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匠頭及其身後的一般大小工匠立即作了一揖,彎著腰,道:“小人等恭聽王上訓話,今後一定倍加努力,做出令王上滿意的罐頭。”

朱楧看著他們的態度,心裡很是喜歡,他和朱元璋一樣,就是喜歡這種老實幹活的人,而對於那些什麼都不幹,整日袖手高坐,瞎比比,還總是瞪著眼挑那些幹活的人的毛病的人是極其痛恨的,笑道:“不是做出令寡人滿意的罐頭,而是做出令大明將士滿意的罐頭。”

“是,是,是。小人等謹遵王上訓示,一定做出令大明將士都滿意的罐頭。”胡匠頭等人不失時機的拍馬道。

這個比裝的真舒服。朱楧心下大快,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做官,既得了實惠又能做好人,何樂而不為?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打了一個哈欠道:“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寡人也累了,該回宮休息了。”

說罷,也不待胡匠頭等人答話,負著手,帶著貼身的侍衛和太監,徑直回了哈密的大王宮。

晚上,朱楧將迪麗娜扎叫來侍寢,不光是貪圖她的美色,更是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跟她商量。

朱楧住的是原來哈密王納忽裡的房間,這間房間最大,也最舒服,只是怕端妃來了之後看到這一切會觸景生情,新生傷感。

果然,迪麗娜扎在眾侍女的擁簇之下來到朱楧的寢宮之後,神情果然一變,變得不由自主的哀傷起來,但看到朱楧在座位上坐著,還是一秒轉換了表情,換出一副強顏歡笑的樣子,走到朱楧的跟前,盈盈跪下,低頭道:“臣妾拜見大王,大王千歲,千千歲。”

朱楧活了兩世,如何看不出她的心思,伸手虛扶了她一下,笑道:“愛妃請起吧。來,到寡人的身邊來。”

迪麗娜扎知道大王是想安慰自己,甜甜一笑,緩緩地抬起頭,丹唇輕啟,露出幾個雪白的牙齒,清脆的吐出幾個字,道:“臣妾謝大王寵愛。”隨後,跪在地上的右腿向前邁了一個弓步,略微一發力,支撐著整個身體慢慢地站了起來。

朱楧十分隨意的衝著迪麗娜扎身後的一眾侍女揮了揮手,示意她們都退下去。眾侍女沒有答話,全部都是將雙手疊放在腰間彎了一個腰,然後悄無聲息地緩緩退出,並且順便將門帶上。

朱楧微微笑著向迪麗娜扎勾了勾手,示意她坐到自己身邊來。迪麗娜扎微微一笑,一雙明眸之中滿含蜜意,緩緩地走到朱楧的跟前,慢慢地坐了下來,低了一下頭,道:“多謝大王。”

朱楧握住她白皙的左手,柔聲撫慰道:“寡人看你剛才臉上有哀慼之意,可是這裡的環境觸動你的心情了嗎?”

這話說的迪麗娜扎臉上的哀慼之意又重了一些,貝齒輕咬了咬嘴唇,道:“這裡畢竟是臣妾生長的地方,想起家裡生的那些變故,心裡又如何能安分?”

朱楧拍了拍她的後背,然後一把將其攬在懷裡,安慰道:“寡人知道你的心結,寡人問你,你想不想報仇?”

迪麗娜扎那雙靚麗的大眼睛突然放射出一道精光,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嚴肅起來,像是掛起了一層寒霜,就如同她當年孤軍守衛吐魯番城的情景,道:“陛下,你想對回鶻動手了?”

朱楧重重地點了點頭,一改以往的調笑表情,用十分嚴肅地語氣說道:“是,眼下火繩槍已經弄出來了,罐頭也可以量產了,就等騎兵的數量攢夠了。寡人已經想好了,明年,也就是洪武三十年,兩線出擊,同時消滅回鶻和瓦剌。”

眼看著自己的丈夫這番雄心萬丈的樣子,迪麗娜扎瞬間少女心爆棚,好崇拜的感覺,同時,也為自己能為父親報仇而感到高興,一臉堅毅地說道:“臣妾預祝陛下大志得伸!進攻回鶻的時候,請陛下一定要帶上臣妾,臣妾一定要親手將黑的兒火者的腦袋砍下來!”

