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楧看著自己這個尚有一臉稚氣的小王后,心頭不覺一樂,又是一個天真的人啊,忍不住笑著開導她道:“王后所讀的歷史都是從何處而來?”

孫雲琦不知道他問這話是什麼意思,略微思索了一下,還是有一說一,道:“自然都是從史書中而來。”

朱楧摟住孫雲琦的肩膀,另一只手還是不停地在紙上亂畫,笑道:“也就是說這些事都不是王后親眼見的,都是別人說給王后聽的了。”

孫雲琦冰雪聰明,這個時候自然猜出了朱楧的話外之音,但她是個很有心思的人,不會直接說破,而是順著朱楧的話往下說,道:“臣妾非千百年前所生之人,自然是沒有親眼見到了。”

男人自古都是好為人師,朱楧也不例外,見到自己的王后表現出這麼小白的樣子,忍不住給她科普道:“有道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王后既然不是親眼所見,又如何確定書上說的都是真話。據本王所知,劉秀的實錄是在他和陰麗華的兒子劉莊的親自監督之下修撰的,書上怎麼可能會說陰麗華的壞話。陰麗華若真的是人畜無害,又怎麼會把郭聖通擠下臺。李世民做秦王時,他的老婆難道就不想讓他當太子當皇帝嗎?長孫氏估計也沒少干預李世民的軍國大事,夫妻之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有多少異謀,這些事外人又怎麼會知道?”

雖然覺得朱楧說的有道理,但孫雲琦還是不想讓他覺得自己對軍政有興趣,更何況她根本就沒有多少興趣,略微地點了點頭,道:“王爺說的有理,可是臣妾乃是一婦道人家,對於軍國之事確實不甚了解,不敢胡言亂語,怕誤了王爺的大事。”

朱楧拍了拍她的後背,溫柔地笑道:“好了,本王也不跟你兜圈子了,直說吧,本王想要養士。”

“養士?”孫雲琦一臉詫異地看著朱楧,她不是沒有聽說過這個詞,戰國四君子都是以養士著稱,然後他們養的不是雞鳴狗盜之徒,就是虛偽矯飾之輩,真正能排的上用場的,也就寥寥數人,相反秦國沒有出現養士專業戶,然而它的軍力和國力卻是最強的。

孫雲琦實在是不明白一向以務實著稱的朱楧為何突然慕起了養士的虛名,莫非真像書上所說的那樣,再理智的人也逃脫不了虛榮心的作祟?

孫雲琦用一雙滴溜溜的大眼看了看朱楧,用試探性的語氣說道:“王爺為何突然想要養士了?王爺不是經常教導我們不要務虛名而取實禍嗎?”

朱楧捏了一下她的下巴,微微笑道:“王后放心吧,本王養士不是為了務虛名,而是圖實惠。本王養的不是別的士,而是武士。”

後世的朱楧經常逛一些歷史軍事論壇,看過眾位網友對世界各國、歷朝歷代的軍隊素質的分析,能引起他極大興趣的除了老朱創立的明軍以外,就只剩下了三支軍隊,它們分別是唐軍、德軍還有日本軍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朱楧並不是崇洋媚外之人,對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造成的傷害也深表痛恨,但朱楧認為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成功都不是完全偶然的,肯定有其自身的優勢,與其無腦謾罵,倒不如冷靜下來分析,以求取長補短。朱楧透過對這三個國家的對比,終於發現了它們的軍隊之所以比較兇悍是因為一樣相同的東西——軍士貴族階層。

唐朝本來就是貴族建立的朝代,其政權的支柱就是軍事貴族階層,唐代的名將中除了少數人以外,大多出身於豪門。

這是因為唐朝的貴族並不是無腦的富二代,而是一群有著極強的上進心和熱血精神的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教育,讀書識字、騎馬射箭、刀槍棍棒無一不精,這也是他們相對於平民的最大優勢。在和平年代,他們可以憑藉著自身的才學及家族的幫襯步步高昇,在戰爭年代,他們可以憑藉著自身的武藝以及家族可以負擔的起的精良裝備殺敵報國,建功立業。

因此,唐代雖然大禮發展了科舉制度,但由於有龐大的士族的存在,寒門出身的士人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壓制。到了宋代之後,經過朱溫發動的白馬驛之禍以及幾十年的戰亂,士族階層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這才有了科舉制發展的光輝時期。

德軍之所以善戰,除了武器精良外,也是因為有著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訓練,並且一直傳承著德國鐵血精神的容克軍事貴族階層。

至於日本,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撞大運的國家,明治維新之前什麼都不是,明治維新之後憑藉著一定的運氣,一躍成為了世界列強。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其實日本一直以來都算是一個中等強國,唐朝時,日本被唐軍打的一敗塗地,並不是因為他們太弱,而是因為唐軍太強了,那時候的日本已經開始屢次侵略朝鮮半島,還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甚至是擁有百濟國這個附屬國,怎麼能說弱呢?

元朝時,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征伐日本失敗,大多數人都是認為其中的原因是日本的運氣太好了,元軍兩次都趕上颶風,以致全軍覆沒,國內的一些所謂的愛國青年更是持這樣的觀點,將日本貶得一無是處。

朱楧一直不喜歡這些觀點,倒不是因為他哈日,而是他認為要想戰勝對手,首先就要正視對手,只是一味地意、淫是強不了國的。

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失敗固然有颱風等天氣原因,但更為重要的是當時日本武士的善戰,能堅持到颱風的到來。

先說第一次蒙日之戰,由於這場戰爭發生在日本文永年間,因此也被稱為文永之役。日本在元朝及其之前的幾百年間裡,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銀產地和出口國,因此也被稱為金銀島。

忽必烈為了得到日本的財富,以及滿足他威加四海的雄心,命令日本稱臣納貢。在收到日本的斷然拒絕後,忽必烈還是著手征討日本。(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