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商人道:“該當如此?“

段譽這時低聲道:“這事兒我怎麼看著不那麼簡單呢?“

高航道:“誰說不是呢?“

“好了,別猜了,什麼目的,咱們聽下去就知道了?”楊崢淡淡丟出了一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兩人嗯了聲,便不再多言。

而這邊沈老爺子得到眾人吹捧,已是笑容滿面,喝了口茶湯,繼續說了下去:“晉南一帶地窄人稠,外出經商成為人們的謀生手段,晉中商人當時已遍及全國各地,北京城曾流行這麼一句話:”京師大賈數晉人”。而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每年子息可生九百萬兩,只以百萬輸帑,而以三百萬充無妄費,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傭、橋樑、樓宇,當餘五百萬,各商肥家潤身,使之不盡,而用之不竭,讓人老朽好生羨慕?“

“老爺子,您到底想說什麼?能不能說明白點?”為首那商人皺著眉頭道。

沈老爺子道:“應該,應該的,老朽是想告訴諸位,咱們商人上比不了讀書人,官老爺,更別提那些皇親國戚了,下比不得百姓有朝廷的愛護,咱們就是那沒爹孃養的孩子,靠朝廷是指望不上了,什麼災,什麼痛的,還得靠咱們自己,想要在災難中得以長存,賺取天下的財運,就得有自己的幫派,晉商有晉幫,徽商有徽幫,浙商有浙幫,而我們蘇州為何就不能有個蘇商,蘇幫呢,蘇州的局面,你們也看到了,物價的飛漲必定還會繼續,也許是今年 ,也許是明年,今年我們應付過去了,明年又該如何呢,年復一年何時是個頭,難道諸位願意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這麼擔驚受怕下去麼?不知你們是怎麼想的,反正老夫是不想了,咱們蘇州有“魚米之鄉”、“絲綢之鄉”的美譽,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民風委婉。隋唐以後,“天下大計,仰於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大運河的開鑿,淮北的鹽場,繁華的揚州城,成為東南財賦、漕運、鹽鐵轉運的中心。唐後期,“蘇常熟,天下足”的民謠廣為流傳,江蘇經濟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一斑了,到我朝開國,蘇州已是城鎮星布,檣櫓相接,店肆如鱗,商旅輻輳,客賈雲集,儼然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天時地利,難道就不該成立一個蘇商麼,人多力量大,大家你幫我一把,我幫你一把,也好過自己獨自一人咬牙扛下去吧,你們想想晉商,徽商,他們每年的鹽商資本000萬兩,每年可獲利 900萬兩,這些利潤用在輸帑一百萬兩,無妄費(僧、道、丐、傭、橋樑、樓宇等)三百萬兩,各商肥家潤身五百萬兩,五百萬這是什麼樣的財富,說是富可敵國也不為過,常言道,家有萬兩銀,不如茶莊上有個人”當官入了閣,不如茶票莊上當了客,諸位你們就不想過這樣的日子麼?”

“好一個老狐狸,原來是打著拉幫結派的鬼主意,看這老家夥的嘴臉,這主意怕是打了許久吧?“聽到這兒 ,高航忍不住小聲嘀咕了幾聲。

段譽道:“只怕是的,要不然也不會饒了大半天的彎兒才說了一個蘇幫,看樣子這才是他今日的目的?“

楊崢卻一言不發,雖說從沈老爺子一露面,他便覺得這老頭不簡單,後來又聽眾人對他的吹捧,以及今日是來詢問應對危機之法,便對這笑容可掬的老頭多了幾分好奇,所以不免在目光上,甚至在對方的言談舉止上多注意了些,越是看得多了,越覺得這老頭不簡單,從他對商人的瞭解,經商的手段,眼前局面的瞭解,以及面上時不時流露出的自信來看,這一切似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此時兜了一個大圈,提出組建蘇幫這一目的,除了彰顯他為人處世的老練外,更讓楊崢從心裡生出一股強烈的感覺,那感覺告訴他,蘇州的這一切局面似都有這老頭的影子,他甚至覺得自己與蘇州接下來要應付的對手,就是這老頭,這種感覺很奇怪,但此時此刻卻是那樣的真實。