朱楧看著迪麗娜扎那雙釋放著灼灼火焰的明亮雙眸,笑道:“放心吧,寡人一定會徵你隨軍征戰的。王后她們幾個不懂軍事,上次寡人救你的時候誰也沒帶,晚上別提有多寂寞了。等這次再徵回鶻的時候,你想不去都不行。這樣寡人就可以白天收拾黑的兒火者,晚上收拾你了。”

“大王討厭,就知道欺負臣妾。”迪麗娜扎本來以為朱楧會跟她一樣,說一堆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沒想到又被調戲了,不由得嬌嗔道。

二人又在這歡聲笑語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第二天,朱楧就帶著迪麗娜扎回到了都城哈密,今天不用去上早朝,他也沒有回去看王后和淑妃,而是徑直的來到了藍幼澄的房間裡。

王爺回京帶著端妃還不算,回來之後又帶著她去了趟哈密,很明顯有點偏寵她的味道,搞得藍幼澄心裡酸酸的,還以為自己要失寵了呢。這次見到朱楧一回來就來找她,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立即蹦蹦跳跳的走到朱楧跟前,盈盈地跪到他的腳下,歡喜道:“臣妾拜見王爺,王爺千歲,千千歲。”

朱楧十分喜歡這個活潑的小精靈,把她扶起來笑道:“平身吧,最近怎麼樣?”

藍幼澄藉著朱楧的扶力緩緩站起來,然後一把挽住朱楧的胳膊,將他慢慢地扶到桌子跟前坐好,順手給他沏了一杯茶,笑道:“還能怎樣呢?臣妾又沒有別的事情可做,只好每天盼著王爺來了。今天王爺怎麼想起臣妾來了?”

朱楧就知道這個鬼精靈會跟他撒嬌,撇了她一眼,道:“寡人來看看自己的愛妃不行嗎?再說了,寡人找你來還有別的事。”

藍幼澄嬌哼了一聲,嘟囔著嘴道:“臣妾就知道王爺是有別的事,要不然早把臣妾忘到腦後了。”

這話怎麼說的。女人的心思真是難猜啊,朱楧拉住她的小手,微笑道:“好了。寡人今天是專門來看賢妃的,順便再說些別的事。”

這種敷衍的話基本上瞞不過任何一個女人,更別說藍幼澄這種冰雪聰明的人,嘟著嘴,一臉呆萌地說道:“王爺是想問錢糧賬目的事吧。臣妾已經給王爺準備好了。”說罷,轉過身去,從一個小抽屜裡拿出鑰匙,然後走到一個精緻的櫃子跟前,輕輕地開啟了鎖,取出賬目。

朱楧看著這一道忙碌的倩影,心中十分愜意,道:“糧草的先不用拿了,寡人現在只想知道寡人手裡有多少錢?”

藍幼澄怔了一下,隨即放下來一個賬目,只拿了一個厚厚的賬本過來,道:“這是王爺內庫金銀的總賬,王爺的內庫總共有銀兩七百六十八萬九千餘兩。再加上國庫的存銀的話,可以達到一千萬兩以上。”

可以啊,這幾年錢賺的不慢啊,寡人應該算是最有錢的藩王了吧。朱楧不禁露出了滿意的微笑,有錢的感覺就是爽,有了錢,接下來的宏偉藍圖才會有實施的可能性。

朱楧高興地衝著藍幼澄的小臉上狠狠地親了一口,笑道:“你可真是寡人的賢內助啊,把寡人的錢袋子打理的井井有條,有了這麼多錢,寡人想做的事就可以做成了。”

夫妻多年,藍幼澄對朱楧的這種親密舉動基本已經免疫,但聽到朱楧誇自己,心裡還是很開心的,笑道:“王爺又想幹什麼大事了?是不是又是曠古爍今的舉動啊?”

朱楧十分得意地冷哼一聲,笑道:“寡人的那件舉動不是曠古爍金的?”

第二天的早朝中,朱楧提出了建立覆蓋全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他處於大明朝,屬於古代的農業文明,生產力並不發達,無法做到後世的西方國家那種覆蓋各個領域的社會福利,只做了人生最重要的兩個領域的福利——養老和醫療。

養老問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最關心的問題,古人講養兒防老,那麼使勁兒生兒子,除了傳宗接代以外,就是為了等自己老了幹不動活的時候,能有人照顧自己,不至於餓死街頭。

不過,中國雖然出了那麼多的孝子,但是自古以來,出的不孝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指望一個兒子是不靠譜的,必須要多生幾個,就算這個不孝順,還有其他的可以指望。

朱楧現在就想著徹底解決肅國人口的養老問題,有了這麼多錢,這個就不是個事,他決定,今後肅國的成年國民,每人每月都要向國家繳納十文的養老保險和五文錢的醫療保險。

等到肅國的國民年齡達到五十五歲之後,國家會給他們發放養老金,保證讓他們安度晚年,不用再為晚年的生活來源發愁。

而醫療保險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了,自古以來,因病致貧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我國還存在這樣的問題,更別說是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明朝。通常狀況下,家裡有一個人生了大病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這家人賣房賣地,過不下去,許多穿越小說的主人公剛剛回去的時候不就是面臨這樣的情況嗎?

