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分東西兩路伐宋,西路軍統帥為國相完顏撒改之長子完顏宗翰,率領東路軍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

金國東路軍先行出兵,先是佔領檀州,數日後佔領薊州,而此事的燕山府還不知道金軍已大舉入侵了。

燕山府駐紮著遼國降將郭藥師以及他的常勝軍,得知金兵來襲,郭藥師率常勝軍在白河與金軍相遇。

郭藥師鏖戰大勝,追敵三十餘裡,金兵大敗,但燕京城的其他降將卻在此時逃跑,導致常勝軍全面潰敗,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

郭藥師與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議投降,蔡靖不願,於是郭藥師扣押了蔡靖及轉運使呂頤浩等,向宗望投降,宋國辛苦得來的燕京和燕雲數州也就此失去了。

西路軍較東路軍出兵稍晚一些。完顏宗翰率西路軍從雲中府出發,很快便進入忻州、代州之境。

宋朝代州邊關守將,緊急向太原宣撫司示警告急。

河北河東陝西宣撫使童貫接到報告後,立即與參謀宇文虛中、範訥,機宜王雲、朱彥通等開會商議,最後決定“赴闕稟議”,也就是說他打算趕回東京城將此事彙報給徽宗趙佶。

負責河北河東防禦之事的童貫,在金兵壓境之際跑了,太原知府張孝純無奈之下,只能急派數個信使到東京城求援,同時與全城軍民固守太原。

童貫到達東京城不久,太原求援的信使和金國的使臣相繼都到了。

金使撒盧拇當庭便出言不遜,指責宋朝違背盟約,他怒叱說:“金主已命太子弔民伐罪,大軍兩路俱入!”

徽宗趙佶,白時中、李邦彥、蔡攸等大臣,聞言“俱失色,皆不敢答”。

金國兩路兵馬揮師南下,但因為統帥不同,所以兩軍的策略也也不相同。

完顏宗翰的西路軍逢城必克,但是在太原城被阻,而東路軍的統帥完顏宗望在攻城不下之時,便會繞城而過,所以來勢甚急。

面對金國的大軍,宋國皇帝徽宗趙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禪位給皇太子趙恆。

徽宗此舉一來是懼怕金國威勢,二來是因為海上之盟全因他而毀,所以帶著引咎辭職之意,希望能藉此平息金國的怒火。

華夏各朝帝王雖然性格各異,但自古以來,面對外族之時態度大多強硬。

秦皇主動北伐,打的匈奴不敢再犯;漢武帝,漢宣帝哪怕傾家蕩產,也將匈奴打的俯首稱臣;唐太宗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到了宋朝,趙匡胤的這些後代性子卻軟弱了不少,似乎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們總是想跟外族講道理,似乎不知道在國家之事上,只有強國才有話語權。

潛伏在金宋兩國的細作使用飛鴿傳書,將最新的情報傳回了中華帝國的資訊情報部。

瓦里斯將此事稟明皇帝李南之後,在長沙城臨時的議事廳內,群臣齊至開始商討此事。

宋國被金國攻伐,這對於中華帝國來說,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故而在場之人大多群情激昂,都提議趁此良機大舉北上,瓜分宋國的南方疆土。

如果按照國家的利益來計算的話,那這些臣子的提議非常正確。

北方的金國剛剛吞掉龐大的遼國,還處於消化之中,目前這兩路金兵雖然攻勢甚猛,但卻都是孤軍深入,後方並沒有援軍支援,根本沒辦法分兵佔領宋國任何城池。

但中華帝國不同,建國增兵擴軍之後,如今的皇家軍團已經增至六個集團軍,人數飆升到二十萬,只要各路大軍北上,最差的情況下,也可以攻佔長江以南的全部宋國疆域。

耳中聽著這些臣子的話語,李南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李南多年努力全是為了這一刻,如果他此事趁火打劫率兵北上,那難保東京城不會被攻破,靖康之恥重現。

真要是被金兵將那些無辜婦孺擄走,那李南知道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

在場所有人之中,或許只有魯智深和林沖這兩位好兄弟能明白李南此時的心思,來自其他世界的斯巴達克斯和利奧尼達等人是無法理解他的感受的。

良久之後,李南高聲說道:“朕已經有了決定了,派人聯絡宋國!”

從歷史進程來看,民主制度要比集權制優秀,但此時君主集權卻有它的好處,只要李南這個皇帝做出了決定,那他身邊的臣子就只能聽命行事。

南方強大的中華帝國傳來急信,宋國官吏不敢怠慢,連忙用最快的速度將李南的親筆書信送到了徽宗趙佶的手中。

“泰山大人明鑑,小婿李南本是宋人,雖在嶺南創下一片基業卻從未忘宗忘本。近日聽聞金國鐵騎踏入中原,小婿唯恐金人傷及故國無辜子民,故而願意遣精銳六萬進入宋國,前往阻擋金人,貴國只需提供糧草補給即可……”

李南的靈魂來自後世,他並不會寫那些詰屈聱牙的文章,所以這封並未由專人修飾過的書信,讀起來淺顯易懂。

徽宗趙佶看罷此信後,也是徹夜難眠。

此時大宋三面對敵,南方的中華帝國此時送來此信,無異於久旱甘霖,但李南的提議實在好的過份了,所以趙佶對其深感懷疑。

次日,宋徽宗召宰執大臣議事,白時中、蔡攸、童貫、張邦昌、李邦彥、吳敏等齊至。

宋徽宗命一眾心腹大臣傳閱李南親筆書信,待眾人看完後詢問道:“諸位愛卿,爾等認為南國此言可信否?”

張邦昌奏道:“金國本土離我宋國甚遠,而南國侵吞我大宋十餘州府,且時時虎視眈眈。若是放南**隊入宋,臣恐其來至東京會有變故,到時候難以收拾,不若就按照金使所說,割地賠款議和為上。”

“臣附議!”左相太宰白時中和右相少宰李邦彥言道。

幾位宰相都同意向金國投降求和,但給事中、直學士院兼侍讀吳敏卻反對道:“聖上,萬萬不可!”

沒有人喜歡投降,尤其是趙佶這個皇帝,聽到吳敏有異議,他趕緊問道:“速速講來,為何卿家不贊成議和?”

吳敏言道:“按照各位宰執所言,我大宋割地賠款跟金國議和,最好的情況就是金國依諾退兵,但即便是這樣,其實對南國也沒有絲毫影響,南方的大軍仍然隨時都可以北上攻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嗯。”趙佶微微點頭。

雖然宋徽宗和滿朝文武不願意承認,但是他們的心中都知道此時宋國已經無法跟越發興旺的南國抗衡了。

吳敏繼續奏道:“南國既然願意以一支孤軍進入我大宋,那只要聖上召回种師道在西夏的大軍在旁戒備,就可以讓南**隊跟金兵抗衡,到時候無論哪方勝敗,我大宋都沒有任何損失。”

“哦!”聽到這裡,徽宗趙佶不禁面露喜色,高聲讚道:“這驅狼吞虎之計甚妙!”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