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富貴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無一不是心繫社稷的嘉德懿行。反之,那些少廉寡恥之人,如暴虐無道的夏桀商紂,陷害忠良的秦檜,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貪贓枉法的和珅之徒,哪個不是遺臭萬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僅要瞭解自身的優點,還要瞭解自身的恥辱所在,這樣的人才可怕,比起這些偉大的人物,也先今日此舉不過是丟了一個勇士的名頭而已,他相信今日的恥辱,必定能讓也先變得更強大!這麼一想,心頭的怒氣,頓時平衡了下來,抱拳道:“這事兒我等也有過錯,微臣回去必加以管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話兒一出,算是預設了楊崢強加的罪名了,眾人雖覺得有些意猶未盡的味道,可事已至此,卻也沒人站出來說什麼。

皇帝心情明顯不錯,道:“難得太師這麼仁慈,實乃瓦刺之福啊?”

脫歡心頭雖放下了,可這口氣兒還在,尤其是目光碰倒了躺在了侍衛懷裡的愛子悽慘模樣,氣就不打一處來,冷哼了聲,道:“皇上此言差矣,我瓦刺年年飽受欺辱,國內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微臣身為太師,實乃愧對國內百姓,這才

不得不親自來領著將士前來朝貢,今日送上牛羊千頭,馬匹兩千頭請求大明皇帝對我瓦刺給予照顧,好讓國內百姓吃上一口飽飯?”

先前眾人對這事兒爭論不一,只因楊崢鬧出了毆打蒙古第一勇士的好戲,胡瀅等人才忘記了這事兒,勉強與他站到了統一戰線,此時聽脫歡說起此次的來意,胡瀅才想起雙方之前的矛盾,當即上前道:“皇上,太師此舉合乎朝貢規矩,陛下應該答應?”

皇帝先前的好心情,隨著這一句話頓時化為烏有,這麼一說自己出兵蒙古的意圖,無疑是又要落空了,想到還年幼的太子,皇帝沒由來的一陣煩躁,狠很瞪了胡瀅一眼,想要說什麼,卻遲遲沒吭聲。

楊崢想起前世影視劇裡記載,瓦刺之所以能打入大明,抓了明朝皇帝,好像就是用朝貢的法子,當時王振擅權,不但不佈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係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願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後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慾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到正統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000餘人。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制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剌的胃口越來越大。

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竟然派出500多人的貢使集團,為了多領賞物,又虛報為000人。瓦剌貢使冒領賞物,原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王振與瓦刺有勾結,接受也先的賄賂,所以,瓦刺貢使冒領賞物,他都裝作不知道。這次,王振卻一反常態,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彙報。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藉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效仿皇祖永樂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倖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最終釀成了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就此一朝喪盡。

這段事蹟楊崢能這麼清楚的記得,多虧了前世影視劇的功勳,所以一聽脫歡說起朝貢二字,不免想起了這段歷史來,他雖說一直標榜自己對國事不感興趣,其實那是做做樣子,當真碰上了歷史的拐點,他還是做出了努力,否則他也不會拼命的推出什麼一國兩制,引進希望自然科學,改造江南,其目的無非是想讓大明走上一條國富民強的康莊大道,任何有可能威脅到這條康莊大道的可能,他都義不容辭的將其扼殺,雖說眼前的矛頭還看不出來,日後的瓦刺會不會走上這條道路,但苗頭出來了,恰好又被他看到了,那就不能坐視不管,不然太對不起這個大好的時代了,他甚至有時會想,這樣一個富庶,美好的時代,若能讓它持久下去豈不是更好,雖說明知任何的一個時代,不可能有長長久久,但這一廂情願的想法,卻落在了他腦海裡,遲遲揮之不去,只要有那麼一個機會,他總會義不容辭的撲上去。

眼前的太子父子在他眼裡,無疑對這個美好時代的巨大隱患了,不管從何種原因,他都不能坐視不管,況且皇帝本也有這個心思,雖說年紀輕了些,為人好色的些,但眼光還是獨到的,治理國家還是一把好手,所以也沒怎麼猶豫,就走了出去,道:“皇上,微臣以為這事兒還需好好商議才好?”

