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本只想試一試,卻不想這一招竟湊了效果,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夫妻像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部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自此朱棣實力大增,輾轉幾日後,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可以說若不是建文帝以李景隆為主帥,朱棣未必能如此順利的取一場又一場的勝利。

這一場大潰敗,卻沒讓李景隆從中受到半點懲罰,反而受到黃子澄的力薦,再一次擔任主帥,第二年四月,李景隆約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再一次合軍六十萬人自德州分兵兩路,大舉北伐,兩軍會戰於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李軍又大敗,燕師克德州。李景隆退守濟南,如此的大潰敗,朝廷精銳就此喪失,就這樣也飯桶,建文帝再昏庸,也不可能再重用了,九月以盛庸代李景隆,李景隆兵敗還京,方孝孺罵他”壞陛下事者,此賊也。”眾臣怒拳相向,要求就地正法,建文帝終究顧忌親情不忍加害,可卻不知自己的仁慈,反而沒獲得李景隆的忠心耿耿。

建文四年,朱棣兵臨長江,總掌舟師的都督僉事陳碹,在率眾支援主將盛庸途中,反節降燕王,使燕軍順利渡江。

當時的京師應天府(今南京)經過數十年的精心修築,城牆堅厚,防守嚴密。燕王兵臨城下,也不敢貿然進攻,於是先派先鋒劉保率騎兵幹人前往朝陽門等偵察,再用攻心為上的戰術。他命人請來其兄朱標妃常氏到軍中,向寡嫂訴說興兵靖難的原因;又用箭射入一封給弟妹的信,以圖分化瓦解京師防守,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當時,負責防守金川門的是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穗、曹國公李景隆。此門在“寶葫蘆”形南京城的頂口,位於神策門和鍾阜門之間,面對長江,最為衝要。當朱穗、李景隆登城望見燕王的麾蓋時,立即開啟城門迎接燕軍入城,京師遂陷落。此時“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金川門之變,宣告了建文朝的終結。朱棣登上帝位,即改元永樂。而一手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的,就是罪魁禍首李景隆了,想到了這裡,朱瞻基面色有些難看起來,自己雖說不是建文帝,可自己眼下的情境,如當年的建文帝一般無二,叔叔朱高煦早年戰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後,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的野心,終於機會來了,父王病逝,自己剛剛即位,國家動盪,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於是經過精心的準備後也像祖父一樣扯起了“清君側”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誰敢保證這軍中武將不是下一個李景隆呢,若如此自己怎麼對得起祖父的信任,父王的囑託呢?“

想到了這些,朱瞻基驚得一身冷汗,隨即大聲道:“夏愛卿所言極是,漢王畢竟是朕的皇叔,早年為國立下大功,朝中諸將難免有所顧忌,為了表示朕為求天下安定的決心,也為了激勵前線的士兵,朕意已決,御駕親征,無需再議。”

張輔還想勸說,可看皇上剛毅的神色,便知多說無益,不再多言。

下了決心,朱瞻基蒼白的臉上竟多了幾分興奮之感,他早年備受祖父寵愛,祖父為了栽培他,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後的遠征漠北,祖父總是將他帶在身邊,讓他瞭解如何帶兵打仗,鍛鍊他的勇氣,所以對於戰事,他並不陌生,反而有些熟悉。

眼看著皇帝興奮的模樣,群臣也舉得楊榮這個提議倒也不錯,再也沒人反對。

不過皇帝親征畢竟不是小事,需要計劃周詳,一番討論後,終於做出了種種安排,先是敕遣指揮黃謙,同總兵、平江伯陳瑄防守淮安,防止其南逃。並令指揮芮勳守居庸關,令法司盡弛軍旗、刑徒等跟隨出征。同時,命定國公徐永昌、彭城伯張昶守皇城;安鄉侯張安、廣寧伯劉瑞、忻城伯張榮、建平伯高遠守京師?。命豐城伯李賢、侍郎郭璡、郭敬、李昶督軍餉;少師蹇義、少傅楊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楊榮、太子少保吳中、尚書胡濙、張本、通政使顧佐扈行;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只待皇帝去了祖廟告知了漢王的罪行,便隨皇帝御駕親征。

