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呵呵一笑道:“話雖不錯,可戰事不是說贏就能贏的,大人還是輕裝上陣為好,只要咱們盡力了,就算是對得起朝廷,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百姓最是善良,想來他們也不會說什麼的,下次還有需要的時候,還是這般?“

楊崢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不錯,這仗該怎麼打還就怎麼打,只有放開了才能好好打一仗!“

“就是這個理兒?你若揹著包袱去打仗,這仗還不如不打,既是打了,就該放開了去打,老夫若不是怕拖你們的後腿,這一仗我都想去好好殺個痛快呢?”

楊崢看他豪氣幹雲的模樣,哈哈大笑道:“知道拖後腿了吧,那就好好守家吧,你把家守住了比什麼都強?”

兩人已經熟稔,所以對於這樣的打趣的話兒,黃福絲毫沒在意,黏著長鬚道:“知道了!“

這一番準備,差不多到了午後,楊崢看著四萬將士人人背負著武器、食物,軍容看起來沒剛才那麼好看,但人人面上流露著一股士氣,在楊崢看來,這會兒的軍隊才是最動容的。

當軍需官發完了最後的薄餅,才提著兩個似水袋樣的東西送給了楊崢等人,楊崢伸手接過,不管沉甸甸的還透著熱乎,心裡多了幾分沉澱。

張翼這時走了過來抱拳道:“大人,是否可以開拔了?“

楊崢學著張翼的模樣,將手中的薄餅斜著往腰間一掛,便沉聲道:“聽號令開拔!“

這次定下的方案是從交州出發,分三路大軍分別攻打義安城後的三座山頭的主力,從而對義安城形成包圍之勢,所以三軍出了交州城後各率本部從西、南、北三個方而去,目的是採取各個擊破的作戰方略,先行取得這些山頭的要道,切斷他們與義安城內的聯絡,在形成包抄之勢,將其山中的勢力全部擊潰!“

這種作戰法子算不上多詭異,一般兵馬多的時候,可以用一用,但兵馬不足對方的一半,卻採用這種戰法就有點說不過去了,但楊崢將想法說出來,眾人只是點頭,無一人反對,各自返回大營,率領各自的人馬,按照既定的方案而去。

楊崢要去的是第一個東側的山頭,這山頭因離義安城較近,所以通往山間的小道,已經擴大了數倍,兩側的古木早已不見了,取而代之了一塊塊的山田,這會兒還是春季,除了播下種子的地裡還能看到 一片綠色外,其餘的則是一望無際的空田,從山地向上望去,倒也壯觀無比。

山田的半中腰,駐紮的就是負責守衛這條要道的兵馬了,由於離義安城比較近,所以駐紮的兵馬不少,光是半山腰的帳篷就不少。

“光是小帳篷就有兩千多個,還有搭帳篷五百過,平均一個小帳篷三個人,大帳篷五個,就有八千多人,還不知道這山頂上有多少人馬呢?”高航走了過來低聲道。

楊崢一身戎裝,眯著雙眼看了一眼半山腰的帳篷,冷笑了聲道:“人多才好玩呢,告訴將士們行軍的速度放輕一些,爭取半夜的時候趕到半山腰,一舉剿滅了這幫敵軍,將這條道兒給佔了,沒了糧草,你以為山頂上的敵軍還是敵軍麼?“

高航嘿嘿一笑道:“到時候將糧食被我等佔領的訊息送上去,再放一把火,昔日沈括的局面怕是要重演了?“

“就這麼幹?”楊崢目光一閃,沉聲道。

三千楊家軍對於戰事有著莫名的興奮,知道廝殺即將開始,所以命令一個接一個的傳遞後,三千的兵馬竟在無一點訊息。

夜幕悄悄來臨,漆黑的夜色無疑是給了三千楊家軍天然的保護傘,他們悄無聲息地在漆黑的夜色裡往半山腰趕去。

高航的情報很準確,半山腰上的確有將近九千人的兵馬,是有黎利心腹大將黎利把手,負責運送山間四萬將士的糧草,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大意,生怕那裡出了披露,山間的四萬精銳可就沒了糧草,今日朝廷派人送來的訊息,山間足有半個月的糧草已從戶部運了出來,在京城外與他們交接,然後由他們負責送上山頭,四萬的將士吃喝拉撒睡每人一天的東西就就不少,更何況是大半個月的,八千將士從天還沒亮就著手搬運,差不多天黑的時候才將這批物資運到了半山腰,八千將士累了一整天,一口吃的沒下肚,這會兒人人一臉的疲憊,黎天看將士如此模樣,心頭不忍,才放鬆了警惕。

