璋為金,其子該取水名才是,但沒有,朱棣他們哥幾個取的是木名。所以在金與木之間少了一個五行水,導致五行脫節,引發大事。那就是太子朱標接不了位,太子的兒子朱允炆接了位。

也就是說,朱元璋這個五行金之後,本該接位的五行水缺位而接不了位,反而由五行火坐了江山,這就難怪被閒置了的五行木就要發難了。燕王朱棣藉故發兵,奪了侄兒的帝位。為什麼是朱棣與皇位有緣?因為同為五行木,但只有他的棣字中還有一點水,棣字右邊的隸下有水,所以他這皇帝做得雖然有點晚,最終還是圓了皇帝夢。

這規矩好是好,可有弊端,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複,乃於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總共不過二十個字,當年朱元璋生下了二十六個兒子後,以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慶王、肅王等七個藩王,加上內線的秦王和晉王,作為中央的屏藩,所以也稱“塞王”,藩王並不多,這二十幾個字還能滿足,可到了後期,這些藩王的子孫越來越多,封為親王的8人,封為長公主(明制,皇姑曰大長公主,皇姊妹曰長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冊,祿二千石,婿曰駙馬都尉。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孫女曰郡君,曾孫女曰縣君,玄孫女曰鄉君,婿皆儀賓。郡主祿八百石,餘遞減有差。)的80餘人,封為郡王至奉國中尉的,則多得不可勝數。據史籍記載,明洪武年間,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明永樂年間,0年左右增加1倍,達到17人。明嘉靖八年,玉牒所載宗室人口達80人,100年間增加6倍。

其中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一百,俱成長,其中長子朱美埥襲封慶成王,餘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聚會,同父兄弟間竟不相識”。由於人口的急劇膨脹,分宅府第遍及城內。以至明嘉靖年間,汾陽籍榜眼孔天胤(朱門外甥)撰《東關建城記》時驚歎:“夫汾編氓十萬,城中居者不及什一,而佔東郭外者,殆十之三焉。”可見皇室人口膨脹的厲害,至嘉靖三十二年,又增加約1。5倍,達17661人。嘉靖期間,僅河南地區便有親王5人,郡王80人,將軍、中尉、郡主、縣主、縣君等共1890人,為天下之最。明隆慶三年,宗室人口過1849人。再過6年,到明萬歷二十三年,見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已達157000餘人。估計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過0萬人,這大概是世界上繁衍發展最快的宗族,正如當時人王世貞所說,這也是“千古所未有也”。

人數多,單靠這二十幾個字來取名,慢慢就不滿足了,況且朱元璋還定下規矩,名字還不得重複,這可讓大明的子孫頭疼了,每次為了給子孫取一個不重複,又好聽的名字,可謂是費勁了心思。

按照朱元璋的規矩,東宮擬名曰: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秦府曰: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晉府曰: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燕府後為帝系,曰: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朱棣以洪武三年封燕王,後尊為帝系,不得仍列之藩封世次。其得封者二十三王,曰秦愍王樉,曰晉恭王棡,曰周定王橚,曰楚昭王楨,曰齊王榑,曰潭王梓,曰趙王杞,曰魯荒王檀,曰蜀獻王椿,曰湘獻王柏,曰代簡王桂,曰肅莊王楧,曰遼簡王植,曰慶靖王[木旃],曰寧獻王權,曰岷莊王楩,曰谷王橞,曰韓憲王松,曰沈簡王模,曰安惠王楹,曰唐定王桱,曰郢靖王棟,曰伊厲王[木彝]。朱瞻基是朱棣這一脈的第三代,所以用了“瞻”字,接下來的就是“祁”因此,朱瞻基手中的皇子的名字已經定下了一大半,就差末尾的字了。

朱瞻基文武全才,這名字倒是能取,可又怕取得不好聽,所以才動了這個心思。

眾官兒沉吟了片刻,不少人開始出主意了,這個說叫:“榮”那個說叫“明”一時好不熱鬧。

對於這些信口開河的名字,朱瞻基並不滿意,擺了擺手,眾官兒便安靜了下來。

“楊愛卿你看取什麼名字為好?”朱瞻基目光看著楊士奇問道。

楊崢剛才喝了幾杯水酒,這會兒酒意上頭,迷迷糊糊的還以為朱瞻基喊他,也沒看到眾人的反應,便走了上前道:“這個簡單,素來是前人打江山,後人鎮守江山,我看這皇子的名字麼就叫朱祁鎮吧,鎮守大明大好的江山!”