眼看兩件事輕易的解決,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元吉暗自松了一口氣,就是朱瞻基也暗暗吐了口氣,看群臣的模樣,對漢王謀反一事上,上下齊心,心頭不免有些欣慰。

“楊愛卿,第三件事也一併商議了吧?”朱瞻基吐了口氣後看了一眼楊士奇道。

楊士奇點了點頭道:“第三件事倒也簡單,皇帝御駕親征,該讓誰留守?”

此言一出,朱瞻基有些頭大,他成親已有數年,後宮的妃子也不少,這些年倒也努力,可只生了幾個公主,那太子卻是遲遲不見蹤影,為此他沒少被那些言官職指責,他自知理虧,平日裡一般不往這事兒上去想,與群臣商議國事,從不言及此事,可今日這局面,讓他不得不面對此事?“

殿上的群臣早已議論開了,按照大明祖制,皇帝南巡或御駕親征,多有太子留守皇城,所以成祖五次出兵漠北,都是當時的太子朱高熾監國,前後共六次,長達十幾年,在這十好幾年裡,朱高熾在此職務上的表現贏得了他的老師們——大部分為翰林學士——的尊敬,並得到了寶貴的實際行政經驗,為後來登基治理國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一直被群臣津津樂道,此番按照規矩,皇帝御駕親征,本該是皇太子留守皇城,代為處理政務,可皇帝沒子嗣,所以讓群臣多了幾分猜測。

朱瞻基雖對此事大幹頭疼,但自己決議御駕親征,這個問題就必須解決,掃了一眼群臣,目光最終落到了楊士奇的臉上,道:“楊愛卿,你對此事怎麼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此事今日一早在內閣裡,楊士奇就同楊榮、楊溥、甚至夏元吉商議過,皇帝眼下並無子嗣,留守人員必須從仁宗皇帝其他兒子中安排了,好在仁宗皇帝兒子倒是不少,而其中鄭靖王朱瞻埈早在明宣宗登基前,封張皇後之命處理了政務,所以楊士奇屬意是鄭靖王朱瞻埈。

鄭 靖王朱瞻埈是明仁宗朱高熾庶第二子,明朝第一代鄭王,乃李賢妃所出。朱瞻埈於永樂二十二年十月十一被封為鄭王。明仁宗崩逝時,張皇後命令朱瞻埈和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監國,直至明宣宗即位,在朝中倒是有些影響力,只是為人個性暴厲,數次杖打打死人,品行上不為群臣所喜歡。

商議的四人中,楊溥較為中意明襄憲王朱瞻墡,朱瞻墡永樂二十二年封。莊警有令譽,但此人也有個毛病,那就是好吃,且廣為交友,平日裡為了吃沒少耽誤事情,而且骨子裡少了些擔當,做個朝廷大員倒是綽綽有餘,可要為一國之君,就少了些魄力,所以不為楊士奇、楊榮等人看重,但一番商議後,四人還是決定朱瞻埈與襄王朱瞻墡共同監國,一來兩人是親兄弟,感情深厚,縱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商議著來,二來朱瞻埈有魄力,但性子急躁,朱瞻墡則沉穩謹慎,兩人彼此配合,就是極好的搭檔。

此時楊士奇點了點頭走了出來,朗聲道:“皇上,微臣以為,朱瞻埈與襄王朱瞻墡為人沉穩,謹慎,乃留守京城最佳人選?”

^^^^^^^^^^^^^^^^^^^^^^^^^^^^^^^^^^^^^^^^^^^^^^^^^^^^^

第三更了,整整一萬二千字了,還有一更了,今晚說好的一萬五千字絕不會放鴿子的,諸位有月票的莫要忘記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