清這一點,偏偏學那文人墨客以文章才學自詡,其必然結果是忘記了其本職,最終成為才學的奴役,那麼這個國家離亡國也不遠了,所以如何做一個明君,最緊要的不是有多大的才學,能寫得出多麼錦繡的文章,而是明白自己的本職,知道該做些什麼,不要本末倒置,去假充斯文,那不是帝王所作所為。”

楊崢這一席話有感而發,本以為不為太子所動,卻不想兩人聽得十分認真,雖說一時半會兒還不算太明白,但憑著感覺,兩人覺得眼前的這個年輕輕輕,說話時露出一口潔白牙齒的老師,也並非外表看起來的那麼不堪。

太子道:“有點意思,算你合格了?”“這就是對了,咱家早就說了,楊大人可是有真本事的人,太子想要成就大事,就得好好跟著他學習?”王振笑眯眯的道,對於楊崢剛才的那一番言語,王振倒也贊同,只是他沒想到楊崢竟說得如此徹底,非但如此,問題也看得十分透徹,他自問做不到這一步,想起這幾年他仗著識文斷字,在宮中地位日益提高,圍繞在身旁的太監莫不是加以吹捧,久而久之讓他多了幾分傲氣,以為自己的學問比起那些大學來未必就差了,直到這會兒才幡然醒悟雙方的差距,能做到大學士的份上,不要說那份資歷,就說腹中的那份才學,沒有個七七八八是斷然擔不起大學士頭銜的,往日看不起,那是因為自己被身旁讚揚之聲矇蔽了雙眼,就像那些被群臣吹捧迷惑了雙眼的皇帝一樣,自認為天下文采老子第一了,其實又何嘗真正第一過,想到了這兒,王振暗自嘀咕了聲:“看來日後見了大學士態度還要恭敬些啊?”

開場取得了一個不錯的效果,雖說在楊崢意料之中,但還是沒想到兩個皇子能接受,到是讓他沒想到,看樣子平日裡那些大學士上課的水準的確不怎樣。不然自己這個蹩腳的先生也不至於能站在這兒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這些大學士身為太子的老師,理應該要求嚴格,但由於君臣之分等原因,歷史上這樣的老師並不多見,這也就導致太子在老師的授課時候,對他們的授課水準並不感冒,久而久之也對大學士沒什麼好感了,這也是為何明朝太子教育一直都是歷代最重視,最好的,可結果卻不盡人意的原因。

眼看氣氛還算不錯,楊崢便大大咧咧的落了座,道:“太子若覺得微臣的課聽起來還算不錯,微臣就獨膽在於太子上一課可好?”

太子剛要答應,就見一個太監急急忙忙的走了進來,對著王振說了幾句,王振聽完皺了皺眉頭,好一會兒“哦”了幾聲,忙走到了太子面前,拉著他說了幾句,太子點了點頭有些戀戀不捨的看著王振去了。

王振一走,大殿裡只剩下楊崢與太子、郕王三人了,太子看了看楊崢問道:“楊先生開始吧?”

一句先生算是承認了楊崢作為老師的身份了,楊崢嗯了聲,任由太子坐到了主位、郕王坐在了側位後,楊崢向著兩人行禮了後,就一屁股坐在了兩人對面,略一沉吟後,道:“微臣奉皇上聖旨,為殿下講講課,可微臣思來想去,平日裡宮裡的三位楊大人,李時勉、錢習禮、陳循,翰林院的苗衷,高谷,馬愉都是學府五成的讀書人,說到學問,微臣自問比不上他們,所以微臣就想,太子、郕王最不差的是聖人的學問?”

太子與郕王一聽這話,頓時大喜,太子道:“先生這話兒算是說對了,那些先生平日裡說得最多的便是孔孟之道,雖不敢說精通,但也算是倒背如流了。不信,我給先生背一段!”太子說完,不等楊崢答應,自古的背了起來:“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裡;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剛開了頭,太子就背不下去了,正要放棄,忽聽得一個聲音從太子一旁響起:“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很好!”楊崢用力點了點頭道:“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於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些道理與君王而言,可是大大有用,但不否認要理解起來有些麻煩,微臣是個怕麻煩的人,才懶得來給太子說教!”

太子嘻嘻一笑道:“這個本太子喜歡!”

郕王道:“老師上課不說孔孟之道,你我們說什麼?”

楊崢道:“說你們沒聽過的,沒看過的,沒學過的,將來要看的,要聽的,還要做的事情可好!”

太子道:“好,好,不怕先生笑話,我早就這麼想了,只可惜那些大學士非但不願意說,還給父皇上了奏摺,害得我被父皇訓斥,要是那些大學士都有先生這等見識,我兄弟二人也不會那麼討厭他們了!”

