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厚黑者,秉彝之良。行之非艱也。愚者行而不著,習而不察;黠者陽假仁義之名,陰行厚黑之實。大道錮蔽,無所遵循,可哀也已!

有志斯道者,毋忸怩爾色,與厚太忒;毋坦白爾胸懷,與黑違乖。其初也,薄如紙焉,白如乳焉。日進不已,由分而寸而尺而尋丈,乃壘若城垣然。由乳色而灰色而青藍色,乃黯若石炭然。夫此猶其粗焉者耳;善厚者必堅,攻之不破;善黑者有光,悅之者眾。然猶有跡象也:神而明之者,厚而無形,黑而無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誠詣之至精也。曹劉諸人,尚不足以語此。求諸古之大聖大賢,庶幾一或遇之。吾生也晚,幸窺千古不傳之秘,先覺覺後,捨我其誰?亟發其凡,以告來哲。君子之道,引而不發,躍如也。舉一反三,貴在自悟。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聞吾言而行者眾,則吾道伸;聞吾言而笑者眾,則吾道絀。伸乎絀乎?吾亦任之而已——?“

王振剛唸完,朱瞻基再也忍不住了,文章雖說的是自己一番體悟,但文章流傳出來後,張楷緊跟著又上了一篇奏摺,奏摺上的言語可謂十分的激烈,說什麼國初設賢良方正、聰明正直、孝弟力田、通經孝廉等科。或從耆民、及稅戶人材、與科貢之士並用。多出親擢。其後始定銓選之法。每歲有大選。有急選。有遠方選。有歲貢就教選。間有揀選。有舉人乞恩選。其授官。則有署職、試職、實授。有截替、改降、並省。有徵召、考選、薦起。有帶俸、添注、遙授。事例甚詳、具列於後,也就說但凡入我大明官場的莫並不是講個禮義廉恥的,可如今朝廷竟厚黑到不要禮義廉恥不說,還大言不慚教訓天下清流,簡直不要臉至極,人說曹操者,臉厚而無形、心黑而無形,與我張某人看來,曹操者不如楊侍郎也,此等不要臉,心黑之人,竟堂而皇之的賴在吏部,實乃我天下官員的恥辱,此人不除,天下難平?微臣斗膽,懇請陛下以天下為念,速除此人……?“

這張楷本不過是一個不入流的御史,早些年,獻詩忤旨,得罪宣宗,將要治罪。虧得陳循從中向宣宗解釋說,張楷也是出於一片忠愛之心,才得以解脫,只是那事兒做得太丟御史的面子,因此在京城一直引以為笑話,但此人也的確有些本事,詩詞文章倒也拿得出手,所以在御史裡還有點名氣,此番他趁機而起,一篇文章可謂來得恰是時候,一時為天下傳唱,著實讓其名聲光亮了一把,好不得意。

面對如此的攻勢,天下側目而待了,看看這次楊侍郎又將如何應對,是繼續示弱,還是罵個痛快。但楊大人不讓人稱心如意秉性就是不該,這不,在天下官員為之側目的情況下,楊大人既沒上奏摺,也沒有示弱,更不用說是罵人了,只是用手中的筆,寫了四個字兒,送到了皇帝哪兒。

畢竟是天下矚目的大事,即便是皇帝也不好將這四個字兒留著,但由於這四個字兒寫得太好,讓皇帝深有感觸,竟忍不住在楊大人的四字真言上做出了一番批註,然後親自披紅,讓大太監金英送到了內閣,內閣楊大人看了後,竟一番思索後,也忍不住提筆填了幾個詞兒,然後下發了給六部。

六部尚書看了後,竟親自提筆另抄了一份,並掛在了個簽押房裡,所以不到一日的功夫,整個京城的官兒都看到了這四個字兒——難得糊塗!“

皇帝與這四個字兒的批閱是:“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塗一些好,萬事都作糊塗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

