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訂閱啊!求推薦票啊!求月票啊!

從一開始秦鋒就是以最高標準來建設鞍山衛的,所以後世有的東西在鞍山衛都必須要實現出來,這一點並非完全的照搬硬套,不適合當下的存在秦鋒肯定不會提前搞出來,再者說當今環境也不允許。

可教育這一點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秦鋒他都必須要搞出來!

相信對大明來說超九成以上的人群其實是處於文盲狀態,試想一個國家超九成人群是文盲,那麼即便是他想有很好的發展又能帶來怎樣的繁榮呢?對大明來說這樣的繁榮不過就是空中樓閣而已。

想從根本上去改變一個國家其國民綜合素質便是最重要的存在,秦鋒知道自己能量並沒有那麼大,他做不到讓整個大明百姓都徹底改變文盲境遇,但他還是有能力讓鞍山衛境內的28個鎮,1960個村子的適齡孩童得到基礎教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少年強則國強;這並非是一句空話而是真真切切的實事!

面對如今所需解決事情層出不窮的鞍山衛,再將基礎教育提到議程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沉重負擔,即便是秦鋒最初在想到想透過基礎教育來改變鞍山衛孩子的命運時,其實他內心還是挺糾結的。

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話便能感受到秦鋒如今所處境遇: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但對秦鋒來說即便是扯到蛋了這基礎教育也必須推行!

因為這事兒宜早不宜遲!

在和孫傳庭他們一番商議後秦鋒也明白想在鞍山衛的這1960個村中組建學堂是一件極其不現實的事情,但相對來說在這28個鎮子組建學堂卻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的事情,為此秦鋒一咬牙一跺腳便組建了基礎學校。

啟智學舍。

秦鋒並未立即照搬後世的學校制度: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對秦鋒來說其實現在的鞍山衛還不具備組建這一系列明確體系的學校,因為在此之前大明還從未有過這種學校體制,想要真正將這一套合理教育體系施展開,秦鋒就必須先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教職員工。

但這對秦鋒來說卻也同樣困難……

因為沒有啊!

故而秦鋒只能退而求其次便決定先以啟智學舍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對秦鋒來說啟智學舍的成立並非只是單純的教育學生,他同樣也是用這種機制來培養優秀老師,為以後推動教育普及打基礎!

為此秦鋒便敲定了啟智學舍的基本劃分:以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的明確劃分使得身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接受不同的教育,當然啟智學舍成立之初都是從初級班開始,畢竟在大明百姓人家中沒有一位孩子真正有機會學習知識,因為知識對他們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得的存在。

唯有那些顯貴人家的子弟才能學習!

對百姓們來說一方面他們內心其實是很願意讓自己孩子去上學的,畢竟學習了知識會讓他們的人生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但那終究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這也就引來了另一方面的現實。

不讓孩子去上學而是讓他們幫助家裡耕種什麼的,這樣可提前幫助家裡減輕負擔,一方面是眼前可看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需要時間沉澱才能看到的利益,這也使得很多百姓很自然的就選擇了可看見的利益從而斷送了孩子未來改變人生的機會!

因此為最大限度解決這一情況,秦鋒他才會以政策為核心言明必須讓孩子前去啟智學舍進行學習,並且這期間所需一切皆由啟智學舍承擔!

這也就使得了相關政策的制定。

一方面讓鞍山衛所有適齡孩子前去啟智學舍是絕對不能違背的硬性規定,另一方面也講明了孩子入啟智學舍一切所需全免,日常吃飯皆由啟智學舍承擔,在啟智學舍的學生上6天課程便可回家休息1天,這期間由啟智學舍幫助學生回家、歸校。

單單是這啟智學舍的這一連串舉措,便使得每年秦鋒需要砸進啟智學舍的銀子都不是一筆小數目,可我們眼光不能單單只看眼下,那些經啟智學舍培養成才的學生所創造出的價值可遠比一目不識丁的百姓要大得多!

不論是做官,經商,當兵,研發,醫療等等職業,這些都會在無形中增加秦鋒軟實力的沉澱,並且隨著時間推移這啟智學舍的規模也會不斷擴大,屆時在藉助這樣的機會施行小初高學校體制會讓這一切變得又不一樣!

現在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以後的騰起,即便是現在再難也不能斷了未來!

另一方面卻是對士子群體來說的,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當官的,當官他也是需要有一定天賦和悟性的,這也就使得自京城虜獲的士子群體在抵達鞍山的過程中還不斷擴張的士子群體中其實有很大一批並不符合當官潛質的。

可如何安排這些士子卻又成為了一大難題,若單純的放他們走這是最大的資源浪費,而就這樣將他們放到第一線官職上那卻是對百姓,對鞍山衛的最大不負責任,原本孫傳庭還在苦惱怎麼安置那些考核失敗的士子。

但因為秦鋒要搞啟智學舍也使得那些考核失敗的士子有了用武之處,對啊!即便是沒能力當官,但他們最起碼認識字啊!

這一舉措可謂是一舉多得!

縱使是那些士子心中有些牴觸可也沒辦法改變現實,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士子慢慢都會完成一個‘真香定論’,從最初的抗拒到最後熱愛上這份職業他們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不僅僅是因為豐厚的銀子,更重要的是秦鋒很好的拿捏住了這些讀書人的心念,論誰都想有名留青史的機會,為此秦鋒便制定了每3年從諸鎮的啟智學舍聯合考核選出一名優異教師並為其篆刻石碑,在這其中言明其所獲成就、所得讓其得以永傳,單單是這一點就極大的誘惑住了那些士子出身的講師。

而正是因為有了這基礎教育也使得鞍山衛本並不渾厚的根基開始不斷夯實!

教育興國並非是一句空話!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