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淒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十七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幸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所以對於瘟疫,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莫不是聞之色變。

徐朗想了想道:“高兄弟好像說過,這瘟疫在醫書上記載叫一種草原鼠疫病,中醫將其稱為傷寒,急起寒戰、高熱、頭痛、乏力、全身痠痛偶有噁心、嘔吐、煩躁不安、皮膚淤斑、出血。發病時,皮膚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世間還有這種疾病!”黃福一臉不可思議的道。

徐朗輕輕嘆了聲:“製造這種病的罪魁禍首,就是肆虐漢朝邊庭數十年的匈奴人,為了對抗漢朝的自衛反擊,在戰場上討不到便宜的情況下,他們使用了最為極端的方法,將感染了草原瘟疫的牲畜,放在河流水源邊,引誘遠征的漢軍前來喝水。或者是將患病的牲畜,送到漢朝的邊城下,這種方法,他們之前曾零星的用過,但是公元前119年漢朝規模空前的大北伐,卻給匈奴人施展細菌戰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那些感染瘟疫的漢軍凱旋後,瘟疫爆發,在他們的落腳點――定襄――迅速的傳播,蔓延到全國。

彼時的中醫,並沒有特別好的對付傷寒的辦法,面對這種從未見過的疾病,中藥,望聞問切,保守療法,統統束手無策,久經考驗的醫生們,只有坐視著無數人在面前喘息,痛苦的死去,而無能為力。

當時的西漢,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元氣未復的軀體,又橫造瘟疫的打擊,自然是雪上加霜。於是,冷冰冰的史冊上留下了無數的記錄:山東大疫,關中大疫,河北大疫……

想不到這種一千多年前的瘟疫,既在安南之地爆發了,讓人目瞪口呆。

三人看了看,黃福道:“大人,這可是老天爺給我們的機會,若能把握住,不怕占人不對我們交心啊?”

楊崢也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可利用瘟疫,多少讓他有些怪怪的感覺,點了點頭道:“不管是不是老天爺給的機會,咱們都要救人!”

徐朗道:“大人所言極是,眼下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治療這種瘟疫的法子才是最要緊的?“

楊崢道:“不錯,快傳隨軍郎中前來!”

門外的將士應了聲,轉身便去了,不多時,一陣腳步聲在門外響起,那將士在門外通報了一聲,得到了答覆後,便領著一個郎中走了進來。

那郎中約莫五旬上下的年紀,兩鬢斑白,常年在軍中奔波勞碌,使得面上多了幾分滄桑之色,也不知是在軍中見多了官兒,所以進來的時候,見楊崢的時候,不慌不忙的行了一禮,便站在了一旁,神色不卑不亢,到是讓楊崢感到有些意外,但這會兒他也沒功夫去細細詢問對方,將瘟疫細細說了一遍,道:“敢為醫生,這瘟疫可有治療之法?”

郎中聽得很仔細,楊崢問話並沒有立即應答,而是沉吟了好一會兒才道:“回大人的話兒,這種瘟疫昔日漢朝有發生,瘟疫法子多有記載!只需翻出史書,便可應對!“

“是啊,這樣的瘟疫,必然死了很多人,這樣的大事,豈能沒有記載呢?”楊崢暗罵了聲糊塗,便著手翻閱史書了。

要說漢朝人就是有個好習慣,什麼事情都記載了,比如《史記》、《漢書》之類的,可是記錄了不少,三人找來了數十本史書開始翻閱,一時之間只聽得簽押房裡一片譁啦啦之聲。

也不知過了多久,只聽得徐朗道:“找到了,找到了!”

“在哪兒,在哪兒?”楊崢大喜與黃福紛紛跑了過去。

只見徐朗手中拿了一本古籍,竟看不出名字來,上面卻是清清楚楚的記在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之後期,由於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埋牛羊如何能阻擋漢軍攻勢呢?原來這些羊牛也是被胡巫“詛”過的,漢軍觸及或食用或飲用過設定牛羊屍體的水源,就會大染疾疫,使軍隊喪失戰鬥力。顯然,這些牛羊是被胡巫作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特殊武器了!

“雖說這種武器作為官方史書如《史記》、《漢書》未作詳述。但《通鑑》記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規伐羌之戰,“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可知流行疫病對當時軍隊戰鬥力影響之大。?

漢武帝時代的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歸後,年僅二十四歲就病死了。使他早夭致死的病因在歷史上始終是一個謎。但是《漢書》本傳記:“驃騎將軍登臨瀚海,取食於敵,卓行殊遠而糧不絕。”他的部隊不帶糧草,完全依靠掠食匈奴牛羊,則在胡巫施術後,部屬必多染疾疫。這位年輕將領一向體魄壯健,剽勇過人。遠征歸來後,突患暴病而夭折。後世史學家很多人推測,說霍去病就是中了瘟疫而死。

漢武帝後期,國中已數起大疫。由於當時人認為,來自匈奴的胡巫及其詛咒是瘟疫的起源,因此引起武帝對胡巫的警惕。天漢二年秋,下詔“止禁胡巫祠道中者,大搜(捕)。”武帝多次派出專使欽差“直旨繡衣使者”糾察胡巫。這也是引發後來“巫蠱之禍”的來源。? 巫蠱之禍,是發生於漢武帝晚年一次嚴重的宮廷變亂,其直接目標是搜尋和打擊致人病蠱的胡巫。但由於擴大化,株連甚多,引發了激烈的宮廷政爭,這場變亂最終導致武帝心愛的兒子、儲君衛太子劉據之死難。如果究其原因,可以認為這也是由於匈奴搞生物戰所間接引發的一次重大政治事變。

匈奴(胡巫)透過疫馬和疫畜所施放的瘟疫,當時人稱為“傷寒”。這種“傷寒”有兩個病徵,一是因發高熱而苦寒,《黃帝內經》熱病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 是患者體有斑瘀(所以稱為“傷”),死亡率很高。(所謂“瘟疫”,即瘟病,瘟也是發熱的意思。)? 由於缺乏有效抗疫手段,自武帝後期開始,從西漢中期直到三國、魏晉的二百餘年間,這種流行惡疫呈十年二十年的週期反覆發作,頻頻不已,綿延不斷。一個很觸目驚心的數字是,中國的人口,直到六百多年後的隋文帝時代,才恢復到六千萬人,勉強達到了文景盛世時代的數字,這六百年間,除去戰亂,就是瘟疫的肆虐。

找到了樣板,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療的問題了,好在這種瘟疫在古代不亞於前世的非典,所以歷代名醫莫不是花費了畢生的經歷研究,治療這種瘟疫。

如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闢瘟疫藥幹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闢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V;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範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V;卷九V;傷寒》立“闢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係,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V;卷一V;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溼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藥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V;卷一V;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一更送上請圍觀,今天事情多啊,一直忙個不停!(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