“嗯,這名字倒也不錯!”朱瞻基一聽鎮守兩個字,雙眼一亮,不等眾人附和,便大聲叫好。

楊榮順嘴道:“給取個表字吧!”按說這種表字,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但也多是官員文人之間,朱祁鎮是皇子,不要也罷,可楊榮開口了,朱瞻基便動了心思,紛紛將目光望向楊崢,那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名字是你給取的,好人做到底,表字也一併取了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楊崢倒是不慌不忙,想了想道:”這樣啊,那就自改之吧,有錯必改如何?“

楊士奇等人也覺得這名字不錯,紛紛點頭附和。

當然了,這麼好的機會,也有不少人滿臉的羨慕同時,安生妒忌之意。

定下了名字,朱瞻基顯得很高興,將名字叨唸了一遍,覺得這名字的確不錯,鎮守江山,朕打下的江山,可不是要子孫來鎮守麼,想到了這裡,看了一眼楊崢,心道:“這個楊兄弟,還真是個人才啊!“

嘀咕了兩聲,忽又道:“今日諸位愛卿都在,朕還有一件要事要決定!“

眾官不知皇帝要定什麼大事,紛紛抬眼望去。

唯獨楊士奇眉頭皺了皺,似有些明白皇帝的心思。

朱瞻基顯得有些猶豫,可看了一眼懷裡的孩子,那孩子不過才九天,雙眼已經睜開,看著朱瞻基頭頂上金光燦燦的頭冠,竟在這個時候微微一笑,聲音動人,朱瞻基初為人父,對這個孩子又是期盼了多年,心頭的那份愛意,立即給了懷中的孩子,看著眼前燦爛無比的笑容,剛才還有幾分猶豫的神情立即變得堅定無比:“朕要裡鎮兒為皇太子,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眾官兒顯然是沒有準備,先是楞了一下才反應過來,立即議論的起來。

朱瞻基似早預料到這種結果,這時候反而不急,抱著懷裡的皇太子重新坐在了龍椅上,看著群臣爭論。

大明立太子素來講究自古君不立長,國家必有大亂。先嫡後長,這是有個秩序的。都按照這個秩序來,就什麼問題都沒有。要是皇帝按照個人愛好,想立誰就立誰。那麼必定會有人心有不甘。這樣就會暗藏禍患。

先嫡後長的制度,到了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道統觀念。成為了所謂的“祖宗的規矩”。所以亂了規矩,那就必定是昏君了,至少臣子們這麼認為。所以,一聽皇帝要立孫貴妃的兒子為太子,不少人開始表示了不滿。

夏元吉最先站了出來,一抱拳後朗聲道:“我朝自洪武爺開始,立太子莫不是立嫡的規矩,陛下急於立太子,只怕不合符規矩,況且皇子幼弱,不如……?“

夏元吉是四朝老臣,在朝中極有威望,眾官兒見他說話,膽子也了不少,戶科給事中的許侃此時上前道:“皇后還年輕,還可生育,陛下此時定下太子還為時尚早,皇上大可等幾年再議此事也不遲?”

^^^^^^^^^^^^^^^^^^^^^^^^^^^^^^^^^^^^^^^^^^^^^^^^

今天事情著實多了些,先是開會,跟著下鄉,根本沒機會碼字,好不容易回來,網路出了問題,找人來擺弄了大半天,一直拖到現在才送上,請見諒哦!下面還有一更會來的晚點,明日早班的請不要等候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