這種情況是朱楧最不喜歡看到的,後世的他雖然工資不高,但是看到朋友圈裡有眾籌的事項時,還是會捐一點錢,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而現在,他是一國之王了,又將國家經營的這麼有錢,有能力也有責任讓他的國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才會民心所向,他相信,如果他這麼做的話,肅國的老百姓是很樂意給他保衛社稷的,因為再來一個君主或許就不會這麼好了。

朱楧的這兩項制度又一次顛覆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世界觀,他們飽讀詩書,熟悉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從來都不知道國家可以這樣治理,這個年輕的王爺腦袋裡到底有多少新鮮的東西啊?

不過,跟往常一樣,這種超前的事情總是會有人發對的,首先站出來的是戶曹判書紀君用。紀君用站出班來,衝著朱楧作了一揖,道:“王上,臣以為此舉不妥,請王上三思。”

朱楧早就料到會有人反對,因此並不吃驚,說實話,他心裡還是很希望能聽聽低下這群人是怎麼想的,因為他的見識雖然超前,但是他也不敢保證他自己的東西就一定適合大明朝,所以有必要聽聽反對派的觀點,這樣才會知道自己這麼做的風險在哪裡。

若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思路一意孤行,成功了固然是好,但萬一失敗了,他豈不是要變成下一個王莽了?笑道:“戶曹判書認為此舉有何不妥,但說無妨。”

紀君用得到了鼓勵,底氣更加足了,又作了一揖,道:“回王上,王上此舉乃施行仁政之舉,實乃明君所為,但是王上為何要跟民眾要錢呢?王上可以效仿漢文帝給國中的耆老免費發放糧米,此舉必會為王上收穫民心啊。”

朱楧微微一笑,十分耐心地解釋道:“寡人此舉跟漢文帝發放糧米不同,漢文帝只是給國中八十歲還是七十歲以上的人發放糧米,寡人記不清了,而且還都是一次性的。但是,戶曹判書你應該清楚,人活七十古來稀,有幾個人能活到那麼大歲數?人一過了五十五歲就很難下地幹活了,這個時候若是沒有孝順的兒孫,沒有國家的奉養日子是很難過的。僅憑皇帝一次性發放的糧米能吃幾天?”

“漢文帝此舉有務虛名之嫌,用為數不多的糧米來換一個賢君的名聲。寡人不願意效仿他。寡人建立的是一個制度,凡是我肅國國民,不論男女,不論出身,只要成年之後每月交十文錢,等他到了五十五歲之後,國家就不會斷他的口糧,奉養他終身,讓他沒有後顧之憂。”

紀君用被朱楧說的一愣一愣地,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都是歷代君王學習和自我標榜的榜樣,沒想到在這位王上眼裡竟然成了只會施小恩小惠的油滑之人,吸了一口氣,又回顧了一周朝堂之上的同僚,才緩過勁兒來說道:“既然王上有意施行仁政,跟民眾要錢反而不美,他們可能會以為王上在變相加稅,容易損害王上的仁德之名。”

不得不說,紀君用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施行這項措施,不管怎麼樣苦口婆心的跟民眾解釋,他們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是不會相信的,他們就會認為國王這是在變相加稅,你說五十五歲之後免費養我們?我們要怎麼樣才能相信呢?誰知道幾十年之後,我們五十五歲了跟你要錢你還記不記得這句話?

而且這些人肯定還會到處宣揚自己的觀點,以證明自己的聰明。

確實是個很麻煩的事。不過話說回來,做國王除了要有超前的見識外,更要有用於執行的魄力,沒有哪一件事是會得到所有國民的支援的,這也顧及,那也顧及,到頭來怕是什麼也幹不好。

朱楧冷笑了一聲,隨即換了一副和顏悅色地表情跟紀君用說道:“戶曹判書,你掌管國家財政,應該知道,寡人是沒有這麼多錢給全民免費養老的。”

他的心中也有自己的算盤,如果把肅國比喻成一個企業的話,那肅國的每一個人都是他的員工,適當的提高員工的福利有助於提高他們幹活的積極性,但是如果福利發的過多,造成了企業的財政困難,沒有更多的資金發展了也不是好事。

朱楧施行社會保險制度的目的說到底就是收買人心,給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讓他們能更加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地為肅國賣命,畢竟再換一個主子,就不一定對他們這麼好了。朱楧想要的其實就是讓他們以捍衛自己利益的心態來捍衛肅國。

但是,正如他之前在朱元璋跟前奏對的時候說的話,這年頭,永遠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天下者得民心。畢竟封建社會天下都是打下來的,你贏了別人才會聽你的,你都輸了,身死國滅,誰還會聽你的?找死嗎?