當然了不能因為人家想要成立一個蘇幫,就說人家心懷不軌,事實上自秦開始推行著重農抑商、重本輕末的經濟政策。儘管商業文化並不見容於當時的正統思想和文化,然而即便是種種打壓,不扶持,甚至是限制,商業文化非但沒有滅絕,相反卻不絕如縷地存續到如今,歷朝歷代始終有著大小商人頂著”無商不奸”的斥責聲,在做著經商的買賣在他們生存狀態的流走及其演變過程中,有著許多在前世看來都是很有價值的東西於是,關於中國古代十大商幫的著述,一部部地冒出水面。

由親緣組織擴充套件開來,便是以地緣關係為基礎的地緣組織--商幫。由於籍貫相同而具有相同的口音,相同的生活習慣,甚至相同的思維習慣和價值取向,從而形成同鄉間特有的親近感,自古有把”他鄉遇故知”視為四大樂事之一,俗語說”親不親,家鄉人”,都表明中國人特別是傳統中的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是極為濃厚的,商幫就是建立在地緣基礎上的商人組織,按地域劃分,有所為本幫和客幫之分;按行業劃分,又有行幫之分,明清時代先後活躍在商業領域的商幫:山西商幫、陝西商幫、山東商幫、福建商幫、徽州商幫、洞庭商幫、潮汕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

晉商俗稱”山西幫”,亦稱”西商”、”山賈”。在漫長的歷史中,晉商以山西富有的鹽、鐵、麥、棉、皮、毛、木材、旱菸等特產,進行長途販運,設號銷售,套換江南的絲、綢、茶、米,又轉銷西北、蒙、俄等地,其販運銷售活動遍及全國範圍,形成了成為能與南方徽幫相抗衡的最有經營實力的北方晉幫集團。清朝中葉,山西商人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要,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鹹同時期山西票號幾乎獨佔全國的匯兌業務,成為執全國金融牛耳的強大商業金融資本集團。並形成山西”北號(票號)南莊(錢莊)”兩大晉商勁旅。

徽商與晉商齊名,徽商又稱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幫”。它是舊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時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以後代有發展,明成化、弘治年間形成商幫集團。 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販運鹽、茶、山貨,經營文房四寶,走出一條日後教科書上才有的貿易路線:東進蘇杭無錫常,搶灘蕪湖商道,掌控長淮水運口,南達湘、蜀、雲、貴、川,往來京、晉、冀、魯、豫間,遠涉西北、東三省。最後,西進贛、湘,沿東南達閩、粵兩省,直至揚帆入海與日本進行貿易。此時的徽商達到鼎盛時期,”無徽不成商”開始叫遍天下,蘇商精於算計,太過務實,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了很多規則意識和條條框框。該防範的防範,不該防範的也防範,所以蘇商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自顧自”,抱團意識薄弱,團隊合作少。因此在歷史上比不上晉商、徽商、浙商,但你細細品味,江湖上的”鑽天洞庭”這個詞兒,似是讚歎--精明能幹,無物不營,無地不去。然而這讚歎中卻也明顯地帶著一種嘲諷和挪揄--嘿嘿,可是慣於削尖腦袋地去鑽營,連無路可上的天庭,他們都有辦法去鑽營呢!

明清以來,在江南以商業資本之巨、活動範圍之廣、經營能力之強都堪稱雄的商幫是徽商,然而,頗善”鑽天”的洞庭商幫卻能與之分庭而抗禮,以之佐證的是洞庭商幫和徽商相提並論而流傳於民間的一句諺語”鑽天洞庭遍地徽”!一天一地,平分江南秋色,而能走到這一步,莫不是各地商業上形成了合作,他們大多是以數省或一省為單元,形成獨有的商業文化,商業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壯大,從而走向更遠。

與楊崢看來,商業能形成團體自然是好的,可眼前的一幕,讓他多少有些懷疑這沈老爺子的目的,之所以會這麼想,這一切不得不說沈老子的表現。其一,在如此強大的災難危機中,沈家一家商鋪能脫穎而出,發行的商卷竟能完好無損的應付過去,在沒有任何通訊手段的年代,這無疑是一個讓人費解的地方,其二,老子一路上賣關子,吊足了胃口,讓這幫急著脫困的商人不知不覺的陷入了以他為中心的局面,從而發出建立蘇商的提議,這一提議本沒有什麼不妥,商人想要壯大,有組織,有團體,無論是經營上,還是在力量上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對方的表現,顯然是早有這個準備,而且表現得十分自信。(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