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宗起先對寧王如此讚揚一個後輩,並不福氣,可此時聽寧王一件件的說來,心頭既驚訝,又是佩服,同時心懷沮喪,淡淡的道:“此人無論是心智、還是手段都非我等能抗衡,如今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任何事情都難以阻擋他的手段,王爺的蘇州夢,我的商業好處只能付之東流了?”

寧王微微一笑,並沒有立即應答,而是將低頭品味碗中的糊羹,這糊羹流行江西一帶始於元朝開始,江西地區過年傳統菜式。有著數百年的悠久歷史,其特色是香氣濃郁,葷素搭配,羹濃味美。但流傳並不廣,到本朝洪武的時候,據說洪武爺還是大將軍沒做皇帝時,一次敗北讓他在路途中又飢又渴。途徑一戶人家,想討一點吃的充飢。但這農夫家很窮,於是把剩下的蔬菜、紅薯、蘿蔔、加上一點鹽、加上一點水煮了一鍋湯給他吃。洪武爺認為這是他一生最好吃的湯。後來洪武爺當了皇帝還時時想起那一頓最美味的湯。於是派人把那農夫找來在做給他吃。天哪,當時的那種湯怎麼能做給皇帝吃?農夫把這事告訴了皇宮的廚師。廚師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把雞肉呀、豬肚、雞肝還有許多山珍海味把它們切碎、加上紅薯粉而做成一碗羹給朱元璋皇帝吃。於是皇帝又賜給大臣們吃,後來慢慢傳到民間。民間就以喜慶的日子時做上一鍋羹大家來分享,這道尋常的糊羹就名動江西了,但凡來這裡的客人,沒有不吃上一碗的,寧王倒不覺得這道菜有多麼好吃,而是吃這道菜餚能緬懷其父皇,平日裡總會吃上一碗,此時慢慢的將一碗糊羹品了乾淨,才繼續說道:“論人望,論手段,論心計,論皇帝的寵信,朝臣的支援,我們的確不能比,可任何事,任何人都有他的弱點,只要找到了他們的弱點,看似強大的這一切都可以瞬間土崩瓦解,這一點我的四皇兄可是最擅長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兩人都是從當年走出來的人,徐顯宗雖沒參與那場足以改變徐家權勢的戰事,但畢竟是親眼目睹了,對於寧王所指自是心知肚明了,當年朱棣以一府之地對抗整個大明王朝,誰都不敢相信朱棣能有取得成功,山東一戰,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南北朝時,劉宋皇帝劉義隆進攻北朝的魏國,而北魏以它的國力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之雄才大略,在擊破劉宋黃河一線之軍後,開始兵分五路,大舉向南反擊,長驅江淮,兵臨瓜步,飲馬長江,當時北魏太武帝達到了震懾南朝的目的,而未敢渡江以爭江南。反觀,朱棣的這種戰術也只能在那時特殊的形勢下才有可能成功。自明初朱元璋殺功臣後,明廷已無堪與朱棣相匹敵的將才,所以朱棣南下才有恃無恐。其次叔侄之戰,可謂是一家一姓內部之爭,所以建文帝雖一再下詔“勤王”,但真正勤王者少,而歸順燕軍者多。不然,朱棣孤軍南下,建文帝只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面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路,那樣的話,朱棣處境勢必極其危險。因此,換上另一人,換上另一種背景,則斷不敢冒險採取這種戰術,置山東於不顧了,這種戰術看似極其危險,可事實證明這樣也是最有效的,非但有效,還藉此機會成就了為後人讚揚的永樂盛世,朱棣能以一府之地,藩王之姿,對抗整個建文朝,取代建文帝成就一代雄主,靠的固然是他果然的能力,但說到底還是看住了建文帝的弱點,經過洪武的殺戮,建文帝已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倖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一幫文弱書生,不知兵事,反觀朱棣以北平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一場看似不可能的戰事,不過短短四年的功夫,就以朱棣取得天下而告終,可見任何的強大的勢力並未牢不可破,一旦找到了其固有的弱點,一擊必中,必是土崩瓦解之勢。

“王爺可找到了此人的弱點?”徐顯宗有些期待的問。

寧王淡淡淡一笑道:“不敢說全部找到了,只怕也是八九不離十了?”

徐顯宗大喜道:“王爺此話當真?”

寧王頷了頷首道:“當然?”