而內閣的批語則是更深入了些,先是提詩一首,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稍後,又寫下“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兩幅字。並在“難得糊塗”下加註‘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在“吃虧是福”下加註‘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盈於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處將“難得糊塗”比喻為就是聰明;難得做一次糊塗,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態平衡。因為“吃虧是福”既是“難得糊塗”最恰切的詮釋,看過的人都說這四個字兒博大精深,然後紛紛留存,得了字兒的自是說楊大人的好話兒,不過幾日的功夫,原先一面到的局面因這“難得糊塗,吃虧是福”這句話兒的出現,開始有了一些鬆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首先是“難得糊塗”四個字兒被人傳唱,而內閣批閱的“吃虧是福”則被士林看做楊大人的委屈,因此這八個字經過皇帝,經過內閣已經被無限放大了,再者,有皇帝的親自批閱,內閣首輔楊士奇的做註解,其中的態度不言而喻了,京城各大官員在收到“難得糊塗”四個字兒前,內心深處莫不是做出了計較,是繼續觀望,還是步入皇帝、內閣的後塵,或者是選擇緊跟言官,事實上這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爭鬥,看似是言官佔了片刻,可自始至終楊崢以柔克剛,並沒有落下風,該有的低姿態都不少,該罵的也罵了,經此一鬧,名聲更亮,詩詞流傳,甚至為人也被士林所傳唱,翰林院、英國公、皇室的支援,所展現的力量,足以讓任何人不敢小視,所以這番爭鬥時至今日,看似是楊大人輸了陣仗,可若細細思索一番,其實輸人的是言官,隨著時日的拉長,楊大人的光輝形象變得越發高大起來。

所以在一番沉寂後,京城的官兒開始活動了,他們拿著楊大人的“難得糊塗”四個字,紛紛上疏呼應楊大人,懇請皇上儘快組織這場爭鬥,以免冤枉了國之棟樑,造成重大的損失,而在眾官的懇求下,楊大人仍舊上了份奏摺,懇請皇帝讓你歸老田林,皇帝自是不許,為了安撫楊大人,不斷下旨呵斥言官的無理取鬧,讚揚了楊大人的高風亮節,皇帝的這一舉動,就好比是風向標,本還猶豫觀望的大小官員紛紛上奏摺附和皇帝,懇請楊大人留下,而各地官員則是爭先恐後聯名上書附和皇帝的旨意,並在奏摺,文書之中,將大明的言官罵了個遍,就差沒給罵做禍國殃民老鼠屎了!

這樣的局面,大明開國六十載還是頭一次看到,往日仗著其身份地位特殊,嘴皮子利索,人數多,欺負一個人根本不是什麼事兒,不管多大的官兒,在他們的攻擊下,莫不是灰頭灰臉的退出了廟堂,好不狼狽,可今日這一切都失去了效果,且不說絆倒楊大人猶如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就是這個把月來,言官前赴後繼,各種力量都用盡了,連丟了三次不說,文章奏摺寫了不少,愣是抵不過人家一首《偶然》小令,“難得糊塗“四字真言,可謂是失敗至極,而多日看不到效果,該露的臉沒露出來,該有的名聲也沒得到,就算是想撈個廷杖打打,好青史留名的言官,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如今皇帝,內閣的態度擺明了是支援楊崢,再要爭鬥,除非連皇帝、內閣一起罵,否則結果不言而喻了。

雖說作為言官,皇帝也不是沒罵過,那些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長期怠政的皇帝就經常遭到言官的批鱗諫諍,以致於皇帝也怕起言官來,朝廷大員莫並不是如此,可當今聖上並非遊戲國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的昏君,相反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雖有些小瑕疵,但無傷大雅,自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並延續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短短五年的功夫,大明王朝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蔚然有治平之象,這樣的君王,言官再胡鬧,也不敢輕易彈劾,言官立即分成了兩派,一派則認為言官有監督與糾察的職責,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前赴後繼,視死如歸,以力挽狂瀾於既倒為己任是他們該做的,即便是皇帝也應該彈劾,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而另一派則認為皇帝沒錯,錯的是楊崢,如今人家已經放低了姿態,再這麼咄咄逼人,就有些痛打落水狗的嫌疑,這樣做勢必會引起皇帝、內閣,天下官兒的不滿,與言官的清流之名有損,建議放棄再次彈劾,讓朝廷歸為平靜!“(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