此事的軍營中,篝火閃爍,放入鍋中的肉湯開始飄起了肉香,一天沒吃正經吃東西的將士,早已按耐不住團團圍坐,對著鍋中指指點點,好不容易等千戶大人下達了吃飯的命令,一個個餓得厲害的將士,忙不跌的將肉湯盛入碗中,開始吃吃肉喝湯,氣氛一片融洽。

在大營最東側,黎天剛剛檢查完了這批糧草的數量,並無遺漏,這才拖著疲憊的身軀走進了自己的打仗,身旁的副將將一碗肉湯,兩個饅頭,一碟牛肉、半壺酒端了進來,放在了碟案上。

黎天一屁股坐下,將半壺酒推到了一旁,端起肉湯就著白饅頭就大口的吃了起來,不多時兩個饅頭,一碗肉湯,一碟牛肉便被吃得乾乾淨淨,黎天伸手一抹嘴巴,看了一眼副將道:“將士們可都吃了?”

副將道:“早就吃了,這會兒正圍著歇息呢?”

黎天皺了皺眉,道:“不要鬧得太晚,此處畢竟是要道,不可大意,待會兒你派人去巡視下?再去休息?“

副將點了點頭道:“末將明白!“

黎天擺了擺手,副將便端著碗筷,躬身出了大帳。

帳外的肉湯已經被吃得乾乾淨淨,幾個正在歇息的將士忽然走到了人群中間,在場中手舞足蹈了一陣,領頭的便開頭唱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剛唱了兩句,一個將士就大聲叫嚷道:“不好聽,不好聽?換一個,換一個?”這一聲呼喝,其他將士也跟著喊了起來,那幾個將士則搖頭表示不會唱,那個叫嚷的將士只好罵了聲,親自從地上爬了起來,雙手拍了一下屁股上的灰塵,走到人群中間,扯著嗓音道:“月深秋兮四野飛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傷。 最苦戍邊兮日夜彷徨,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崗。 離家十年兮父母生別,妻子何堪兮獨宿空床?

白髮倚門兮望穿秋水,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家有餘田兮誰與之守,鄰家酒熟兮孰與之嘗。父母倚門兮望穿秋水,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胡馬嘶風兮尚知戀土,人生客久兮寧忘故鄉。一旦交兵兮倒刃而死,骨肉為泥兮衰草濠梁。魂魄悠悠兮枉知所倚,壯志寥寥兮付之荒唐。 當此永夜兮追思退省,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我歌豈誕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謂渺茫。漢王有德兮降軍不殺,哀告歸寄兮放汝翱翔。

勿守空營兮糧道已絕,指日擒羽兮玉石俱傷。 楚之聲兮散楚卒,我能吹兮協六律。 我非胥兮品丹陽,我非鄒兮歌燕室。仙音徹兮通九霄,秋風起兮楚亡日。 楚既亡兮汝焉歸,時不待兮如電疾……這曲子是當年楚漢之爭時,漢軍抵楚營外,扮楚人聲音唱歌,使楚軍眾人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從而軍心紊亂,助漢軍分屍項羽,因此這曲子多了幾分 懷念的味道,這曲子一出,眾人被曲子所感染,不管會不會唱的,都來哼上兩曲,一時場上鬼哭狼嚎一片。

歌聲傳到了大營,黎天面色一沉,喝來副將說道:“吃飽喝足了該巡視了,若出了事,吃不了兜著走!“

副將應了聲,急急忙忙出來呵斥了一番,將士們雖不願意,但號令下來,誰也不敢反駁,只好唉聲嘆氣的從地上爬起來,趕往自己的崗位。

然而他們還不知道,就在他們載歌載舞的時候,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正悄悄靠近,漆黑的夜色裡,他們彷彿就是夜間的狼,來得悄無聲息,讓人毫無防備。

三千楊家軍各自做出了廝殺的準備,等的只是主帥的號令,他們便可以以手中的朴刀將眼前的將士殺得片甲不留,但命令沒下,即便是朴刀只是向前一送,便可殺人,他們依舊耐著性子沒動手,平日裡訓練告訴他們,在戰場上決不可有半分擅自行動。

