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單憑這一點,還不足以吸引他,遷都升龍最大的好處,莫過於從聲勢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自李朝創建者李公蘊頒《遷都詔》,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是為升龍建都之始。李tai祖宣稱遷都的目的是“以其圖大宅中,為億萬世子孫之計”,稱讚升龍地區“宅天地區域之中,得虎踞龍蟠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誠四方輻輳之要會,為萬世京師之上都”。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當時的升龍地區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後便成為了一座大城市。

升龍(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周長約二十五公里,內城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

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六十一條街坊都集中這裡,若說安南國最為繁華的城池,那必是升龍了,作為一個有眼光,想做大事的人,升龍無疑是龍興之地。

黎思齊難得有這麼個表現的機會,那裡會放過,繼續道:“升龍自古就是龍興之地,父王若此時遷都升龍,怕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如今王通還佔領交州,大明態度尚不可知,倘若大明心有不甘,再來主戰,升龍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蘇瀝江的匯流處,無論是從南方到北方,還是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可謂是軍事要地,這樣的龍興之地,必是大明王朝首要佔領的所在,父王這些年能一一挫敗明軍,固然是父王的雄才偉略,可也不乏是我安南國的將士佔領了有利的地形之便,一旦大軍進入了升龍,地勢開闊,沒有瘴氣瀰漫,少了這兩層保護,在面對大明的火銃、火炮利器時,怕是無能為力,綜上所述,此時遷都升龍,乃大大不利!”

黎利恩了聲,心裡也暗自佩服黎思齊的見解有幾分道理,他長期與明軍周旋,甚至擊敗明軍,這與他的用兵之道及安南北部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用兵設伏出奇,避實擊虛,由於在與明軍的每次對陣中,明軍往往都有著兵員龐大的優勢,但同時亦由於行軍遙遠,軍士無法在最佳狀態下作戰。

他曾經說過:“彼眾我寡,彼勞我逸,兵法所謂,勝敗在將,不在乎眾寡。今彼軍雖眾,而吾以逸待勞,破之必矣。”因而從藍山起義開始,他就經常採用迴避與伏擊相結合的戰術。在崒洞之役及支稜之戰中,他正是憑著這個戰略取勝。除此之外,他對於部下的紀律和團隊精神十分重視,故此管理得相當嚴謹。他曾頒下“軍憲十條”,軍士們必須遵守,內容是:

“軍中喧譁。

軍中虛驚,妄言禍福,以搖動軍情。

臨陣聞鼓聲,見指旗而佯為不聞不見,逗遛不進。

臨陣見止軍之旗,聞止軍之鑼而不止。

聞退軍之鉦而強不退。

防直不勤,或熟睡不守,離伍潛回。

耽惑女色,私放妻黨,而不當軍役。

賣放軍人及影蔽而不著軍籍。

以私好惡而顛倒人之功過。

與眾不和,jian惡偷盜。以上十條,犯者斬。“

這十條很好的保證了將士的戰鬥能力,但與明軍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這些年他多以靈山、藍山鄉等地為為主要據點,利用這裡是層巒起伏、叢林密佈的有利地形,與大明周旋,說到底他能挫敗大明一次一次的進攻,除了大明在安南的統治天怒人怨外,更是的來自地形帶來的好處,所以黎思齊這番話兒,讓他有幾分認同感,但讓他就此放棄,多少有些不甘心,掃了一眼左側端坐的中年人,道:“阮大人,你怎麼看?”

左側的那人年約四旬上下,但實際的年紀卻大了許多,露出滄桑之色,面上不知是太過操勞的緣故,已留下了深深是皺紋,鬚髮微白,一身青色的長衫,頭戴一頂黑sè的裘帽,一眼望去,頗有幾分落魄文人的窮酸模樣,與對面的黎利父子相比,越發顯得落魄……?“