皇帝本就有這個意思,礙無人啃聲,正暗罵這幫群臣不夠意思,猛聽得楊崢這話兒可謂是喜出望外,急忙道:“楊愛卿此話怎講?”

楊崢道:“微臣想問一下首輔大人,這瓦刺何時與我朝有朝貢關係?”

楊士奇隱隱有些明白楊崢的意圖,聽了這話兒當即道:“我朝自永樂年起,瓦刺便與保持納貢關係,在此同時又幾次襲擾邊疆進行劫掠。永樂六年馬哈木派第一個納貢使團攜馬匹前來我大明;這次朝貢他得到了封地並被賜給一枚王的印璽。永樂七年其他兩個瓦剌部落領袖也得到類似的封賞。除了永樂十二年、永樂十四年、永樂十八年和永樂二十年年,瓦剌人每年派正規的使團來我大明。這些使團一般來自馬哈木,但也有少數是其他部落領袖派出的。貢品主要為馬匹。瓦剌使團在永樂十二年年中斷來朝,當時馬哈木與我朝陣仗;但在永樂十三年瓦剌人恢復進貢。

永樂十六年,在馬哈木死後兩年,太師父子才與其他兩個部落的領袖來到朝廷,要求繼承他父親的品位。這一請求被批准,於是太師派使團幾乎歲歲來朝,一直到了永樂統治的末年!”

楊崢將大拇指一豎,贊了聲道:“首輔果然博聞強記,這麼繁瑣久遠的事情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實乃我輩楷模啊?不過下官還有一事想問,我大明宣德皇帝登基八年,瓦刺可有朝貢?”

楊士奇這下算是明白了楊崢的心思,很是配合的道:“沒有,這個老夫記得一清二楚?”

其實蒙古的朝貢一直延續是永樂時定下的規矩,容許朝貢,但朝貢的數目不能太大,為了控制蒙古納貢使團的次數和規模,它們來大明的路線和入境點、它們在朝廷呈獻時的禮儀、朝貢品應付的價格、以及送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的禮品,明朝廷都制訂了細緻的規定。例如,兀良哈諸衛獲准每年派使團兩次,每次00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時,一次在中國的元旦。但是這類規定從來沒有嚴格實施過,也沒有用於更遠的東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蒙古使團一般呈獻馬、家畜作為貢品,要求報酬、禮品、官職和貿易特權。朝廷以錢鈔、白銀、絲綢、紡織品、官品和官銜賞賜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以高價收取貢品,並准許蒙古人在指定的地點進行貿易,這些也算是朝貢,瓦刺這些年遵行的也是這個,來的次數每年不超過兩次,並且是在邊境上展開貿易,來的人數也少得可憐,官方給根本沒記錄,楊士奇身為大明首輔說沒有,那就是沒有。

而楊崢要的就是這一番話,這二人配合可謂相當默契,楊大人衝著楊士奇眨了眨眼,那意思似再說:“果然上道,有前途!”

楊士奇有些哭笑不得,卻也預設的這語調。

“那是我們瓦刺這些年苦困,所以才減少了次數,並非我瓦刺不按規矩來?”脫歡似看出來了,今日這個年輕俊朗的小哥根本就是來攪局的,先是毆打愛子,跟著有意引導大明皇帝這事兒往歪路上走,要說今日瓦刺的實力,倒也不懼大明,可一旦撕破了臉皮,阿魯臺必是歡喜,有這個一個心腹大患在身旁,終究是不妥,所以今日這場朝貢,不管大明如何的拒絕,如何挑釁,他都只能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這父親留給他一生的警示,容不得他有半點遲疑。(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