“此人的弱點是?”徐顯宗迫不及待的問:“眼前的局面雖不利,但朱棣能憑一府之地挫敗擁有整個大明江山的建文帝,靠的尋到了弱點,反過來說只要寧王所找到的弱點夠準確,毀一個姓楊的,一個蘇州城並非不可能的?”因此對寧王下面的話,他充滿了期盼。

寧王也顯得有些興奮,忽的伸出兩根手指,道:“透過本王觀察,此人一共有兩個弱點?其一,年紀太輕,性子太急?”

徐顯宗道:“請王爺明示?”

寧王點了點頭道:“本王問你大明商業如何?”

徐顯宗沒想到寧王問了一個不相干的問題,微微楞了一下,一時竟不知該如何作答,但他畢竟是徐家之後,堂堂的魏國公,處境不變的風度還在,稍作沉吟,便有了思緒,道:“我朝洪武來自民間,自登基之初,便重農抑商,曾說人皆言農桑衣食之本,然棄本逐末,鮮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無不耕之民,室無不蠶之女,水旱無虞,飢寒不至。自什一之途開,奇巧之技作,而後農桑之業廢。一農執耒而百家待食,一女事織而百夫待之,欲人無貧,得乎?朕思足食在於禁末作。把商業視為農業發展的嚴重障礙。抑商之意溢於言表,為了防止商人隊伍擴大,千方百計阻止農民經商。蘇、松、嘉、湖、杭五郡地狹人稠,“細民無田以耕,往往逐末利”,洪武三年,“令五郡民無田產者在臨濠開種。採取移民屯墾的方式阻斷無田農民的經商之路。商業便一直是我大明的末業,不為人所看重?如今商業雖有發展,但也因城池而言,南京、北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鎮,南北大運河沿岸,出現了清江浦、濟寧州、臨清州、天津衛、河西務等一大批新興商業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間及周圍,陸續出現了一批新興的中小城市看著是不錯,可王爺也該知道,這些表明的風光多半都在大商人的手中,那些小商人因身份地位的緣故,並不理想,甚至許多還不如百姓?”

寧王點了點頭道:“國公分析所說正是本王所想的,洪武爺以雄才偉略掃平天下的,登基為帝,其眼光絕非你我能看得明白的,他曾說過, 古先哲王之時,其民有四,曰士農工商,皆專其業,所以國無遊民,人安物阜而致治雍雍也。朕有天下,務俾農盡力畎畝,士篤於仁義,商賈以通有無,工技專於藝業。所以然者,蓋欲各安其生也。然農或怠於耕作,士或隳於修行,工商或流於遊惰,豈朕不能申明舊章而致歟?抑汙染胡俗尚未革歟?然則,民食何由而足,教化何由而興也!爾戶部即榜諭天下,其令四民務在各守其業。這固然表明了父皇重農抑商的政策,但你細細體會,便會發現父皇的用意實在太過久遠,非你我能看的明白的,大明以農業立國,必定重農,但自古天下的農民居多,商人畢竟是少數,在老天爺不給臉的年月,百姓獲利不易,相對商獲利則易!二農業是大明賴以生存的命脈,是關乎數千萬百姓活命的基礎,大明江山長治久安的根基,若人皆趨於利,如果農民轉向其他獲利行業,作為百姓生存基礎的農業就會動搖,弄不好危機了大明江山。元氏閽弱,威福下移,馴至於亂。韃子的江山,就是因朝廷集權渙散,民間的勢力強大,才釀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戰亂,碰上了昏君,天下文風而動,江山勢必飽受影響,一旦君王解救不及時,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了,商人心思活絡,凡凡事以利為先,若朝廷不加以壓制,在地方上必是盤根錯節,必成尾大不掉之勢,與江山鞏固而言,大大不利,這也是為何,父皇登基之初,就下令把江南14萬戶民眾遷到他的老家安徽鳳陽,其中有很多就是富商地主,據記載三吳地區的巨姓大族離開故土後頓成離水之魚,資產全數流失,在數年之內,或死或遷,無一存者,這並非父皇心狠,實則是為了朝廷大局顧慮才不得不如此做,在定都南京後,父皇又先後分兩次,把天下萬戶富商遷居到南京,這幾乎是對商人一次致命的打擊,以至於整個洪武一朝商人可謂是慘痛的日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