倘若以貌取人的話,這人讓在乞丐堆裡,也沒人多看一眼,可此時他卻坐在了安南國最有權勢的王府裡,那足以說明此人一定有其過人之所在。

聽了黎利的問話,此人才換換抬起了雙眼,那一張滿是皺紋的老臉,忽的因為這雙眼神一閃,卻多了幾分睿智的感覺來,讓人不敢小看。

此人姓阮,單名一個廌字,籍貫升龍,生於河東省一官僚家庭。曾仕大虞(即胡朝),永樂五年,朱棣以平討陳氏叛臣之名遣八十萬大軍滅胡朝,其父阮飛卿為明軍所俘,押往中國流放,阮廌送其父至鎮南關(今友誼關)後返回升龍時遭明軍逮捕並軟禁多年,十一年後,他投奔黎利參加藍山起義,在戰爭中建功甚多,並向黎利主張不殺明俘、避實擊虛,阮廌協助黎利整齊號令,嚴明軍紀,成功獲得越南百姓的支援,便是這次交州總兵王通困守升龍,明朝派柳升、沐晟領十萬兵分兩路來援,就是他主張圍而不打,在援軍必經之地支稜(位於今諒山省)設伏。

東路的柳升果然中伏,在馬鞍山戰死,西路沐晟連夜經老街逃回雲南。後明軍十萬再攻,向昌江進發,又被黎利軍大敗,潰不成軍。王通被迫議和,黎利軍最終在長達十年的抗明戰爭中獲勝,有了一統安南的本錢,可以說黎利有今日的局面,阮廌功不可,可若你以為這人只是個打仗的粗人,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精通儒學以及通漢文,多有詩文多種行世,文集稱《抑齋遺集》。漢文作品有《藍山實錄》三卷、《軍中詞命集》、《抑齋詩集》、《抑齋輿地考》等,這次的《平吳大浩》便是出自他的手筆,此文“社稷以之奠安,山川以之改觀,乾坤既否而復泰,日月既晦而復明。於以開萬世太平之基,於以雪千古無窮之恥”,來大罵明朝,雖說頗有不實之處,但不得不承認,通篇文章感情充沛,敘事流暢,正氣凜然,文采飛揚,採用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兼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堪稱是一篇傑出的作品,很是讓安南人出了一口惡氣,而他也因此文,名動安南國。

他皺眉想了想道:“我安南除升龍外,多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頓了頓道:“大明雖殘暴不仁,但他們的文化卻是很先進,他們的那個和尚皇帝就很懂得人才對於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意義。早在明王朝建立之前,他就十分重視爭取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以朱升、宋濂、劉基為首的一批儒生在他的帳下效力,備受尊重。為了趕走國內的蒙古人,也為了吸引更多的讀書人,朱元璋釋出了“設文武二科取士”的命令,要求各級地方官“勸諭敏健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俟開舉之歲,充貢京師”。

此後為了籠絡更多的讀書人為己所用,他又令各府、州、縣設立學校。

這國子學是中央一級的學校,建於南京雞鳴山下,不久改成國子監。國子監設祭酒一人(總領監務),司業二人(分掌六堂,主持教務)。下面分設監丞(管訓導),典簿(管總務),典籍(管圖書),典饌(管食物),博士(負責分經授課),助教、學正、學錄(分別負責管理六堂事務)。在國子監學習的學生統稱監生,舉人入監的稱舉監,生員入監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此舉大大籠絡了天下讀書人,為大明所用,大明之所以強大,都離不開這些讀書人。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王爺是成就大事的人,為了向先進的漢文化學習,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就必須遷都到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去,而升龍從李朝公蘊稱帝以後,首先把國都從寧平山嶽地帶狹小的華閭, 遷到位於富饒的紅河三角洲地區的要衝大羅城,改稱升龍,改古法州為天德府、華閭城為長安府。於天德府修建八所寺廟,並立碑記功。在龍城營造宮殿,在城外修建四大寺。李朝遷都升龍城,使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城內漢字是李朝的官方文字,使用漢字記事、寫作、頒發律令。儒家經籍和儒家思想,早已在城內廣泛流傳,深入人心。因此,李朝也把尊孔、崇尚儒學做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聖宗時在京城升龍建文廟、塑周公、孔子像及七十二賢人畫像,四時祭祀。

^^^^^^^^^^^^^^^^^^^^^^^^^^^^^^^^^^^^^^^^^^^^^^^^^^^^^^^^^^^^^^^^^^^

第三更了,今晚還有第四更了,諸位請圍觀,請訂閱哦!雙倍月票第一天了,有月票的書友們莫要忘記你們手中的月票哦,拜託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