“就是,天天說的都是孔孟之道,好生無趣的很!好不容易盼來了這麼有趣的先生,先生可要給我們好好說說才好?”郕王急切的道。

“不錯,不錯!”太子也附和道。

楊崢笑著道:“那好,微臣就好好給兩位殿下說道說道。”

一聽楊大人這話,兩位皇子立即坐直了身子,兩張稚嫩的小臉上滿是對楊大人的期待。

午後的陽光柔柔的,帶著春日特有的暖意,兩個太監上了三杯茶湯,幾盤小點心後,就彼此退到了一旁,楊大人旁若無人的吃了幾口茶湯,品了幾口點心,才開始說了起來,這幾年楊大人走南闖北去的地方著實不少,不說偏遠的安南,就說富庶的江南,遼闊的北方草原,溫柔鄉的杭州城,以及眼前的這座紫禁城,能說,要說的東西實在不少,各地的風土人情,風流趣事莫不是信手拈來,帶著楊大人說書的口吻,說起來倒也有趣,況且以楊大人今時今日的地位身份,在見識上自不是那種井底之蛙,沒說到風土人情,政治經濟,總能插科打諢說上一段發人深思的看法,兩位皇子年紀雖小,但畢竟是從小長在帝王之家,所聞所見比起常人來多了幾分旁人看不到的東西,所以對於楊大人的這一番說教,懵懵懂懂之間竟也耐著性子聽了下去,非但如此,內心深處反而覺得這種授課之法別有不同,更能引起他們的好感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種微妙的感覺,楊大人自是心知肚明,為了避免在大道理上說得太多,楊大人總能在道理之後,及時的說上一段嘲笑別人的同時嘲笑自己的段子,許多來自各地的名人軼事以及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就連許多官兒與青樓中的不堪也都說了出來,這樣的趣事尋常那些大學士非但不會說,就連提都不曾提起了,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孔孟之道,眼前的課堂就有趣的多了,當然了,兩位皇子也都是聰明人,眼前的這位老師性子看看什麼也不在乎,什麼都敢說,什麼都能說,其實不然,但凡涉及到朝堂的局面,總會裝傻扮痴一番,偶爾有些說到本朝建文的秘聞也是三言兩語打發了,不免有些遺憾,饒是如此,太子不好出生提醒,更不敢說什麼,生怕這位別具一格的老師,突然不來了,所以兩人一方面對於老師說得隱晦的東西心生不滿,另一方面又覺得老師這麼做有老師的顧慮,所以也懶得去計較了,而且他們還發現,諸位老師在說到百姓的時候,總會兩眼發光而且也是他們聽得最精彩的時候,比起那些達官貴人的勾心鬥角,你來我往的齷齪心思,他們發現老師所說的百姓就要可愛有趣的多了,唯獨他們的日子苦了一些,讓人多了幾分唏噓。

說話的楊大人不時的撇上一眼自己的兩個學生,起先擔心他們長在深宮,與市井之事並無好感,甚至不願意聽,卻沒想到一番說下來,兩人聽了不少,尤其是說到當初蘇州百姓是如何將一年的糧食上繳給朝廷,自己卻天不飽肚子的情景時,他明顯的感覺到兩位皇子神色多了幾分異樣,雖說未出現自己期待的抹眼淚的場面,但與他而言,這就是一個進步,誰能指望一個九歲,一個七歲的孩子能在聽到百姓困苦的時候痛哭不已呢,不要說是兩個孩子,這樣的景象就算是大人怕也沒幾個能摸一把眼淚了。這一個下午,楊大人就這麼陪著兩位皇子面對面的天南地北,市井無賴,王侯公孫的說了了遍,期間除了換了兩杯茶湯,兩盤甜心,君臣三人就沒有再挪動身子,偶爾太子會詢問幾句,發出幾聲孩子不該有的感慨,而郕王則是夾雜著狠很罵上幾句,只是罵人的話並不多,反覆起來就是那麼幾句,讓人好氣又好笑,雖是如此,楊大人的感覺君臣三人這一堂課的效果卻是不錯,至少相談甚歡,以至於楊崢說完了,太子還留下楊大人問個不停,就差沒把他留下才好。

眼看著夜色已降臨,楊大人才從各種風土人情,市井生活趣事見聞中抽開了身子,用一個嚴厲老師應該有的口吻給自己今日的這一堂課做了最後的總結:“微臣所說,兩位皇子可有所悟?”

太子仰起一張小臉看著楊大人問道:“先生想告訴我們什麼?”(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