^^^^^^^^^^^^^^^^^^^^^^^^^^^^^^^^^^^^^^^^^^^^^^^^^^^^^^^

在上幾章章寫了登聞鼓,許多書友們問來歷,還說這鼓不是從漢代開始的,應該更早,一時罵人的人不少,話兒還難聽。

其實,我只想說一句,你若覺得太差,可以不看,可以默默的離開,就當這個作者太次便是,用不著謾罵,一來浪費了你的口舌,二來也浪費了你的氣力,三來我也不好受,所以最好的效果,就是默默離開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說幾句皮外話了,回到正題上來,登聞鼓我寫到底有沒有錯,咱們一起來看看。

因為古代皇帝都比較注重言論,誰也不希望落個防民如口的名聲,所以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無論是雄主,還是庸主,都會留下喜好臣子進言的美好印象,此後一直傳了下阿里。

最早在周時期,周王朝設立了路鼓和肺石制度。

秦漢時期,宮城外門設有公車司馬令一職,其副手為公車司馬丞,他們的職責之一是接待和安排上書或請求面見皇帝陳言的吏民,也是兼管信訪事務的官員。在西漢時代,又設有詣闕上書制度。它是漢代提起訴訟的一種方式,指案件受害人或其他受到冤屈的人到京師向中央的司法機關提出訴訟,是一種典型的越訴行為。此外,漢代吏民上書信訪的形式還有御駕前“庶行上書”、“因嬖人奏之”等等,而御駕前“庶行上書”,概是後代“邀車駕”或“告御狀”這種信訪形式之源頭。

自魏晉開始,設定“登聞鼓”制度,並成為歷代直訴的一種重要方式沿用至清代,是信訪活動中一項重要制度。晉代在設有登聞鼓的同時,還繼續設定“誹謗木”,並改稱為“華表木”、“表木”。

南朝設有諫鼓和謗木,聽取天下臣民的意見。北朝北魏太武帝時,宮闕左面懸登聞鼓,人有冤則擊鼓,由主管官吏公車上奏其表。在北齊時期,還正式出現了“邀車駕”這種上訪形式,即在皇帝外出時,阻攔皇帝的車馬申訴。這種信訪形式一直延續到清代。

隋代,隋煬帝設定了謁者臺,以謁者大夫為主官,下隸有通事謁者等屬官,負責吏民申奏冤屈等事。同時,隋代繼續保留諫鼓制度。

唐代繼承前代的做法,繼續設有肺石和登聞鼓。最有名的信訪機構莫過於武則天時創設匭使院。武則天垂拱二年於朝堂東西南北四面置青、丹、白、黑四匭,上訪書信分養民勸農、議論時政、陳訴冤屈、告天文密策四類依次投入。匭使院的設定,首開了一條使民間下情大量上達中央政府的渠道,掀起了一個歷史上信訪活動的高潮,建立起了比較正規的信訪制度。此外,唐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訪形式就是“邀車駕”。

宋代,信訪機構的設定繼承了唐代的登聞鼓和匭使院兩個系統,但是它的機構設定和運行機制更加嚴密和完善。登聞鼓院成為一個正式受理百姓信訪的部門。宋初,該機構稱為鼓司,太平興國九年匭院改稱登聞院。

元代有擊登聞鼓、邀車駕等上訪方式,同時,元朝把向地fang政府的申訴作為向上級上訪申訴的前提。

明代信訪制度繼續保留登聞鼓、邀車駕等信訪方式。將登聞鼓先置於午門外,“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擊即引奏。”後來,將其移至長安右門外, 讓六科錦衣衛輪流值班,接納擊鼓申訴上奏,不許阻遏。此外,明代設立了一個重要的信訪機構是通政使司。洪武三年(170年),朱元璋設察言司,收受天下奏章、申訴書信等,不久撤銷。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設通政使司,位居卿寺之首。通政司是朝廷機關的總收文機構。

清代信訪制度中,設有叩閽制度。“叩閽”分兩種方式,即鼓狀和告御狀。此外,清朝信訪制度中還有上控制度,具體分為地方上控與京控。地方上控就是對州縣衙門對審判不服,而向上一級機關申訴的制度。而百姓“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軍統領衙門呈訴者,名曰京控。”清朝對上控有嚴格的程式規定,不得越級上控,即不得越級上訪申訴。

所以,“鳴冤鼓”應該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