老百姓是不在乎誰當皇帝的,皇帝是朱元璋還是陳友諒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區別,誰當皇帝也不會提拔他們做大官,他們又不認識皇帝,他們只想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小日子,你們誰有本事誰上來,誰上來後我們也是順民,不會造反。

因此,指望著以他們為支柱來保衛自己的江山是十分不靠譜,十分危險的。蒙元入侵時殺了多少人,不一樣打下了江山?剩下的那些活著的人不一樣乖乖俯首聽命?就算是有一些民間的義軍反對又有什麼作用?他們的力量太分散,掌握的資源太少,就算是忠肝義膽,個個是岳飛文天祥那也免不了失敗。

做皇帝,最重要的是就是控制住全國的資源,主要是全國的錢糧、兵馬、人口這三類大的資源,有了這三大類資源,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組織起軍隊來跟敵對勢力死磕。這也是劉邦能屢敗屢戰,最後逆襲項羽的最重要原因。因為他運氣不錯,佔據了關中,也就是秦國的地盤,這在當時是最富裕的地盤,有秦富十倍天下的美稱;再加上他有蕭何,蕭何做過秦朝的官吏,十分熟悉秦朝國家機器的運轉模式,說白了,就是知道怎麼組織起全國的人力物力來對抗強敵,這才是劉邦成功的基礎,也是蕭何被列為第一功臣的基礎。

同樣,李善長也是起到了這個作用,朱元璋曾經親自說過:“咱本來只有幾千人馬,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求生,得了李善長之後,一齊渡大江,定居南京。而後,仰仗李善長的組織能力,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開始東征西討。而李善長留在國***給糧草器械從未缺乏,是朕的蕭何也不為過。”所以說,你要是朱元璋你會將誰定為第一功臣,沒有李善長幫忙組織的數十萬大軍,徐達、常遇春這些人能大顯神威?他們就算是再厲害能帶著幾千人去死磕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開玩笑!

需要說明的是,李善長組織軍隊的辦法並不是史書中經常出現的那種一開倉放糧,附近的老百姓就都湧過來,吃了糧食再紛紛感謝朱元璋的恩德,然後決定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這都是蒙人的。

正常的畫風是,你一開倉放糧,附近的老百姓就都過來從你這往家裡搬糧食,不管是有糧的還是沒糧的都搬。沒糧食的搬回去餬口,有糧食的搬回去儲存,以備不時之需。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等把你的糧食都搬光了,他們就把自己家的大門一關,開始過自己的小日子。啥?跟你打仗?這麼危險的事你還是找別人幹吧,咱還有老婆孩子要養活呢。

李善長深知他們的心理,因此一上來就施行寨糧政策,即每家每戶只允許留下夠活命的口糧,剩下的全部上繳,給朱元璋養軍隊。這便是“廣積糧”。有了糧食一切都好辦了,亂世之中吃不飽飯的人太多了,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你手裡握著大把大把的糧食,還怕沒有人給你當兵嗎?

後來,朱元璋的軍隊越來越多,寨糧也不夠吃了,就開始屯田,讓軍隊自己種糧食吃,這就是衛所制度的前身。

李善長為朱元璋招募軍隊的方法,也不是史書中說的那樣用仁德來感化老百姓,收買民心,讓他們自發的起來當兵,保衛勝利果實,而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一個很實用的絕招——抓壯丁。沒有人願意當兵送死,所以只能抓壯丁。

說白了,就是保甲制度在起作用,你們這一甲必須出三個人來從軍,出誰你們定,若是拿不出來,那就唯你這個甲長試問。這時候,甲長就會逼著手下的人去當兵,一般都是採取抓鬮的辦法,誰抓到誰去,自認倒黴。

熟讀歷史的朱楧自然知道這一點,因此他收買民心,說到底是為了提高民眾為國家幹活的積極性,不是為了依靠民眾保衛江山,這一點必須要清楚,若是搞反了,就會本末倒置,犯了李密曾經犯過的錯誤。(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